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近年来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集中化、专业化管理,信贷结构日益优化,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07年末,中行集团减值贷款率已从2004年末股改前的5.51%降至3.17%,减值贷款余额从1183.83亿元降至903.17亿元。
统计表明,自2004年股份制改革以来,中行集团、境内、境外三个口径的减值贷款余额和减值贷款比率连续几年保持“双降”,新增减值贷款率已从04年末的3.55%降至07年末的1.25%。去年,中行集团年末的减值贷款余额及减值贷款率与去年1季度末、半年期及三季度末相比,均持续下降。
从2004年开始,中行在国内商业银行中率先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要求和方法,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并采取了比监管要求和同业标准更严格审慎的贷款风险分类标准。对内地逾期90天以上的零售贷款,无论何种原因或是否抵押充分,中行一律将其降为不良贷款。
2007年,在对关注类贷款按高、中、低风险进行分类监控和管理的基础上,中行建立了1亿元以上大额高风险贷款和退出客户贷款名单式管理制度。主要筛选信用等级在A级以下,分类为关注类的贷款,逐户制定管理措施或退出计划,并按季督促分行执行。截至去年末,这两个名单的客户数由上年末的1787户减少到843户,合计压缩贷款257亿元,有效防止了风险相对较高的贷款下滑为不良贷款。
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是中行近年来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的根本原因。股改后,中行成立了董事会风险政策委员会,独立于管理层制订风险政策;成立了独立于前台业务部门的授信执行部门,已批贷款,只有经过严格审核发放前提条件后才能发放。从2004年起,中行将公司贷款审批权限上收至总行和一级分行,其中总行审批授信金额约占50%。从2005年起,中行将A、B类客户的信用评级认定和全部公司贷款风险分类集中到总行和一级分行。其中,总行负责80%公司授信资产的风险分类认定工作。自此,中行成为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中唯一将分类认定权限集中到总行和一级分行的银行。
从2004年起,中行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对宏观调控措施涉及行业,采用更高的准入标准,在企业准入评价指标体系中,不仅设置了产量指标,还增加了技术装备水平和能耗水平等指标,引导分行向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节能环保项目提供授信支持。
在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减排和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调控政策要求中,中行坚持“环保不达标”一票否决制。在房地产开发贷款发放过程中,中行要求本地块抵押,个人购房按揭贷款则更多采用有别于同业的“直客式”营销模式。通过这些前瞻性的管理措施,中行在国家调控的过剩及潜在过剩、高耗能及高污染行业贷款得到有效控制,这部分贷款质量好于中行境内机构公司贷款平均水平。中行境内机构房地产贷款在同比增加300.24亿元情况下,减值贷款反而减少37.18亿元,减值贷款比率下降4.56个百分点,降至4.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