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一个连着城市发展和社会和谐、连着百姓安居乐业的话题,在“两会”上频频被代表、委员聚焦,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公共交通、教育卫生……代表、委员们事事关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5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更多家庭拥有财产性收入”,并承诺:要更加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真正使发展成果充分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代表、委员认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既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三最”问题解决要有好思路 日前,市政府发布2008年要完成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9件实事。在这之前,2007年市政府的11项实事,获得了市民82.81分的满意度,代表、委员关注到:这些实事无一不涉及百姓“三最”问题。
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民生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也越来越广阔。石宝珍委员说,过去,“4050”再就业、帮困送温暖,曾是社区百姓主要的“三最”问题。如今,仅就业一项就涉及多元人群,包括“2030”、“外来媳”、“大学生”等群体。
“两会”上,通过1600多名代表、委员的传递呼吁,各利益群体诉求充分体现。“几年前,我们曾经十分自豪于上海长高了,漂亮了”,陆培明委员提出,今天,我们必须十分关注并切实解决好高楼大厦背后的400万平方米的旧里棚户改造和44万只马桶问题。吴复安代表提出,随着住房建设越来越向中心城区外延伸,应进一步加大公交换乘优惠幅度,降低市民出行成本。麻生明委员呼吁,给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解决百姓“三最”,需要政府财政支撑。夏龙兴等代表提出,政府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时,应较大幅度地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倾斜。比如,对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能否在社区卫生中心、农村基层卫生院实行医药分开、财政保障等政策。
新形势下解决百姓“三最”,关键还要寻找好思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分层次、多渠道地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困难”,得到代表、委员普遍认同。一些代表、委员提出,解决住房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把保障性住房同商品性住房区分开来,面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由政府提供廉租房;面向中低收入家庭,政府提供经济适用房;对于中高收入者群体,则由市场化的商品房来解决。
善于倾听把好事办得更好 “这几年,帮困送温暖不再前呼后拥送慰问金上门,而是下发各种券、票、单等"温暖货币",让受助方悄悄领取。”审议报告时,许多基层代表谈到,关心困难群众,除了帮助他们渡过眼前的难关外,维护他们的自尊、消除他们心中因贫困带来的阴影同样重要,政府救助帮困,要把好事办得更好更贴心。
回眸过去一年,提升保障托底线、实行公交换乘优惠、加快廉租房申办受理速度等惠民政策和民心工程一项接一项出台,但为何偶尔还会听到百姓“好事不讨好”的议论?卢汉龙代表认为,在利益及诉求多元化的今天,应该更多让公众参与到实事项目决策中。决策者应善于倾听百姓各种诉求,分析哪些是可以马上吸收和改进的,哪些虽然合理却暂时难以兑现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实事兼顾更多人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一些代表、委员直言,各级政府的“民心工程听证会”、“零距离听民意协商会”、“领导干部基层办公”等“自上而下”吸纳民意的渠道越来越畅通,但相比之下,“自下而上”的表达渠道还有待进一步疏通。从事老年工作的柏万青代表深有感触,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规定出台之初,不少因为没有拿到红色社保卡而无法享受政策老人反映“觉得这中间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就是不知该和谁说”。朱明代表提出:“就拿每年出台的市政府实事工程来说,邀请市民说话、网上征求意见,一直是项目制定过程中不变的传统,应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多民心工程中,为公众搭建更多表达意见的平台,让未受听证会之邀的市民也拥有话语权。”他还建议,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项目出台前,应从制度与规范上保证,通过媒体进行公示,让公众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表达诉求。
倾听民声的真正进步,在于倾听后将公众期望实现,而民意能否落地,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决策制定部门“一把手”的作风。许多代表和委员认为,每一项民心工程都牵涉到许多百姓的切身利益,要怀有一种对百姓的深深善意,到基层接近群众、细致调研,而不是靠坐在办公室通过听汇报、看材料制定决策。“还要将下基层听民意纳入干部考核机制,让善于倾听民意、善于为民办事变为一种工作作风。”
破解难题需要制度保障 协保人员张伟华在就业援助员帮助下,当上了交通协管员。虽然妻子患病,孩子就学,但他说,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心里踏实多了。贾炜代表认为,当年伴随着企业转轨,出现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和协保人员,本市有关部门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出许多新的就业项目。这种由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使许多下岗人员重新上岗。5年来,上海出台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形成了许多就业新机制。可见,破解民生难题,需要制度保障与政策倾斜。
民生问题涉及面广,只有政策保障,才能得以普惠。石宝珍委员提交的一项提案建议,建立外来媳劳动就业培训相关政策。她认为,为她们建立相关政策,就可以利用社区就业援助网络,政府相关部门和人民团体联手,开展对外来媳妇的分类就业培训,开发外来媳就业岗位,使更多的外来媳找到就业机会。
制度和政策要向困难群体倾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关心和重视职工的利益诉求”,吕永杰委员特别认同。他认为,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只有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才有可能有效加强劳动监察,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他呼吁,加快劳动立法步伐,完善本市劳动法律法规。为维护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合法权益提供更完善的法制保障。
2008年上海市人大政协会议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