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绵阳约20万人撤离 在安置点的生活改善很多(图)


李小姐用太阳晒热的水,再兑点自来水洗头
每个帐篷都按居民原来所住的社区编号

  为规避堰塞湖溃堤风险 绵阳约20万人撤离 记者探访居民转移后的生活情况 

  合住一帐篷老邻居感情更深了

  麻将桌、收音机、燃气灶……和此前的“帐篷城”不同,尽管还有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人们在安置点的生活已改善了许多。

  为规避堰塞湖溃堤风险,5月30日,绵阳市启动了1/3预案,约20万人撤离转移。昨天下午,记者来到绵阳市游仙区白云洞安置点,看到了居民们的生活情况。许多老邻居合住一个帐篷,让大家的关系更紧密、感情更深了。

  安置点·住所

  12人睡一个军用帐篷里

  因为对撤离有准备,安置点的帐篷在较早的时候就开始搭建,转移之前已经基本搭建好了。

  帐篷里大都有床,是居民们自己从家里搬来的,不用直接睡在地上。有的居民甚至把席梦思床垫也搬到帐篷里。不过床大多是简单的架子床或是单人铁架床,还有沙发床。每个帐篷都按社区编号,如游仙区沈家坝东街社区简称沈东。

  谢女士一大家子12口人,住在一个军用帐篷里。他们住的帐篷是自己动手搭的,搭帐篷就花了一上午的时间。“以前没搭过,没住过这样的‘洋房’。”谢女士笑着说。

  安置点·吃饭

  安置点旁有小饭馆

  王师傅一家和其他三户人合住一个帐篷,一共住了12个人。

  下午三点,帐篷前的燃气灶上正煮着稀饭。

  “这么早就做晚饭了?”记者问。“是午饭。”王师傅说,上午大家出去逛街了,刚回来不久。

  像王师傅这样能自己做饭的,在安置点里只是少数。还有些居民则在饭点的时候下山回家去做,然后拿到山上来吃。

  安置点旁也有小饭馆,一碗稀饭一块钱。也有人干脆就吃泡面。

  卖熟食的在安置点里有好几个,下午三点就开张了,都是“在下面做好拿上来的。”安置点内的小卖部随处可见,都是原本在城里的店主搬上来的。

  5点半刚过,一辆三轮车就推着蒸笼开始叫卖包子、馒头了。一块钱四个,包子、馒头一个价。

  安置点·休闲

  收音机和麻将是主角

  58岁的沈师傅是土生土长的沈家坝人。一张木架子床、一把躺椅、一个暖水瓶,在家人住的帐篷对面,依着小山坡,他给自己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一杯热茶、一支香烟,就能打发一下午的时光。

  收音机放在树下,咿咿呀呀不知在说些什么,和老伙伴聊天的间隙,沈师傅就随意听一耳朵。

  在房产公司上班的张先生,椅子上也放着一台收音机。“没法看电视,只能听会儿广播。”

  沿着坡道往上,隔几个帐篷就能看见一张麻将桌。桌上,噼里啪啦响着吹东风或甩二饼的声音。中午过后,帐篷里太热,人们都把麻将桌搬到外边阴凉的地方。和玩麻将相比,玩扑克牌的人明显要少很多。

  安置点·娱乐

  每晚放科教片和故事片

  昨天晚上7点半,记者在绵阳市游仙区的白云洞安置点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拉银幕、装音响,准备给住在安置点的居民放电影。8点半左右,在放映完一段关于饮用水卫生的科教影片后,工作人员给大家放映了《宝贝计划》。

  记者从游仙区抗震救灾指挥部了解到,从昨天晚上开始,在每个居民安置点,每天晚上都将放映一段科教影片和一部故事片。放映时间不定,“只要天黑了就放”,基本在晚上8点以后。

  据介绍,放映电影的活动是由绵阳市委宣传部、艺术中心、数字电影院线和游仙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共同举办的。

  安置点·邻里

  一个帐篷住六户都是老邻居

  下午快5点了,谢大爷和谢大妈坐在帐篷门口。帐篷里,用木板搭起的床上,坐着他们的孙子。小孙子刚上幼儿园小班,地震过后,就一直由爷爷奶奶看着。

  加上儿子、儿媳,谢大爷一家五口住在这个小帐篷里。儿子、儿媳这几天还得到城里上班,“晚上八九点才回来,有时十一二点才回来。”

  在药店上班的李小姐正在自来水管前洗头。“用太阳晒热的水,兑点自来水,温度正好。”李小姐说

  李小姐是5月30日搬上来的,今天第一次洗头,“实在受不了了。”没地方洗澡、帐篷里太热、蚊子太多、交通不方便,这些都让李小姐很不适应。昨天为了给手机充电,她还特意搭车去了一趟城里,“充了一下午,然后又打车回来,费用太高了”。

  她所在的帐篷里住了6户人家,一共16个人,“都是认识的,原来就是邻居。”李小姐说,要是原本不认识的人,也不会住到一个帐篷里。

  刚开始的那两天,也有吵架的。不过不是在一个帐篷里,“是和其他帐篷里的人吵,都是小事,这几天就好多了。”

  一大群人住在一个帐篷里,李小姐觉得大家的关系更紧密、感情更深了。但让她觉得受不了的是,“这么多人住在一起,实在不方便。”

  安置点·感悟

  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

  下午6点,刘大妈在帐篷前搭起的灶台边忙碌起来。一旁的余女士正在把刚捡来的柴火掰断,塞到这个临时用几块砖搭建的灶里。

  这个帐篷里住的都是回民,一共住了7户,19人,包括6月1日刚由民政部门送来的一位孤寡老人刘大爷。除了刘大爷,其他6户人原本都住在一个小区,“不只是认识,还有好多是亲戚。”

  “除了环境不太好,大家住在一起还是比较快乐的。”余女士说。“我们只能自己做饭。”余女士的丈夫吕先生说。那位刚加入到他们这个大家庭的老人,也是因为不吃别人送去的东西,民政部门才安排过来的。

  刘大妈炒了一个空心菜,又做了一个烧茄子。中午熬的粥还剩下一些,余女士和吕先生用西红柿、鸡蛋煮了几包方便面。“谁有空就谁做饭。”刘大妈说。

  “我们都得吃有这种标志的食品。”余女士指着方便面包装上的“清真”标识,向记者强调。

  正吃着饭,片儿警彭警官进来登记暂住人口的情况。“我们这儿住了19个人呢。”余女士的回答让彭警官啧啧惊叹。“地震之后,很多人对生命都有了新的认识。”余女士说,现在自己更懂得生命的可贵了。

  文并摄/曾佑忠  

(责任编辑:张庆龙)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