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纠正说法”引发的思索
3月4日,温家宝总理参加新一届政协经济、农业界别联组会议时,当政协委员经天亮说“下面我再汇报第二个问题”时,温总理马上就打断了他:“不汇报,你就提意见吧”。
200多人的会堂里顿时响起一阵笑声。(3月5日新华社)
温总理为啥要纠正“汇报”之说?因为“汇报”是指“综合情况向上级报告”或“综合情况向群众报告”。但在全国政协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发言,是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不存在向谁汇报工作的问题,总理来了,也应该是听意见、听批评来的,而不应该是来听“汇报”的。温总理并不是单纯的“抠字眼”,是对自已和委员的身份及相互关系的准确认知和定位,也是对委员们的一种委婉的提醒。
温总理纠正别人的说法,早已不是第一次了。2005年11月下旬,温总理到哈尔滨察看松花江水体污染情况,在居民杜继亮家,杜的大女儿说,“我们的生活井井有条,社会秩序也很好。谢谢党和政府,把群众放在心里。”温总理说:“你这话要倒过来说,应该是党和政府谢谢你们,谢谢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2006年2月7日上午,温总理在征求企业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意见时,河北省藁城市南孟镇南孟村村支部书记冯志华对温总理说“我代表广大农民兄弟向总理当面表示感谢”。温总理说“我听到感谢心里感到很不安。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我们应该对人民负责。”去年元旦,温总理到连云港市看望苏北革命老区的干部群众,农民群众说:等您来视察,您太辛苦了。温总理说:我纠正一下,应该是到你们村里串门,来给你们拜年。就在今年2月2日,温总理在考察湖南郴州灾情的专列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常听到,群众自发地说出对政府的感谢,但我认为,真正应该感谢的是人民。”
温总理要“倒过来说”、“心里很不安”,缘于他对政府和人民关系的正确认识:公民通过缴纳赋税供给政府,政府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其本职工作,必尽的义务,干好了没有接受群众酬谢的权利,干不好则要受罚。而纠正“视察”的用词?就是因为,人民的总理不是人民的上级,看望人民,给人民拜年,也不是检查工作,谈不上“视察”。
那温总理为啥那么在乎别人的说法,一次次地加以纠正呢?主要是因为,语言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而一个人的思想与其对自身的定位及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密切相关。而在官民关系中,有些官员名为“公仆”,但说话更像是“老爷”,做的本是份内工作,却对群众的感谢受之坦然甚至主动索要。而一些代表、委员,在履职时,只要一见有领导,就会“习惯性地谦卑”。身份和定位的错位,导致思想认识的模糊甚至错误,说出来的话也就“不合身份”。而这样的话说多了,大家习以为常,习以为正确了,就是对“官本位”的强化。就此而言,温总理一次次纠正一些“习惯性错误”,绝非随意而为,而是用心良苦,值得每个人记取和深思。
(责任编辑: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