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全社会之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们上海就提出了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此项工作基本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全市生活废弃物除极少一部分书报、纸板箱、饮料瓶(罐)等(因有明确的、基本统一的回收价格)得到回收外,其余的均因混装、混投、混运而沦为垃圾,不但全市生活垃圾总量节节高攀,而且白白浪费了大量仍有利用价值的废纸、废塑料、废布头、废金属、废玻璃等再生资源。
生活废弃物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单靠一个环卫部门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为有效推进我市今年新一轮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必须倾全社会之力,创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使之成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建议在环卫部门现有的“四分法”(分“有害垃圾”、“玻璃制品”、“可回收物”和“其它垃圾”)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社会资源,积极探索“层层剥离”的综合处理模式。如 “有害垃圾”及电子废弃物,可走押金回收渠道(加价销售、作价回收);“玻璃制品”和“可回收物”走废品回收站渠道(大幅度提高资源回收价格,如报纸、可乐瓶等因为经济杠杆作用,从垃圾中剥离分流率很高);再将“其它垃圾”中占大宗的有机物视作资源进行单独回收处理(超市、菜场和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餐厨垃圾、果皮菜叶等泔脚类弃物,不但量大,而且还是弄湿、弄脏、弄臭其它固体废物的“罪魁祸首”!如实现单独回收处理,将大大减少生活垃圾对于城市环境的污染)。
倾全社会之力,即政府、企业(生产者)和公众应当分别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让所有社会成员合理分担关于生活垃圾有效处置的责任。
政府要尽快完成有针对性的立法(出台《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管理办法》)并进行有效的协调、监管和制约;企业要对各自产品包装物的瘦身、回收利用负责,实现源头减排;公众要自觉做到不任意丢弃、倾倒和堆放生活垃圾,自觉协助分类收集可循环资源;健全废品回收网络,“废品回收”处于垃圾处理产业链的中端,收得越多,上游垃圾减量就越多,下游综合利用厂家的原料就越有保证,真可谓“抓中间促两头”,使实现产业化事半而功倍(建议来点变革:凡有利用价值的废弃物,都人为地予以注入适当的价格便于交换,将“离位资源”从“垃圾”中一一剥离出来,应收尽收,争取垃圾的最大减量化和最大资源化利用,否则,即使废品回收网络再健全,如果回收品种因为价格等机制配套不全,又会成为空架子的)。
愚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