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尹升在喂张爷爷吃饭。 |
2007感动河北年度候选人物⑦尹升:36年养了17个"爹"的好人
本报记者 祁胜勇 文/图
尹升,今年70岁,青县人,客居天津,书画家。36年来,他捡了17个“爹”,让这些来自故乡、流落街头的孤苦老汉有了一个温暖的晚年,大孝如歌,他用自己的行动谱写着燕赵之子的人性之美。
■人物回访
半月前,尹升病倒在床,是严重的前列腺炎导致排尿困难,经过几天的输液治疗,目前已有所好转。
张爷爷是和他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位老人,16年前,他偶遇张爷爷在北京街头,老人不幸的身世和一口沧州口音引起他的注意,于是他开始照料张爷爷,并带回天津家中赡养。16年中,老人与尹升朝夕相处,两人已情同父子。
几个月前,张老汉患病,70岁的尹升昼夜侍奉床头达136天,喂饭擦身、端屎端尿,期间张老汉经过9次抢救。4个多月的劳累守候也使尹升几次心脏病发作。10月15日,92岁的老人安详去世,17日,尹升在张爷爷老家沧县为老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按照当地风俗,执孝子礼。
由于悲痛,加之照料张爷爷极大地透支了身体,送走老人后,尹升病倒了。最近几天,他的身体、情绪稍有好转,就开始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怀念张爷爷,他怀念与张爷爷一起生活16年的点点滴滴,怀念老人曾在非常时期冒险救了一家人性命的善举。他常常涕泪满纸,在诗中写道:“松风明月冷亦香,病榻床头泪万行;无尽心灵交汇处,纵然不语也温肠。”在尹升看来,这个可敬的老人,又像父亲,又是自己的知己。
前几天,病情刚好,他派儿子将另一位老人宫爷爷从衡水阜城霞口乡接回天津,他此前赡养宫爷爷5年,张爷爷病重,他一时精力不济,将宫爷爷送回老家。他说对宫爷爷只养老,不送终,因为宫爷爷在阜城有儿女。等恢复一下身体,他就恢复书画创作,如果收入多,他将在家乡青县办一所免费的老年公寓。
记者告诉他本报准备推选作为感动河北2007年候选人时,尹升很淡然,他说在赡养老人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充实,“每送走一位老人,看着他们安详地走完一生,心里就感觉十分蹋实和满足,我赡养这些老人不期望获得什么名誉,只希望天下的儿女都能好好孝顺自己的父母。”
■事迹回放
尹升是沧州青县人,自青年时代以来一直生活在天津,原是一工厂的工人,1971年,他在城郊见到一个叫赵永贵的流浪老人,看着孤苦无依的老人,尹升一阵心酸,从此主动担负起照料老人的义务,后来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1978年,老人以82岁高龄去世。尹升的妻子刘俊英一针一线地为老人做了寿衣。但火化费需40元,尹升全家把所有的钱凑齐也只有18元,一家人急得掉泪。殡仪馆一位好心人说如果自己把尸体送过来,可以省22元,于是,尹升和两个儿子用大板车拉着老人走了20多里路来到火葬场!
尽管日子艰难,但从赵永贵开始,尹升收养孤老汉的行动就再没有停止过,前后一共17位,并为他们一一养老送终。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尹升家里平静、幸福地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一段岁月。今年10月病逝的张玉堂老人,在尹升家里住了6年。为了奉养他们,尹升从工厂退职,靠卖字画维持老人们的生活。这17名老人来自沧州、衡水、廊坊一带,除了同情,自有一份乡情在其中。
■报道影响
本报刊发尹升事迹后,《浙江工人日报》、《武汉晚报》等数家媒体转载,贵州电视台、天津电视台、《每日新报》也采访了尹升。
许多读者打电话给尹升,表示敬意。尹升故里青县县长李新平代表家乡父老,在中秋节前夕到天津看望了他。
■报道回顾
2007.08.06《好人尹升》
2007.10.21《<好人尹升>后续报道好人尹升泪别张老汉》
■感动热线
青县苗先生:我为家乡出了这样一位义士感到自豪,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尹升把这种美德发扬广大了,陌路相逢、情同父母,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学习他这种美德。
石家庄赵女士:百行孝为先,尹升先生的行为,不仅是孝,而是人间大爱,我为这种大孝、大爱而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