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唐师曾发表博文揭秘“深入震区的新华社记者”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新华社迅即兵分16路挺进灾区,总社和分社一百多名记者冲锋在灾区一线,冒着生命危险第一个向中国和世界发出了消息,用手中的相机和笔记下了中国人民在灾害面前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


  5月27日,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发表博文《深入震区的新华社记者》,引起众多网友关注。至本稿发出,该博客已被阅读168778次,评论留言388条。不少网友留言表示“记者辛苦了”,并表示对新华社记者的敬意。一位署名为“郝评”的网友留言说:“记者这个行当,尤其是新闻摄影记者这个行当,真是辛苦,有时甚至危险。这组照片身历其境地报道了记者跋山涉水的辛苦生涯。在这组照片中,鞋底子磨破了,鞋帮大掀盖绽裂了;一身疲惫,酣睡难醒;在灰濛濛苍茫的山谷之间挎机独行,寻觅拍摄踪影。这组真切的记者拍摄生涯照片让大家感动。摄影记者不畏艰难险阻,以不入虎穴蔫得虎子的吃苦精神,总是勇闯难关,奔赴在新闻第一线。”

  网友还留下小诗一首:

  鞋底子磨穿,

  鞋帮掀了盖。

  依然是,

  跋山涉水,

  从不报怨。

  翻跃万水千山

  总是闯在新闻第一线。

  小车不倒,

  只管干。

  一心为公,

  从无杂念。

  天水之间,

  永远站立着,

  这帮好男好汉!

  以下为唐师曾博客原文:《新华社记者 在震中》

2008年5月15日,汶川映秀镇。我不认识这孩子。

  黄昏,一帮新华社的“小孩儿”让我进窝棚暖和、暖和。里面挤着四五个人,一个孩子蒙头大睡,大概是是《瞭望》或技术局的,因徒步走进汶川映秀,把鞋走裂了。看他睡得香,不好意思叫醒他,故没问名字。我只如实记录这只脚。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2008年5月15日,摄影记者王建华,和我一个办公室的。他的隐形眼镜需每天护理,到震中走得太急,忘带护理液。这小子和老鸭鬼混6天,登陆场的直升机旋翼搅得飞沙走石,他像个熊瞎子上窜下跳。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2008年5月15日,陈树根,54岁,不好好在家当“北京爷”,“老东西”从都江堰走进震中,徒步翻越高山,穿过泥石流,进入震中汶川县映秀镇。由于“老东西”有糖尿病,沿途一路上拣人家喝光丢弃的矿泉水瓶子滴水汇川,用瓶子底给自己消渴。他是我顶头上司,我称其为“E连”连长。外人还以为他是捡矿泉水瓶子的呢!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5月15日,汶川县映秀镇,用电脑帮我发稿的是技术局的,刚认识。他的电脑没电了。棚子外戴帽子的“白毛衣”,是四川分社记者。几天后,在分社又碰到“白毛衣”,他帮老鸭领装备,可至今老鸭不知道他叫啥?

  新华社汶川县映秀镇震中窝棚,电脑和海事卫星的电用光了。CCTV军事部,邓新力上校,用他自己都舍不得用的发电机,专门为新华社发了15分钟电。珍贵的汽油,是济南军区驻洛阳“铁军”,到破汽车的邮箱里吸出来的。老鸭随身只有相机和满了的CF卡,这帮人帮老鸭发出第一张照片。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寒夜,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和成都军区支社记者朱映涛(音),抱着ThinkPad发稿。老鸭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给老鸭找住处,还喝了铁军的稀饭。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左,5月15日,军分社记者“小查”,早已是查春明大校,在汶川县映秀镇,连拍代写。右,5月15日,汶川县映秀镇,吹口琴的孩子不知姓名,自称是“中采”的,可能是黄文的部队。他坐在在废墟上,面对直升机登陆场吹进行曲,鼓舞士气。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5月18日成都,6.5级余震时,保障一线记者吃喝拉撒的新华社秘书长张锦、四川分社社长刘欣欣。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四川成都前指,新华社副总编彭树杰。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最先徒步进入震中,汶川县映秀镇的,某集团军军长许勇少将,高小勇大校。新华社的ThinkPad紧随其后,摆到他们的指挥台上。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19日,都江堰,公安部抗震救灾前指,袁满向公安部办公厅武和平副主任,捐赠手电。此前他身背海事卫星,徒步从都江堰走到汶川县,映秀镇。20年前他是俺徒弟,照片一般,但信息量巨大大。但其“通讯”、“机动”、“装甲防护”、“现场突破力”早胜过老鸭一筹。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5月26日,摄影部主任徐祖根(右),把10名去灾区的记者请到主席台上,自己坐在台下,多功能厅当即掌声雷鸣。“师长”把“E连”弟兄们弄到台上去,做法就像82师师长李奇微。马修·李奇微习惯与E连一起伞降,胸口别两颗香瓜手榴弹。徐主任和东山君与弟兄们拥抱,也不在乎这些刚撤出阵地的弟兄们有没有传染病……E连都很感动。这样的场面,在老鸭的新闻生涯中绝无仅有。

  这不是开大会,是主任请E连的10个弟兄每个人讲10分钟火线感受,交流心得,提高业务。属于解放军的作训部、消防局的战训部……是业务交流,纯属职业培训。E连就是这么炼成的。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参加过多次奥运会的高级记者胡越连树大拇指:“我退休17年。第一次回来参加这样的活动。这是多年努力的结果!新华社摄影部后继有人!”坐在他旁边的是同样有名的高级记者刘心宁,以微笑支持胡越的观点。刘心宁多年常驻美国,曾掌管《摄影世界》杂志。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江宏景已是新华社山西分社摄影记者,是去震中最年轻,照片最出奇的记者。当年他在法大,就禀赋特异,和陈夏红一起到处乱贴照片,至今恶习不改,看他把新华社的ThinkPad贴的,满是纸贴画。陈夏红还留在法大写书,不相信“影像”正取代“文本”。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来源:新华网传媒频道)
(责任编辑:黄芳)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