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外国专家看两会
本报记者 郑兴 杨子岩 王丕屹
对在华工作多年的外国专家来说,中国就是他们的“第二家乡”。日前,记者走访了几位在华的外国专家,谈及两会,他们说,“家里事”我们怎能不关注呢?
让更多的专家来中国
莉维娅·阿尔姆博士在中国已经工作、生活了23年。这位拥有生物和医学双博士学位的瑞典老太太曾任教于天津大学、上海海事学院,这段教学经历让她桃李满园,学生亲切地称她为“世界妈妈”(World Mother),这个称呼至今令她引以为豪。
目前,她是瑞典工程师协会在中国的首席代表及协调员,负责和中国洽谈项目,并推荐协会的专家来中国工作。
“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快的发展让世界震惊。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我看到人们饱含热情地改善交通、宾馆等基础设施。我觉得,这不仅是为奥运会做准备,更主要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
谈到两会的召开,莉维娅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中国的领导人有很明确的规划,知道该做什么。我看好中国的未来。”
作为外国专家,莉维娅最关心的莫过于中国政府对外国专家的政策。在十几年间,经过她和她的组织推荐,数百个工程和科技领域的瑞典专家和科学家来到中国工作,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她希望中国政府能够继续保持现在的政策,因为“在中国工作、生活是件很快乐的事,我们介绍来的专家回国后都会给我打电话说‘莉维娅,还有什么项目,我还想去中国’。”
孩子们应有更多就学机会
苏姗是美国人,她现在是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外教英语学监。1998年,她来华从事教育工作,她说:“我刚来的时候,老师们都没有电脑,工作起来很不方便。但是现在不同了。”10年的时间让她体验到了中国教育的进步,“教学设施不断改进,多媒体走进了教室,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国际上的教育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教师们不再照本宣科,而是注重营造氛围,让孩子们更真切地感受外国文化,学习语言技能,中国的教育理念正在与世界接轨。”
苏珊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中国政府密不可分,“中小学不再收取学费,农民的孩子不会再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就学机会,这一点很了不起。”
但是细心的苏姗向中国政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北京地区众多外来工的孩子,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他们还没有接受到北京本地孩子那样的良好教育,希望政府在这次会议上能制定措施,让外来工的孩子能够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接受正规的教育。”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