| |
2007感动河北年度候选人物②涞源三姐妹:16年扶孤养老近百人
本报记者 祁胜勇 文/图
16年前,她们接受了一份特殊的“遗产”———母亲抚养多年的两位残疾人和一位孤老太太。16年来,三姐妹先后收养弃婴、孤儿,抚养孤寡老人近百人,至今仍抚养着多名孤儿和老人。因为善良,所以同情,所以无数次地与悲苦的弱者相逢,她们是普通的老百姓,但她们用无私的爱和奉献诠释着伟大与非凡。
■人物回访
11月23日,恰好三姐妹中的二姐李云峰来到石家庄,她是和“希望老人”、涞源县政协原副主席车志忠一起来的,为一个他们帮助过的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而来。
李云峰带来了4岁的养子“小一休”,见到记者,“小一休”非常高兴。这是个非常聪明秀气的孩子,而且非常有礼貌,他给记者表演节目,熟练地背诵“弟子规”,他说是妈妈教给他的,他的哥哥姐姐们都会。
这个现在看起来非常可爱的孩子,原来也是一个残疾的孩子,他的一只手掌上只有大拇指和小拇指,而且少一个睾丸,被人遗弃在一个坟地里。一个锄地的农民发现后,送到李云峰这里来。李云峰养了几年后,“小一休”就成了人见人爱的宝贝。
“别管是什么样的孩子,我们遇到了,就不能扔出去让他冻死、饿死。”李云峰说。
她们收养的孩子都是有严重残疾的,12岁的养子方圆,被遗弃的原因是“狼咽”,整个口腔内上颚是裂开的,直到咽喉;吉祥也是一个转了几十家没人要的孩子,他后背上有一个可怕的大包……三姐妹一起凑钱给他们治好了病,再抚养着他们。现在家里,除了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的两个孩子,家里还养着9个捡来的孩子,妹妹李凤梅帮着照看,大姐李凤瑞有个煤厂,条件好一些,就从经济上支援她们。
除了这9个,她们还曾养育过16个流浪儿、孤儿,有的已经长大成人,有的被转送到其他福利慈善机构,他们都喊她妈妈。这次来石家庄,她还要去看望养育在石家庄弘德家园的高鹏野,那是一个有严重冻伤的孩子,在涞源治不了,就送到这里来了。
大姐李凤瑞现在抚养着6个老人,都八九十岁高龄,由于得到精心照管,老人们安然享受着晚年。
李云峰姐妹发起的“涞源绿色家园”目前有60多名成员,值得一提的是,本报2005年报道救助的先心病儿童樊延云一家都是这个爱心团体的成员,樊延云的父亲樊玉柱曾经因为没钱给儿子治病,而眼看着儿子要死去,妻子又因为风湿病瘫卧在床,曾产生想走绝路甚至报复社会的想法,本报报道了延云的困境后,延云和妈妈的病分别由省医大一院和石家庄类风湿病医院免费治疗康复。现在樊玉柱一家已搬到了县城,他一直在寻找回报社会的机会,知道了李云峰三姐妹的事迹后,他和妻子都成了家园里的骨干志愿者。
保定40多位好心的读者凑了8900元钱送到李云峰家,帮着安装了暖气、买了米面,从此孩子们冬天可以不受冻了。有了大家的帮助,三姐妹更有信心了。
因为她照顾着这些非亲非故无儿无女的老人,大家都尊敬她,信任她———占了一个村民的地,人家就是不要她的租金;司机们送煤来了,没有现金结账,照样卸煤绝无二话。李凤瑞的煤厂今年生意很好,可她一直非常勤俭,快60岁的人了,仍然每天和装卸工们一起干活,她的计划很大,准备办一个免费的养老院,抚养更多的孤苦老人。
■事迹回放
涞源三姐妹中,大姐李凤瑞,57岁,城西煤厂个体老板;二姐李云峰,52岁,县交通局职工;妹妹李凤梅,48岁,城关村农民。她们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16年前,父母先后去世,母亲留给她们一份特殊的“遗产”,一个孤老太太和两个她收养的残疾人。三姐妹继承了这份特殊的“遗产”,也继承了父母的美德,16年来,她们抚养孤寡老人和残疾孩子近百人。三姐妹影响了60多名热心的邻居、同事甚至当地的一些部门领导与她们联手扶困,2003年发起了“涞源绿色家园”,通过与妇联以及一些爱心团体、爱心网站等机构联系,3年来,使上千名贫困学生和多名贫病者得到救助。
■报道影响
本报独家刊发了李氏三姐妹的事迹后,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上百位读者写信或打电话给三姐妹,深为她们多年来的善行所感动。常有不留姓名的读者给她们寄钱和衣物。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媒体先后赴涞源采访了三姐妹,县民政等部门的领导也给予了三姐妹大力的肯定和鼓励。
■报道回顾
2007年4月16日《贫困母女双双得了白内障涞源绿色家园为她们寻光明》
2007年4月22日《涞源三姐妹16年扶孤养老近百人》
■感动热线
希望将军赵渭忠:我投涞源三姐妹一票,这么多年,她们养了近百个孤儿和老人,得克服多少困难、得有多么大的付出?不容易啊!她们这种爱心、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大力宣扬、学习。
沧州市读者王华夫:涞源三姐妹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的美德在闪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6年,把父母的美德当成了最宝贵的遗产,这笔遗产不仅属于三姐妹,也应该属于每一个人。
邯郸复兴区苏女士:当我看到三姐妹的报道时,我就流了泪,感动于她们的善良,也感动于她们16年无悔的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