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8年全国两会报道 > 2008年全国两会最新访谈

陈锡文:CPI涨幅控制在4.8% 农业收成是关键

  新华网消息: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走进新华网演播室与网友交流,结合政府工作报告谈“三农问题”。本次访谈搜狐、和讯也将进行播报。另外有3000万两会手机报用户和上千万飞信短信用户参与本次访谈的互动环节。

  2008年3月8日下午3:30,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做客新华网,谈清醒看待我国农业形势.新华网王翰林摄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做客新华网两会访谈。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陈主任,您好。

  农业的好收成对实现全年CPI涨幅控制在4.8%的目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主持人:

  欢迎您来到新华网做客,谢谢。
今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您怎么理解总理报告所说的今年千方百计争取农业有一个好收成。

  陈锡文:

  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农业稳了天下才能定,这是中国人多少年来的一种基本认识。在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避免物价的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所以保持物价的稳定,在当前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中事关重大。大家现在对物价比较关注,从去年5月份以后,CPI指数上涨比较高,特别是到了今年1月份,CPI指数已经达到了7.1%。7.1%这个水平可以说是近十一年来最高的,CPI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上涨这么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比较大。

  根据测算,现在7.1%CPI上涨中,有85%实际上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也就是说7.1%中的6个百分点左右是食品价格上涨。食品主要是农业提供的,农业的收成好不好直接决定着食品的供给是否充分,供给充分价格才能比较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确保农业有一个好收成,实际上就保持了食品供给的充分,就可以稳定市场的食品价格。而食品价格稳定了,就把大局都稳定住了。今年农业的好收成将确保整个经济的稳定,包括价格水平能够实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全年CPI涨幅控制在4.8%的目标,意义是非常大的。

  今年特别强调争取农业好收成,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南方19个省区市在今年1月下旬到2月上旬遭受严重的冰雪灾害。这次灾害对农业生产有比较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对农林业的影响是最大的。怎么样抗灾,促进农业生产,确保今年春耕能够有一个好的局面,也是极为重要。

  2008年农业工作的三大任务:保供给,强基础,重增收

  陈锡文:

  2008年的农业工作主要是三大任务,总理讲得非常充分,我概括:保供给,强基础,重增收。保供给,只有把农业生产搞好,农产品的供给丰富了,市场才能稳定。

  怎么才能保供给,非常重要一条就是必须强基础。我们农业的弱就是弱在基础比较脆弱,我们现在有18.2亿耕地,实际上三分之二还是种低产田,有的产量非常低。全国商品农产品大部分来自于有灌溉设施的土地,有灌溉设施的土地还不到一半,只占全部耕地的44%左右,所以可以说还有一半的农田是靠天吃饭的,抗灾能力很弱。基础建设不仅仅在于要把农田水利设施搞好,把农业的生产条件搞好,基础还包括支撑农业进步的再投入,支撑农业进步很重要的就是科技进步。所以农业科技以及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市场流通,乃至农民本身的素质,都属于强基础的范围。

  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的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怎么样才能把农业基础建设搞好,怎么才能让农业生产稳定地发展。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保证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积极性来自哪里?农民积极性来自于经济利益能够得到保障。所以,总理特别强调让农民增收。农民收入下降的情况下,让他增产粮食、增产蔬菜是不可能的。城镇居民想让农产品供给更丰富一些,政府、社会就一定要想办法让农民收入能够同步增长,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增加投入和完善支持保护政策。

  讲到政策措施,总理特别强调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突破体制瓶颈,才能真正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把农民自身的利益保护好。通过改革,可以把束缚农民积极性发挥的体制性的因素破除掉。从这个角度讲,总理实际强调了整个今年的农业工作必须再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继续深化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物资、科技、资金各方面的投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总理提出的要求,千方百计争取今年农业有一个好收成。

  2008年3月8日下午3:30,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做客新华网,谈清醒看待我国农业形势.新华网王翰林摄

  中央做表率引导地方财政加强对农村民生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主持人:

  政府工作报告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五年累积1.6万亿元,这对农业的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意味着什么?

  陈锡文:

  总理讲到这部分实际上主要是中央财政这一块,过去五年总的支出1.6万亿元,平均一下五年每年就是3200亿元,实际上有的年份更多一些,07年实际上投入已经超过4000亿,大约有4300多亿。这显示出中央对于“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增加对“三农”工作的开支。中央财政在支农方面应该说给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都做了一个表率,引导各地财政资金往农村倾斜。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总体来看,农业的投入还是不足,过去的欠帐还是相当多的。长期投入不足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有比较大的差距。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有可能还要进一步增加对“三农”的投入,逐步提高“三农”投入在财政开支中的比重。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陈锡文:

  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今年对“三农”投入五千多亿元,这是一个总的概念,包括所有只要和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投资都在里面。今年增加投入比较多,比如农村义务教育、农村进行合作医疗、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些投入的增加都是成倍的,有的甚至是两倍。增加这么多开支中,有很多是为了解决农村基本民生问题。大家知道农业最基本的功能是保障农产品的供给,如果看一下今年达到五千多亿元的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数量比去年增加很多,但新增加的部分还是用在民生方面的数量很大。我并不是说用在民生方面不应该,问题是要看到,我们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脆弱。

  所以,真正算一下帐,用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投入数量还不够大。总体上看,农业基础薄弱状况现在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一年能够新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在个别地方,甚至逐步在萎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得不到必要的报酬,他可能就干别的了。农民现在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留在家里修路、修渠道的青壮劳动力越来越少。要想农产品市场保持稳定,使农产品的供给随着人口增加,不断满足人民消费水平提高这种需求,就得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的建设,还要多增加这方面的资金。有些同志感觉到这几年政府给农民的钱太多了?其实到农村看一看,差距挺大。只有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各级政府的财力持续不断增加,才能形成对农业投入不断增加的大的环境。

  这个东西有一个循环的作用,整个经济好了,政府可能对农业增加投入,而农业投入增加,农业基础地位增强了,农业又能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就保证了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整个经济才有稳定的可能。同时,留在农村的七亿多农民收入不断提高,能够形成新的购买力,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保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所以要看到,对农业的投入实际上也是整个国民经济链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不仅仅是为加强农业,改善农民的生活,同时也是为了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2008年3月8日下午3:30,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做客新华网,谈清醒看待我国农业形势.新华网王翰林摄

  从1982年到1986年最初五个“一号文件”重点是调动农民积极性

  主持人:

  我们都知道,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不能不研究农村的改革,也不能不知道一个专用的名词就是“一号文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五个“一号文件”与新世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期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陈锡文:

  搞农业的同志非常熟悉,农民也很熟悉“一号文件”。在过去三十年中,有十年时间,中共中央是用一号文件来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所以农民对“一号文件”印象很深,感情也很深。我自己因工作关系,两段五个“一号文件”都经历过,前五个“一号文件”,我参加了后面的四个。最初五个“一号文件”重点是推进改革。

  小平同志论述改革经常讲一句话,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应该说,这五个“一号文件”对引导改革从农村开始起了巨大的作用。中国的改革始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2月18日开幕,22日闭幕的,三中全会拉改革开放的序幕,通过一个重要的决定,78年12月22日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村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中明确提出实行责任制,而且提出党和政府处理好同农民利益关系的基本准则,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资利益,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力。

  正是这个文件,奠定了农村改革的最基础面的指导思想。农村改革序幕是从1978年年底拉开的。农民进行探索,很多地方农民开始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把它叫做包产到户,有的地方干脆搞了大包干。如安徽凤阳,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国家要多少公粮,我保证交,集体要多少提留,我也交,增产多的是我的,农民积极性马上就起来了。

  各个地方在探索改革,出现了纷繁复杂的局面,之后引起理论界、思想界、政府工作部门的思考,也引起非常大的争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姓什么?姓资还是姓社?小平同志当时提出不争论。实际来说,不争论是不可能的。我理解的就是,不要让这种争论干扰决策。而决策是什么呢?就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群众的创造经过实践检验,如果确实好,就总结提高到政策层面,制定文件发出去。

  1982年一号文件,非常明确提出可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关于包到户包到组,这里头还是有犹豫的。1983年的一号文件就解放多了,很明确提出联产承包不仅在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可以搞,别的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并不是不可以搞,同时强调,联产承包不一定都包到户,有的愿意包到组,有的愿意实行专业承包都是可以的,可以百花齐放。到了1984年,第三个一号文件那就非常明确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在中国的最先实践。

  1984年“一号文件”发出的时候,只有北方一个省省委常委会还没有同意全部可以搞家庭承包,其他28个省区市其实都已经搞了家庭承包。“一号文件”发出之后,一个多月,1984年春节前,这一个省也同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从这个意义上讲,党中央在观察农民的实践,调查研究分析农民的实践。从1978年底开始,一直到了1984年,才从政策上、理论上、体制上明确地肯定家庭承包是党领导下的农民的伟大创造。

  1984年“一号文件”,中央开始规范家庭承包的政策,明确提出承包到户的家庭承包期可以延长到15年。1985年“一号文件”开始研究概括总结农村改革的重要经验。农村改革最基本的内容是确立家庭承包,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农业生产的结构,国家对生产对经营者应当进行从过去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的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等,这些基本经验其实到1984年在农村已经基本形成。所以1985年“一号文件”把基本的经验做了肯定,明确指出,这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农村改革已经建立起来的基本的政策框架或者体制框架。

  1986年的“一号文件”实际上开始寻求改革的新的突破口,农村改革最先开始是改革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最终的结果废止人民公社,确立了家庭承包经济的地位。到了1984年农民积极性充分高涨的情况下,中国粮食产量第一次突破8000亿斤,第一次出现卖粮难,农民的粮食多得卖不出去,价格跌得很低,伤害了农民积极性。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感觉到,农村确立家庭承包经营的地位,已经建立比较好的微观经营主体,下一步就是想办法完善市场。于是,1986年“一号文件”开始提出改革统购统销制度,改革流通体制。从这一年农村改革进入第二步培育市场机制。

  所以前五个“一号文件”,中央在总结农民群众的实践的基础上,一方面把经验上升为政策和理论,一方面不断寻求怎么样把改革引向深入。

  2008年3月8日下午3:30,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做客新华网,谈清醒看待我国农业形势.新华网王翰林摄

  2004年到2008年的五个“一号文件”的基本精神就是增加农民收入

  间隔18年之后,出现了后一段五个“一号文件”,基本精神就是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当时背景有些同志还记得,在2003年的秋天,粮食价格出现了波动上涨的趋势。原因是什么呢?2003年我们的粮食总产量只有8614亿斤,和历史最高年份1998年比,减了1600多亿斤粮食,当然价格要上涨。这就要想办法增加生产。此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计划经济,不能强迫农民种这个种那个,想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经济利益才能调动他的积极性。你想要粮食吗?首先要调动农民积极性,首先保证农民收入增加,这是中央的基本思路,这是非常好的思路。

  从2004年以后这五个“一号文件”,适应了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的一些基本特征。我们说进入新世纪之后,我们把它叫做新阶段,为什么叫新阶段呢?到世纪之交跨入新世纪门槛的时候,我们国家总体小康基本实现了,于是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讲到,我们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2002年11月十六大闭幕,2003年1月初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新当选的胡锦涛总书记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重要的讲话,总书记在2003年1月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强调这句话一个很大的背景是什么呢?十六大江泽民同志报告中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这样的战略方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大闭幕之后两个月的时间,又讲出了全党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过去依靠农民的贡献,依靠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的剪刀差,从农业中提取积累,支持工业、支持城市发展的战略,应该发生转变了。转到哪里,总书记在明确提出,转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从2004年到2008年的五个“一号文件”基本精神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体现在国家通过建立公共财政,把工商业通过税收交财政的钱,更多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投入农业,逐步加大对农业的开支。

  新世纪前四个“一号文件”的效果是清楚的,粮食四年连续增长,四年增长1400多亿粮食,这在历史上没有过。农民收入连续四年也是增长的,前三年每年增加三百多亿,04年增收314亿,05年增收319亿,06年增收332亿,去年增收553亿,这在历史上也没有过。除了农民收入增长之外,税免了,用农民的话说,种田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因为有一个新型合作医疗,这些都是靠政府的投入在支撑着)。所以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另一方面是改善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这也是政府大量投入。从九十年代末,朱总理对大江大河防洪加固大堤,开始大量投入水利。为了改变农村电不足,价格高的问题,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农村电网改造。这几年大规模进行乡村道路的建设,基本上85%的乡镇都已经通了公路,而且很多都是路面硬化了。国家还一直不断推进农村的综合改革,主要是三大内容,一大内容是乡镇机构改革,第二大内容是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第三大内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保障机制。

  总的来看,在新的阶段,中央把农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同时不断深化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型因素。

  十个“一号文件”基本精神都是改革,差别在哪里,前五个“一号文件”主要靠改革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那时候政府没有多少钱,给不了农民多少钱,就是给农民一定的休养生息,适当提高了收购价格。对真正社会发展,基础建设,政府给不了钱。而新世纪这五个“一号文件”含金量之高,过去不敢想,就是总理讲的五年1.6万亿元资金进去,每年都是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增加,确确实实说明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阶段,总书记也讲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这五个一号文件,很重要的就是体现了新阶段党驾驭全局,统筹推进城乡改革和发展非常清晰的事。

  对农业要始终怀有一种忧患意识

  主持人:

  您不愧是“三农”方面的专家,这么清晰地给我们讲解,能否也给我们讲一下今年“一号文件”为什么会把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放在最重要位置?

  陈锡文:

  我刚才讲到,农业连续四年增产,农民连续四年丰收,农村整个形势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搞农业的同志一直跟大家讲不管农业形势多好,对农业一直要怀有一种忧患意识。我们的农业应该看到三个方面,第一资源禀赋决定我国人均农业资源数量非常少,质量也不高,我国有13亿人口但却只有18亿亩地。第二个方面,水利、排灌系统等,我们很脆弱,多一半的土地没有排灌设施。第三,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龄不到8年,基本上没有达到初中毕业,农民从总体来讲受得教育不多,文化、科技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

  真正保持农业能够稳定发展,必须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次特别强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中央提醒所有党政机关的各级干部,居安思危,尽管农业四年丰收,基础并不稳固,今后增产难度越来越大。

  怎么想办法突破,必须是加强基础建设,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农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基本支撑能力建设,整个社会向农民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基本的能力,农产品流通的各种设施建设,机制建设,一直到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农民的职业技能,最后还有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一连串的基础性的工作和基本建设。

  农业和自然关系很大,完全不受气候影响不可能,但是把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各种基础性的工作做好了,就可以减少波动。在国家有吞吐调解有储备状况下,还可以通过国际上做一定的调解的情况下,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保证农产品的供给在任何情况下都比较稳定,这样才能做得到。

  2008年3月8日下午3:30,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做客新华网,谈清醒看待我国农业形势.新华网王翰林摄

  土地制度的落实是培育社会法制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持人:

  今年“一号文件”还强调了要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何对土地制度问题,中央历年来都如此高度重视呢?

  陈锡文:

  对于农民来讲,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总理一直强调18亿亩的红线不能突破,朱总理以前也讲,18亿亩中的16亿亩基本农田这个红线不能逾越,因为失去土地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之后,农业自身就不存在了。现在应该看到,耕地面积持续地不断地下降,我们处在发展阶段,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耕地被占用,有它的不可避免性。但是,减得太多,减得太快,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过去十多年,我们已经减少一亿多亩耕地,1996年耕地总面积19.51亿亩,2007年数字还没有公布,2006年降到18.2亿,人均耕地从一亩五分九减到2006年底的一亩三分九,每个人减少了两分地,现在减少两分地是很大的比重。十年减少1.24亿亩,我们国家31个省区市耕地面积能超过1亿亩的只有6个省,十年之内就等于丢掉这样一个农业大省,这个事确实应当引起警觉,所以我们的耕地制度第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建立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土地又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之所以当农民,是因为有地,没地就不是农民,特别是在我们国家现在的条件下,一方面政府在对农村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不断增加的,另一方面由于国情国力的状况,应该说对农民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从去年开始,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比城里也低,因为考虑到有地,如果没有地的话,30块钱一个月怎么过,农民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在相当大程度上在现阶段实际上还起着对农民提供生活保障的作用,有地就不至于饿肚子。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有了安身立命之地,实际上整个社会才能基本上稳定下来。

  我们现在要建立法制型社会法制型政府,现在的土地利用也好,土地使用也好,土地所有也好,这些都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的。农地变成非农地,也有一大堆的法律规定。从法的角度来说,要尊重农民的合法权益。现在出现了一些的情况,触犯法律就触犯农民合法的权益,触犯农民合法权益就是挫伤农民的积极性,甚至一定程度上在剥夺农民,就会引起农民非常大的不满意。土地制度不稳,整个农业生产无法稳定,土地制度不稳,农民的生存没法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特别强调依法落实好农村的土地制度,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既是保障农业的生产能力,也是保护农民的基本权益,还是培育整个社会法制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

  通过建立服务组织和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让农民务工务农两不误

  主持人:

  说到土地的问题,今年两会我也采访了农民工的代表康厚明。他说,农村用不了那么多人种地,很多人出来打工。您觉得对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应该怎么办呢?

  陈锡文:

  应该说这几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在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和保护下,推进得是很快的。外出流动就业劳动力总数应该在2.2亿,是非常惊人的。

  第一,我们就这么一点土地,确实用不了这么多农民,所以农村有大量富余劳动力,应该尽量想办法让他们转移出去。但是也要看到,农村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我到农村一调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了,农民告诉我,人家用了几句话,说脑袋好的上学走了,考大学走了,身体好的,当兵走了,服兵役了,年纪轻的,打工走了。留在农村的当然就是年岁大的相对多一些。

  用不了那么多劳动力,窝在那里,就是资源浪费,应该想办法充分就业,充分就业需要两方面的条件,第一就业者有一定的素质,目不识丁、文盲很难找到工作;第二学一门技术,需要他的地方就多。我们对离土进城的农民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让他掌握一定的技能,而且整体上提高文化科学素质。进城的农民掌握生活的技能,也要适应城市的生活。

  第二,城市应该善待农民,善待农民工。必须看到城市有今天,大量的财富是农民工一起创造的,我敢说一句话,任何大城市,如果说逼走了农民工,三天之内这个城市就得发臭,因为垃圾没人倒。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的政府和城市的居民善待农民工,条件具备的时候,让他们融入城市,逐渐从打工者转变为真正的市民。

  现在,农村出现很多新的情况,地勉强种着,产粮还在增长,一些长期的设施建设就面临大的问题。青壮劳动力走了,水库谁修?渠道谁建?道路桥梁怎么办?包括这次南方冰雪灾害之后,就是物资下去了,资金下去了,救灾的物资资金下去了,没有青壮劳动力,靠老头老太太靠妇女同志,毕竟重体力活干不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办,不可能用计划经济手段,把打工外出的人拉回来,一定要学习世界各国通行的办法,给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最经典的例子是就是小麦生产。现在我们国家的小麦产量就是两千亿斤以上,保证我们自己的需求在数量上没问题,小麦生产是不断发展的。这几年大家感觉到有一条,越来越多的小麦生产地区小镰刀扔下了,我自己也下过乡,种过地,割过麦子,一天拿镰刀割麦子,割一亩麦子累得要死。现在怎么收的,就是社会化体系的办法,给农民提供机械播种机械收割,这个地哪怕70岁老人种都无所谓。

  现在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已经提出来,就看怎么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比如农民流动外出,一走出去一年半载,有的两年三年,地不应该撂荒,怎么样建立一种好的服务体系?让流动外出的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希望在农村多种地的农民。现在的问题是,我走了,我不知道谁要地?我如果是当农民,我想多种地,我不知道谁走。所以要建立一种信息服务、中介组织,一方面让农民进城、就业,另一方面在农村提供社会化服务,包括通过建立服务组织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市场,这样我想才能适应我们现在的形势,把这个问题逐步解决好。

  退耕还林补助再延续8年

  主持人:

  这位农民朋友也说补钱的事,手机尾号6113这位朋友是四川一位农民,问我国退耕还林的政策是怎样补助给农民的?一亩地多少钱?补助多少年?

  陈锡文:

  退耕还林的政策从1998年开始实行,当时叫以粮代赈支持农民退耕还林。基本的补助是两个方面,一是粮食的补助,再一个是资金的补助。粮食的补助过去按照不同地区进行补贴的,南方以水稻为主粮地区的每亩退耕还林补贴300斤,北方以小麦、小米为主粮每亩补200斤。后来这项政策,因为粮食的供求情况的变化已经改过来了,把粮食变成真钱给农民,当初按七毛钱折的,这是当时的价格,还有一些运输费用,可能补到里面,大概应该是七毛多一点。如果补300斤粮,现在可能补210块钱或者220块钱。

  第二补的是现金,一笔现金是一次性的,每亩地要种树苗国家补贴树苗钱50元,这次种下就种下了,第二年就不给了。还有管护费,每年20块钱。

  一共三笔,两类,现在都改成钱了,一亩地如果是300斤粮食的话,在南方这个地区大概应该补230块钱左右,要是在北方就低一点,因为北方粮补得少一点,因为地面积多一些,一亩地大概160快钱左右。

  第二个问题,补多长时间?最开始提的,如果退耕还林,还的是树木补贴8年,去年就到期了。所以国务院又重新做了决定,认真研究了各地情况之后,也已经正式发了文件,再延续8年,从今年开始,还有8年,大概是这样子的情况。

  民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都在研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主持人:

  我们再看手机尾号1041这位朋友说到,同样是为国家做贡献,为什么年老的农民就没有养老金,请问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应该从农村做起。

  陈锡文:

  这个问题非常好,但是确实有不同的情况。城市建立养老金大家也知道,养老保障是在就业期间三家共担,劳动者自己出一点,就业的企业出一点,政府出一点。农民就业当然在土地上就业,自己出一点没问题,企业出一点,谁出?有的地方集体经济发达的是可以的,华西村出是没问题的,很多村庄集体经济没有这么大的实力,出不了这么多钱,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还是在初步建立阶段。我刚才讲到,国家没有财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土地作为农民的生活保障,农民要依靠土地,依靠集体的五保户的政策,依靠自己的子女。

  现在社会向前发展了,已经把最低生活保障建立起来了。老人享受最起码最低生活保障,政府是给的。第二全国农村的五保户,年老没有抚养人,自己没有经济收入,这部分人员的全部费用,过去是村里提供,过去村民集体承担,后来税费改革,改成政府补贴村集体承担一部分。现在五保户全部费用政府承担,民政部门提供五保户的供养。

  党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民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都在研究建立这个制度。富的地方和穷的地方,农村差别还是很大的,所以有的地方先行一步在探索,有的地方只能是先把最低生活保障搞扎实了,把五保户供养搞扎实。我相信这件事情,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会逐步向前推进的,总的方向我想应该是这样子的,所有公民走向经济发达之后,有能力自己出一部分,就业的企业出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最后形成将来的养老金。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虽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但是替代措施已经有了,农村低保和农村的五保户供养。一些发达的城市农村,已经给农民发退休金。

  主持人:

  非常感谢陈主任回答网上网友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回答这些问题。今天非常感谢陈主任能够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访谈,谢谢。

  陈锡文:

  谢谢。

  主持人:

  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结束了,再会。

  2008年两会专题
(责任编辑:曾玉燕)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最新消息  

胡锦涛对新政府提出要求:干干净净为人民工作

  ·[经济] 温家宝:今年恐是经济最困难一年 美元贬值何时见底
·[台海] “入联公投”得逞将改变台湾大陆同属一中现状
·[西藏] 同达赖对话的大门始终敞开 灭绝西藏文化是谎言
·[副总理] 李克强:拥有博士学位的最年轻副总理(图)
·[副总理] 回良玉:“农”副总理促成一号惠农文件(图)
·[副总理] 张德江:大省执政经历丰富的副总理(图)
·[副总理] 王岐山:善解难题的“救火队长”(图)
·[新面孔] 国务院组成人员14张新面孔 于幼军未现表决名单
 

两会视频

 
温家宝接受记者采访
·温家宝:为民族我愿献出全部心血精力
·温家宝:抵御通货膨胀是政府重要任务
·依法维护西藏稳定 达赖集团分裂之心昭然
·温家宝:任何分裂台湾的行动注定失败
·温家宝谈当前困难 物价过快上涨通胀压力
·温家宝:对话大门始终敞开望达赖回头
·温家宝谈今后5年 要解决5000万人就业
·事不避难勇担当 抑制通胀3月份见分晓
·温家宝谈台湾 引诗“相逢一笑泯恩仇”
胡锦涛主席讲话
 

两会热点

 

 

两会图片

 
温总理表情
温总理表情
温总理表情
温总理表情
李克强在记者会上
李克强在记者会上
温总理记者会现场
温总理记者会现场
记者争相举手提问
记者争相举手提问
吴小莉提问
吴小莉提问
 

媒体合作

 
两会你最关心什么
两会你关心什么
提案议案排行榜
提案排行榜
两会科举
两会科举
寄语省市领导
寄语省级领导
网友建议上两会
网友建议上两会
春风三月起
音频:春风三月起
“网民办报”
网民办报
部长脸谱
部长脸谱
总理今年记者会引用什么诗歌
向总理献诗
央视新闻专题部专区
央视新闻专题部
《柴静两会观察》征集
柴静两会观察
我有问题问总理
我有问题问总理
“我建议”征集
《大家看法》征集
泉灵看两会
泉灵看两会
cctv2
cctv2专区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