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激扬发展新动力
对今春两会进行一番冷静的回味、思考,有助于切实培育发展根基,推进改革深度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汤耀国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我国政治生活的大事,也是社会舆论的兴奋期。
今年两会是党的十七大后首次召开的两会,是换届的两会,是奥运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中的两会。作为上会采访报道的亲历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的感觉是,这一次的焦点之多,会风之热,报道之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两会虽已结束,但会中散发的热度仍将笼罩接下来的一年甚至更长时期。此时进行一番冷静的回味、思考,将热度沉淀下去,化为温和滋养之气,有助于切实培育发展根基,推进改革深度。
锻炼在开放中议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人大与政协分别占据“根本”与“重要”地位。因而,两会的开放透明程度,历来被视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窗口。这些年,外界已持续根据两会细节对此作出好评,今年也不例外。
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里,记者们不仅要为一些预料中的经典照片提前卡位,如胡锦涛和温家家分别连任国家主席和总理后的“第二次握手”,还能抢拍到一些意外收获,如奥运冠军杨扬对主席和总理的“追星式”请求签名之举。
还有更多的“第一次”,如全国人大新闻中心网站上链接各代表团主页;政协34个界别委员身份在会前提前详细公布;人大代表身份也随后陆续挂到各代表团主页;对政协闭幕会进行部分现场直播;免费向媒体提供公共广播电视信号和图片服务;“两会新闻中心欢迎部长、委员接受媒体有序采访”的引导牌还出现在人民大会堂……此外,开放团组讨论、部级领导参加的新闻发布会的次数,等等,也全面地超过以往。
这种种令人叫好之处,可见高层推动开放、民主的决心和力度,显示出自信。
高层的开放取向得到社会广泛呼应。此前的两会上,新华网率先推出“我为总理进言”一类的议政栏目,还属“曲高和寡”。而此次两会,各个媒体及网站,普遍开辟了“进言”、“议政”、“关注”类栏目,群众的议政手段、水平、注意力,都有较大的上升。
在开放中议政,对新一届人大还是个适应调整的过程。比如,在规定动作以外,各个代表团开放程度、采访便利程度不尽一致,有的积极主动,在提供的名单上附有房间号,在房门上贴上姓名,组织多次记者招待会,有的则显得比较谨慎、拘谨。
不仅如此,许多新任代表委员也在不断适应调整。在一次政协小组讨论会上,本刊记者曾听到某新任委员大倒苦水,称被某媒体、某网络作者断章取义、妖魔化,好不烦恼。引来附和声一片。此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连任委员恳切地说:要善待媒体,若不是媒体,老百姓也许都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
公共人物言多有失,引起误会;媒体海量报道有误,需要解释,都是开放语境下的难免之事。而从媒体、社会各界对此两会的反应看,开放的议政空间为代表委员保持平常心态、宽容气度,为社会各界对代表委员全面了解、深入关切,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有望促成更为良性的循环。
议政水平水涨船高
群众参与、媒体支持,也使代表委员的议政水平水涨船高。
今年两会中的争议之多与激烈程度,实属罕见。围绕劳动合同法、京剧进课堂、中华文化标志城、手机通话费等,出现泾渭分明的立场、针锋相对的观点。这些观点都有着与群众参与互动的强烈背景:有的是从“庙堂”传到“江湖”,有的则是从“江湖”带到“庙堂”。
还有代表、委员觉得不“过瘾”,建议会期应安排一定的专门时间就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辩论。
公开有序的辩论,可促进民主进步,提升立法质量,以及提高代表、委员的议政能力。在争论中,代表委员观点是否获得支持,在于谁的事实摆得更充分、道理讲得更透彻,这就有赖于代表委员们前期的深入调查和思考。
而在争论之外,更多“沉默”的议案、提案、建议,也多具有较高质量。
近几年来,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狠抓议案和提案质量,达到了预期效果,尤其是议案的规范化进步明显。由于换届,很多新代表刚选出不久,因此今年的代表议案只有462件,而前几年都接近或超过一千件。这恰恰说明代表们行使这项法定权力的审慎。有新代表对本刊记者说,今年来不及提出成熟议案,明年肯定会有。
在对议案处理意见进行报告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副秘书长王万宾介绍,代表议案的特点之一即“准备比较充分,议案质量比较高”。
一些代表在出席大会前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努力掌握提出议案的法律规定和基本要求;形成议案前,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对拟订和提出议案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证。
形成高质量的提案同样要下很多功夫。有委员对记者表示,委员的荣誉来自老百姓,责任、智慧也来自老百姓。既要从大局考虑,又要从老百姓细微之处考虑,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才能作出高质量的提案。
代表委员行使的是公共权力,不能只为自己发声,也不能完全从一地、一行业利益考虑。对此,大多数代表、委员有着强烈的“公权意识”,他们提出的议案、提案、建议,并不限于其所在的地域和行业。比如农民工代表虽然只有3位,但为农民工代言的代表、委员,则大大超过3位。
在复杂的利益博弈中,代表与委员的“公权意识”,是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推进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
正视挑战的勇气
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高度赞赏过去5年政府取得的成就,同时,面对自身不足、正视未来发展挑战,也表现出积极进取的锐气。
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延续了近几年中央对忧患意识越讲越实的清醒态度。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建议,则在具体领域更为深入。本刊记者采访、旁听的团组讨论,也多带有切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分析困难与挑战,正是居安思危,提前布局,以更好地前进。在3月18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认为,“患生治”,未来的5年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我们充满机遇和希望,但也面临着困难和艰险。
中央的全局部署,在两会上与代表委员有充分的沟通与共识。在此次两会的审议、讨论阶段,曾有少数地方、行业代表、委员对中央的初步想法有过不同意见,并很快反映给中央,中央也迅速地作出答复。可见,最终的决策有着全面、扎实的通盘谋划基础。
改革至今,单纯趋利避害的空间已经不多,还得迎难而上。时势要求,光靠抢抓机遇已经不够,还得学会主动创造新机遇。
关注民生护持“良心政府”
民生是此次两会的热点。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以及物价,是代表、委员和民众、专家的中心话题。
新一届两会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显示出“与时俱进”的新特点。代表、委员的相关议案、提案,并不是简单重复昨天的故事,大多都基于过去的努力与已有的成就,着眼于贴近的问题,提出合情合理的解决方式。
先看政协提案。尽管此届政协委员中新经济阶层人士所占比例有明显提高,经济建设方面的提案所占比重却有所下降,反而是三农、医卫、就业、社保、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等有关民生的提案越来越多,达到30%左右,明显超过以往,与经济建设类提案比肩而立。
再看人大议案。本刊前期调查和有关机构最后统计都表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领域立法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议案占了多数。
不仅议案大多为立法和修法议案,不少提案也包含立法和修法建议。这说明,民生问题的解决之道,根本的是需要制度化、长期化。
比起法律,政策相对而言具有短期性、易变性。以住房问题为例,许多代表、委员提出了住房保障方面的立法议案、提案,希望把政府保障提到法定义务的层次,具有更强的约束力。
政府重视民生的一个突出表现便是民生投入的逐年增长,在肯定这一点的同时,不少代表、委员提出,还得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公共财政体制、加大人大的预算审查力度,如此方有长远、稳定的民生保证。
鉴于过去已有的教训,若无良好的制度安排与约束,巨大的民生投入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截流或分流。这一点也有会内会外的相应提醒与建议。
民生政策还对地方经济和财政实力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前提下,为防止民生的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的立法建议,也都大量地出现在此次两会上。
在一般性的民生问题之外,特别困难群体尤其受到代表、委员的特别对待。如有建议加强特殊学校建设以满足残疾青少年儿童的就学需要,加大城市女性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力度,等等。
正如温总理所说,“推动公平正义是政府的良心”,代表委员大量改善民生的议案、提案、建议,是对“良心政府”的恳切护持。
创新型国家刚刚起步
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是中国实现经济转型,谋求长远竞争力的根本一步。从此次两会看,代表、委员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认可,而在具体落实对策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本刊记者发现,在谈创新时,科技界谈得较多,企业家其次,地方官员相对较少。表明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还没落实成经济发展的热点。
一些代表团,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代表团,关注的焦点依然在争取项目、资金以及特别政策,而对自主人才、自主企业、形成内生增长动力,关注较少。
同时,一些地方在大局上认为“好”优先“快”,而在涉及自身发展时,仍然是“快”字当头。有代表直言:区域发展中追求地区经济总量扩张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即便是在先发的东部地区,一些干部的发展思路仍然没有摆脱“地主经济”的惯性思维:关注单位面积“总产值”多,关注单位面积创新动力少;关注单位面积财政收入多,关注单位面积自主品牌少;关注大企业多,关注小企业、人才培养少。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创新型国家建成还要政府引导。国家战略的落实,则有待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套推进。
本刊此前发表的报道表明,中国的创新指数并不弱,在创新资源能力、创新攻关能力、创新技术实现能力以及创新价值实现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创新人才实现与创新网络方面,则是相对的短板。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有代表说,当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没有真正破题,在培养目标与方式、科研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理论与实践教育、培养目标与评价体系之间都存在脱节。另有代表称,基础研究人才的成长机制也有待形成。
就产业结构方面来看,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比重偏大,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已属不易,通过自主创新加快服务业发展又是一个非解决不可的难题,只有顺利实现这样的转型,才能缓解巨大能源和环境成本与长期的就业压力,提升发展质量。
从上述短板分析,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还刚刚起步,“创新型政府”的意识还有待培育,创新型企业的环境还需要完善。
围绕权力监督深化各项改革
无论是民生的保障,还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创新的“落地”,都需要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经过此次两会,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更加明确,即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先行推出的一个重头戏即此次全国人代会通过的“大部制”方案。本刊采访的代表、委员、专家认为,大部制不是简单的“拼接组合”,还包含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要求。
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约与监督,是行政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攻坚重点。它不仅带来决策风险,当前存在的一些阶段性问题,如公车消费、公款旅游、公款吃喝等公务支出过高,尤其是腐败现象,都与此有直接关系。
我国已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关键是如何更加有效,形成合力。监督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具备的权力和职能,在这次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都认为,人大、政协的监督力度应当进一步加强。
人大监督的一个重点是看住政府的“钱袋子”。有代表建议,未来在各级人大就政府预算进行经常的辩论。有观察人士进而提议,可以考虑在人大审议政府预算时引入辩论程序、听证程序,以及就某些不合理预算项目启动针对政府的质询程序,也可以考虑允许代表在闭会期间就预算提出修正议案。
此外,不少代表还提出,与立法相辅,针对当前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应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切实把法律落到实处。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的立法成就,有代表称,人大工作应逐步从以立法为中心转向以监督为重点,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认真研究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问题,加强对财政超收部分的监督,等等。
在政协,有委员表示,政协的监督可以做得更“实”,可以以法律、政策等作为具体抓手,另有委员对记者表示,协商、监督应有适当的制约,不能是“说不说在我,听不听在你”。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表明了中央对加强人大、政协依法行权的支持和健全监督机制的决心。
|
最新消息 |
·[经济] 温家宝:今年恐是经济最困难一年 美元贬值何时见底 ·[台海] “入联公投”得逞将改变台湾大陆同属一中现状 ·[西藏] 同达赖对话的大门始终敞开 灭绝西藏文化是谎言 ·[副总理] 李克强:拥有博士学位的最年轻副总理(图) ·[副总理] 回良玉:“农”副总理促成一号惠农文件(图) ·[副总理] 张德江:大省执政经历丰富的副总理(图) ·[副总理] 王岐山:善解难题的“救火队长”(图) ·[新面孔] 国务院组成人员14张新面孔 于幼军未现表决名单 |
两会视频 |
|
两会热点 |
|
两会图片 |
|
媒体合作 |
|
新闻排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