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管理权限下放
在这次改革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下放管理权限。这也是改革的难中之难,以及后续其他改革的起点。
之前,海南农垦长期实行“省部共管”体制。所谓“省部共管”是指,省里管农垦局级干部任免,农业部管资产、经营和发展。这种体制使“人”和“事”不统一、责任不对等,结果是,农垦系统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独立“王国”,中央管不到,省里又管不了。
早在2000年前后,海南方面就意识到了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1999年,时任海南省委书记的杜青林就曾力主进行农垦改革。彼时,海南农垦农场的亏损面积达到64%,负债率达到70.4%。
熟悉内情的人士介绍,杜青林当时非常疑惑:一度是海南经济主要发动机的海南农垦何以失去了动力,甚至开始落后于地方的发展?
2000年1月,在海南省委办公厅的委托下,十几位海南各界学者组成了调研小组,这个小组的目标是调查研究海南农垦的情况,提出改革方案。
调查组最终提出的建议之一是,海南农垦应该施行“属地原则管理”,即破除其独立性,交由海南来管。然而,这套激进的改革思路,首先遭到海南农垦的激烈反对。在当年7月举行的海南省农垦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出台了一份《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垦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但是这一意见最终未将“属地管理”的改革方向写入其中。
此后,海南农垦采取了一套自己的改革思路,即成立橡胶集团公司。橡胶集团实行“总分公司制”,而不是2000年定下的“母子公司”制,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垦的发展。“农场还有什么自主权!”一位长期关注海南农垦的学者在给海南省高层的书面信件中写道。这位学者认为,农场修一间危房、建一间厕所都要向集团写报告,经总经理批准后才可开工,在这种情况下农垦必定效率低下。
在改革一拖数年的同时,海南农垦的发展日益慢了下来。今年5月底,国家高层在相关批示中认为,海南农垦管理体制“必须尽早有个意见,否则事业受损,地方难稳定,困难和问题越来越大”。这最终推进了改革向前发展。
眼下,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的最新情况,尽管海南农垦交由海南省管理的大方向已经确定,但庞大的农垦体系还将面临进一步的管理权限下放问题。
谁来为分离社会职能掏钱
在下放管理权限给海南省之后,海南方面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有效分离企业职能和社会职能。
和全国其他农垦系统一样,这个1952年就成立的“屯垦戍边”的农垦,在经历半个多世纪之后,越来越受累于庞大的社会开支。
截至2003年底,全垦区拖欠离退休人员养老金3.73亿元,每年垦区社会负担开支达10亿多元。其中包括社会保障、中小学经费补贴、文化体育、广播电视、道路建设维修、医院经费、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场管乡镇政府经费、护林保胶等。
2004年全国两会期间,海南代表团甚至专门提交议案,请求国家将海南农垦列入中央国企范围,享受中央国有企业改制的优惠政策。不过这个议案并未获得批准。
此次下放海南省管理后,有可能采取两种方案分离海南农垦的社会和企业职能。其一,采用逐步分离的方式;其二,采取一次性分离的方式。在没有下放海南管理之前,海南农垦曾经也试图一次性剥离教育,甚至在岭门、南平农场进行农垦教育与地方教育资源的整合试点,但是因为地方财政问题,整合尚未完成。
事实上,2000年前后,海南农垦属地化管理没有成功,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关于“钱”的问题不好解决。熟悉海南改革历史的人回忆说,海南省政府当时也在担忧“省里是否有钱养活农垦”。
据记者了解,此次海南农垦特别提出,资金问题希望中央解决一部分、地方解决一部分,既希望有一次性补助,也希望中央财政连续支持。海南农垦方面还提出鉴于海南农垦过去缴纳了大量税收的实际情况,希望中央考虑采取税收返还的政策。
好消息是,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在此次调研后表示,在清理资产整体划转方面,在确定基数下拨方面,在过渡期补助以及专项资金的倾斜方面都会尽力而为。
改革呼唤进入“产权”深水区
对海南农垦来说,在管理权限下放、社会职能和企业职能分离后,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恢复和解放海南农垦的生产力。熟悉海南农垦情况的人士认为,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有关方面能以多大的决心推动海南农垦的产权改革。
多年以来,海南农垦的经济支柱一直是橡胶产业,而橡胶产业中占主体地位的又一直是国有橡胶。
2000年海南进行农垦改革调研的时候发现:海南橡胶业的生产效率不高。海南橡胶业因为负担太重,总生产成本比其他产胶国高出25%到80%,每个胶工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年3.5吨,而全员的劳动生产率只有每年0.93吨。
一位在农场工作多年的中层给南方周末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900到1000株国有橡胶树才可以养活一个工人,但是橡胶园实行承包或股份制,生产效率提高后,300到400株橡胶树就可以养活3到5口人。
因为在国有橡胶园干活日益不划算,曾经的胶工不再愿意为农场干活,农场因此不得不从内地招聘一些打工的农民割胶。“如果我家没有私营胶,连老婆都娶不起!”海南中瑞农场南斗五队前职工陈金兴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陈金兴2003年下岗。
他告诉记者,下岗之前,只要不下雨,他们要天天上岗才能完成农场的任务。而在胶价低的时候,一个月劳作下来才能拿到200到300元的工资,即便是眼下橡胶价格高了,工资也不过上浮到五六百元。因此,陈金兴不为下岗忧反为下岗喜,因为下岗后他可以专心种植自己的私有橡胶树了,收益反而要高。
王清经现在的困境几乎与陈金兴下岗前如出一辙,他因此也想效仿陈金兴下岗。不过,和农垦的其他职工一样,他也风闻了农垦即将划归海南省管理的消息。农垦划归“省管”后,情况会不会发生变化?这正是王清经眼下最关心的。
南方周末记者获悉,在2007年8月10日,海南省有关部门拿出的“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虽然提及“产权制度改革”,但却没有谈到具体的操作办法。
海南农垦系统的一位中层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没有下放之前,有关方面一直要求进行产权改革,但是下放后又很少谈产权改革。
实际上,早在2000年,海南省委的一份调研报告中就提出产权改革方向:“在改革中将农垦国有土地经营权转让的环节把握好,则改革已成功一半”。
长期关注海南农垦改革的海南党校的一位老教授建议说,应尽快加快橡胶这样长期作物的“国退民进”进程,不应再避讳橡胶园的出售和私营化。他认为,改革的关键是分离橡胶园/树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海南橡胶产业集团公司应“放权让利”,特别是要承认民营橡胶林。
上个世纪90代初,王清经种植了自己的民营橡胶林,前后投资近20万元。现在橡胶树已经进入了收割期,这本是个收获的季节,可是因为民营橡胶林一直得不到完全承认,王清经必须向农场缴纳大量管理费,这样子,辛劳所得的收益反而赶不上在地方种植少量橡胶树的61岁的父亲。
王清经能改变他的状况吗?这最终取决于海南农垦将在多大程度上推进橡胶园的产权改革。
■资料
“巨人”海南农垦
海南农垦全称海南省农垦总局,建立于1952年,是“屯垦戍边”的产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以天然橡胶为主,农、工、商、旅综合经营的大型企业群体。
海南农垦拥有土地1282万亩,占海南全省的1/4,橡胶园总面积363万亩,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垦区现有职工、家属103万人,其中在职职工32.54万人。
垦区自办一批文教卫生和社会事业。其中包括:中专5所,普通中学97所,小学450所;医院94所;农垦公安局及其分局、派出所109个;另带管三个镇和一个乡。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