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小培谈破解穗深两地交通堵塞难题,提出从城市规划探索新的社会治理模式 本报特派记者 廖怀凌 陈晓璇 张军
深圳“博导女副市长”闫小培——— 广、深两个城市解决交通的方式应该是一样的———发展大容量的公共交通。
从根本上解决塞车问题,要发展大容量公共交通,给老百姓多一个方便出行的方式,让他最后觉得选择公交比开小汽车方便。
通过城市规划的制订探讨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市民社会,公众社会。
现在我们探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形成一个“决策支持系统”。政府的草案从一开始就公开给公众参与讨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规划出来后进行“结果公示”,最后做点调整完善。
深圳去年的城市总体规划注重过程的参与,让不同的利益群体都参与。(图/廖怀凌 摄)
城市规划近年来成为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公众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冲突屡屡见诸报端。怎样评价广州和深圳两地城市规划的优势和软肋?怎样平衡各阶层在城市规划中的利益?
正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闫小培,2004年以城市规划专家的身份被任命为深圳市副市长,她是国内少数几个专家型的女市长之一。《羊城晚报》对闫小培的专访,就从广州市民所关心的公共交通、城市规划谈起。
城市塞车 穗深要发展大容量的公共交通 深圳拟建“BRT+地铁”网络 羊城晚报: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院士最近建议,广州应学习伦敦、纽约等城市的经验,为私家车的上路使用制造不利条件,通过大力发展安全快捷的公共交通引导乘客分流。私家车的巨量增长确实带来了污染和交通堵塞等等问题。有人认为,广州的塞车与私家车增多、路网设计不合理有关。深圳在治理塞车方面有什么经验呢?
闫小培:我住在广州,上班在深圳,感觉两地现在都塞车,广州的天河一带特别塞,深圳好一点。我觉得,塞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路网的规划设计问题,路网的功能是否与城市匹配的问题。我了解的数字是,前年广州的机动车就有100万辆,深圳是120万辆,从总量来说,深圳比广州还多,但深圳的面积比广州小,相对而言塞车的情况还没有广州严重,与深圳的城市规划是有关系的。
广州是一个老城市,城市规划是从老的中心不断向外扩,深圳则是按规划建起来的新城市,有很好的规划,当年是从两头开始建设———东面从罗湖,西面从蛇口———开始发展,然后对接,中间形成好多个组团,比如福田、华侨城、南山等,一个组团一个组团地发展,没有出现像广州这样老城区不行了再向外扩张的情况。
羊城晚报:您觉得解决塞车问题,“为私家车的上路使用制造不利条件”这样的建议可行吗?
闫小培:我觉得广、深两个城市解决交通的方式应该是一样的———发展大容量的公共交通。
目前我们国家汽车工业仍然是鼓励的产业,不能限制老百姓买车,但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经验,如新加坡征收“拥挤费”、“进城费”,香港的过路费都特别高,这是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目前在公共交通没那么方便的情况下,把小轿车硬控制下来很难,也得不到老百姓支持。
我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塞车问题,要发展大容量公共交通,给老百姓多一个出行方式,让他最后觉得选择公交比开小汽车方便,他就会主动放弃。
羊城晚报:您提出的“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具体模式是怎么样的?
闫小培:深圳计划把“BRT+地铁”建成一个网络系统,BRT就是地面的轨道交通,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路面的地铁,但它比地铁便宜,在没有地铁通过的主干道,建设BRT系统,两者对接,就可以大大方便市民出行。我听说广州也在论证BRT系统,深圳现在同时在建五条地铁线,所以BRT的建设要往后排一排,总不能全城都在搞交通建设。
市民社会 政府应把规划告诉老百姓 细致解释与市民充分沟通 羊城晚报:您分管深圳的城市规划,是否也会遭遇到与广州类似的问题:每逢有变电站、高架桥、高速路等项目,附近的居民就会强烈反对?政府怎样平衡大众利益和小众利益的关系?
闫小培:这个问题要两看。一个方面市民现在的维权、法律的意识比原来提高了,是好事。市民法律意识增强给政府一个启示:政府的规划应该更透明一些,信息要对称。例如老百姓要来一个新区买房子的时候,应该把规划方案告诉他们,让他们了解到这里将来要干什么,有什么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政府应该做细致的解释,比如这个项目对城市有什么好处、对片区有什么影响,政府采取什么措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等等,都与市民充分沟通。
另一方面,城市建设需要市民的理解,政府需要相应地把规划转化为公共政策。深圳是全国第一个把城市总体规划草案公示的城市,我们去年底把2007年至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草案公开征询公众意见,历时一个月。
现在我们探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形成一个“决策支持系统”,政府的草案从一开始就公开给公众参与讨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规划出来后进行“结果公示”,最后做点调整完善。我们去年的城市总体规划注重过程的参与,让不同的利益群体都参与:普通老百姓,有代表企业的行业协会,还有专家等,我们还征求残联的意见,了解残疾人对这个城市的设计有什么需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我们发现这样很好,通过城市规划的制订探讨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市民社会,公众社会。
羊城晚报:您谈到的这次公示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有没有出现冲突?
闫小培:肯定有的。比如变电站,从技术标准看是没有问题的,香港有的变电站和居民区就一墙之隔。但老百姓心理上接受不了———尽管在设计上是完全符合有关标准、规范,不会影响到健康的,但政府要兼顾老百姓的诉求,缓解矛盾,就可以在经济上多投入一些,在规划变电站时,可以做得更好———比如不要放得太近居民区或者走到地下去。但是有的时候,也有一些居民的要求是不合理的,有的人买房子时知道是要建变电站的,所以当时房屋的价位是不一样的,现在要建又反对,那怎么办?我们就组织环保、规划的,做成展板专门到小区去讲解。
“两制"双城” 穗深港的定位各有区别 珠三角不应“马路城市” 羊城晚报:这次的全国两会期间,您参与联合署名的提案《全方位推进深港合作,共建“两制双城”世界级港深大都会》,以“两制双城”的合作发展模式为设想,全方位推进深港合作,据说长远目标是共同建设与纽约、伦敦相媲美的亚洲世界级国际都会。您给予“两制双城”以外的广州怎样的定位?您认为珠三角丧失竞争优势了吗?
闫小培:广州、深圳、香港三个珠三角中心城市,都处在珠江东岸的走廊上,这几个城市在功能上、产业定位上是有区别的。我认为,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广州,仍然保持了华南中心城市的地位。深圳是非常特殊的城市,她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立起来的,她既是广东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的特区城市,其体制改革的无形辐射范围是全国的。香港则是一个100多年的亚洲的国际城市。
我希望未来的珠三角是一个城市群———不是我们看到的“马路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被绿化、农田隔离开来,城市本身又紧凑发展,高密度,这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空间格局,中心城市的优势仍然存在。珠三角未来还是有潜力的,发展还是有空间的,要把品质打造好,提升竞争力,还是有发展前景的。
闫小培,1956年3月出生。致公党中央委员、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城市规划、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等工作。
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人文地理专业、中山大学人文地理专业,博士学位。原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