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韩耀先已是快70岁的老人了,现在他每天必做的两件事,一是照顾他最爱的花,二是收集研究国内外的破产企业资料,“发挥余热”---王晓倩摄 |
| |
沈阳防爆器械厂破产后,厂长石永阶(左一)看着工人们领救济金,心里百感交集 |
相关新闻:解放思想 哪些人哪些事不能忘记
全国15家主流报网媒体今起联合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改革开放三十年:那些人,那些事”。这是一个由扬子晚报发起,搜狐网独家支持搭建的全国主流报网媒体联动平台,在今年我国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背景下,承担起新闻界应有的使命和责任,联动报道同一主题。
人物档案:
韩耀先:1939年生,曾任沈阳市体改委专职委员、沈阳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现任沈阳企业兼并破产服务中心主任。1985年起草《沈阳市关于城镇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破产倒闭处理试行规定》,被称为我国第一部企业破产法。
“送葬队长”迎来的改革新生
新中国第一家破产企业历程回顾
改革的春风对于东北老工业重镇沈阳来说,和这座城市的春天颇为相似--尽管即将到来的一定会是温暖和新生,但初春伊始,还是会有清冷的风迎面而来,把脸吹得生疼。
2008年3月,沈阳。皇姑区崇山西路93号,一栋栋灰色的楼房已显现出老态,旁边有老人指点说,这就是沈阳市防爆器械厂的原址,拆了厂,盖的楼,如今这楼也有10来年的历史了。
22年前,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
当时的外电报道称:“沈阳市实行企业破产规定,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天荒地做法,它朝着打破‘大锅饭’迈进了新的一步……”,“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实验: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
地震是阵痛,正如我们所知的常识,任何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必然要经历一场阵痛,而阵痛过后,是新生的喜悦、幸福和希望。
一场寂静的新闻发布会
若干年后,当韩耀先再回忆起那个烈日炎炎的上午时,最深刻的印象,竟只是一个“静”字。
那一天是1986年8月3日。沈阳市迎宾馆北苑会议厅。韩耀先静静地坐在一个角落里,不出声,也不敢出声,会议厅里挤挤喳喳的坐满了人,大多是沈阳市防爆器械厂的工人,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带着白纸花,神情,就好像那白花一样肃穆。会议厅里安静得出奇,只有几十名记者的摄像机、相机咔嚓咔嚓的声音。
会议由时任沈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周勇顺主持并宣布开会。满面庄严的沈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首先发言,他说:
沈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破产通告
第一号
根据《沈阳市关于城镇集体工业企业破产倒闭处理试行规定》(以下简称《破产倒闭规定》),沈阳市防爆器械厂于1985年8月3日被正式宣告破产警告,进行整顿拯救,限期一年。但是一年来虽然企业做了各方面的努力,终因种种原因没能扭转困境,所欠债务无力偿还,严重资不抵债。现决定沈阳市防爆器械厂从即日起破产倒闭,收缴营业执照,取消银行账号。有关企业善后事宜,由“沈阳市防爆器械厂破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依照沈政发1985(24)号文件精神全权处理。
特此通告
1986年8月3日
这段短短的200余字的通告读了不过3分钟,然而时间却像是停滞了一般。很长的一段时间,会场里没有人说话,在场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反复咀嚼着这个通告里每个句子、每个词汇、甚至是每个字的含义所在。没有几个人知道,起草这份被称为中国破产第一法--《沈阳市关于城镇集体工业企业破产倒闭处理试行规定》、并一手推动了新中国第一家公有制企业破产案的人,就是一直悄悄坐在人堆里的韩耀先。
那天新闻发布会的后半段其实一点也不静,各路媒体争相提问,现场一时人声鼎沸,热度堪与室外的高温相比。22年后,韩耀先说,那种嘈杂,听到他耳朵里,其实还是安静,因为心里很静。“不知道是高兴还是悲哀,心里的想法很奇怪。你说也应该高兴,因为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肯定,这也算是‘成绩’,可是看着这么个厂子真就让你给送上死路,心里的滋味,也不好受呀!”
2008年3月下旬的一天,年近古稀,从沈阳市经贸委副主任职位上退下来的韩耀先在他的办公室里对记者说。他现在被返聘为沈阳市企业兼并破产服务中心的主任,做的,还是送企业破产的活。
社会主义也能搞破产?
改革是一把犀利的刀,把时间一劈两半,一边是曾经,一边是将来。
韩耀先和沈阳市防爆器械厂的曾经,从1984年6月开始。彼时的他刚刚从沈阳市汽车配件公司调任沈阳市集体经济办公室搞政策研究。他还记得,一天,一份时任沈阳市市长李长春的批示送到了沈阳市集体经济办公室。“你们应到集体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另一种倾向是经营不好,管理混乱,产品没有市场,技术落后,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如何推出市场。此项改革在集体企业中先做起,你们拿出意见,这些经营不好,不能够生存的企业,到底怎样处理,能否进行破产倒闭!最好拿出一个破产倒闭的规定。”
非常有必要说说沈阳这个东北老工业重镇当时的情况。传统计划经济的主导下,这个曾经的“铁老大”正在同时面临着这一体制的弊端--统计显示,1984年上半年,仅根据冶金、轻工、化工等11个工业局测算,就有43户集体企业亏损严重,资不抵债。这本是一个应让人为之心焦的局面,但在“大锅饭”、“铁饭碗”的思想下,这些企业没有任何竞争求发展的渴望。工人们混日子,厂长更是混日子……
“老韩,李市长的这个任务,交给你,怎么样?你是从企业上来的,有实践经验,了解企业的情况。”接到李长春批示的那天,集体办的王副主任对韩耀先说。
“破产倒闭”,韩耀先先是喜,继而忧。重任在肩,他反复思量着这个词的意义,“破产、倒闭”,这个词儿他不是没有听说过,可那是在旧社会,是在上学时的课本上,在他的印象中,这个词,总是和“资本主义”、和“资本家剥削”联系在一起的。他做梦也没想过,在社会主义的天空下,居然,要搞企业的“破产倒闭”?!
推上浪尖的防爆器械厂
冥冥中,韩耀先的命运,从那一刻开始,紧紧地与另一个人联系在一起,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厂长石永阶。
1984年6月,韩耀先为如何起草这份“破产倒闭规定”而挠头的时候,石永阶也在兀自郁闷着。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始建于1966年,原是沈阳变压器厂为解决职工生活困难安排家属就业组建起来的一个职工家属生产组。后几经变革于1983年改名为沈阳市防爆器械厂,上级任命了石永阶为厂长,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厂长”带给石永阶的,没有多少荣誉,却是几乎一辈子的包袱。
多年后,石永阶回忆说,“防爆器械厂的名字,都是我给起的,工厂那时候干得热火朝天,83年一年,厂子已经干出了起色。可84年后,厂子三天两头换主管单位,我稀里糊涂被‘退休’了下来……” 从此,石永阶就离开了这个工厂,再也没有去上班,这一年是1984年。新厂长王刚虽然是在任厂长,但他的关系却一直在沈阳拖拉机厂,他没在防爆厂开过一天工资,也没让厂子生产过新的产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破产大会上交出工厂营业执照的,是王刚,而人们印象中的“第一破产厂长”,却一直是石永阶。
1984年的防爆器械厂,最终留在人们视线和印象里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工人们没有事做,每天就是把弯了的铁丝砸直,却没有人发愁着急,因为工资照发不误。石永阶待在家里却愁,他隐隐感觉什么地方不对。他却不知道,截至1984年底,厂子连续亏损以及欠下大笔外债,欠债总额已高达48万元。
辽沈晚报独家供稿搜狐网,严禁转载。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