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最后守护者坚守唐家山 24小时随时监测水位

  监测 最后的守护者坚守唐家山

  北川昨发生4.3级余震 现场专家称不会对唐家山堰塞湖造成影响

  据四川防震减灾信息网称,昨日上午11时09分,北川发生4.3级余震,记者所在的绵阳城区震感强烈,床与桌椅都有不小幅度的摇晃,整个余震大约持续了10多秒,对城区市民影响不大。

由于震中位置距离唐家山堰塞湖非常近,记者立即连线目前仍然坚守在坝上的水文观察组负责人饶西平。据他介绍,守护在唐家山的专家们立即对堰塞湖入水口位置的土壤进行了检测,发现余震对溢流槽并没有多大影响。“山里的余震时常都有,感觉比外面更强烈,这次余震对唐家山并没有多大影响,不会造成突然溃坝,也不会对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水位 24小时随时监测汇报

  饶西平,地震前是北川县水文站站长,地震后他是唐家山堰塞湖水文观察组的负责人。“每天早上我们6点就起床了,然后到坝顶对水位进行监测,这是一天工作的开始。大约8点的时候会测量一次,10点一次,这是没有强降雨、水流速度不快的情况下的常规监测。如果水流快一点的话,这就需要我们30分钟到60分钟检测一次,今天的水位上涨大约是每小时3~4厘米。”每一次测量的结果,都将从坝上即时传输回设置在绵阳富乐山的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供守候的专家进行分析决策。“前日增加了三个红外线夜视摄像头,可以在晚上我们休息的时候随时监控水位,但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我们必须通宵达旦地向指挥部汇报水位。”

  水质 湖水昨送到绵阳检测

  说起被垮塌下来的山体堵塞的通口河,对北川附近河域相当熟悉的饶西平感叹万分:“现在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的湖水在地震前是通口河水,那时候的河水并没有多深,最深的也就四五米,最浅的地方不到一米。地震造成了山体的崩塌和移位,现在积起来的水却有八九十米深了。”地震前的通口河水在饶西平心目中是绿莹莹、清粼粼的,“甚至可以用来当作生活用水,附近村镇居民都用这个水。现在可不行了,因为淹没了一些村镇,水中遗留了大量的垃圾,已经对水质产生了影响。”据悉,昨日专家又专门取样,将堰塞湖中的水送到绵阳水质部门进行检测。

  溢流 坝下沙土不适合爆破

  由于过去的几天并没有降雨出现,因此水位上涨比较缓慢,很多人都关心:什么时候才能自然溢流?为什么放弃当初制订的爆破计划?据饶西平介绍,当时挖掘机在坝顶开挖溢流槽的时候,有许多巨石,“当时认为这个坝更多的是石质结构的,因此专家决定采取炸药爆破。结果挖掘到一定程度,发现下面有很多土和沙,当初我们也觉得奇怪,后来经过分析才发现,那些巨石是被崩塌的山体从河床中翻出来的,而堆积形成这个坝的更多的是土和沙。炸药对土和沙的爆破作用不大,加上炸药极容易引起新的山体崩塌,因此放弃了最初的爆破计划,采取自然溢流的方式,这样更为安全。”

  坚守 必须确保群众无危险才撤

  武警水电部队撤离了,驻扎的记者撤离了,大部分专家也撤离了,除了可以远距离监测和传输数据的摄像头和卫星,还有一小批来自水文、通讯、卫星领域的专家选择了停留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日日夜夜对水位进行不间断地监测,他们甚至没有明确的撤离时间。用目前水文观察组负责人饶西平的话来说,他们必须“坚守到确保下游群众没有危险才能够下山回家”。

  不断发生的余震,寒冷的山风,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伴随着他们的不仅有巨大的危险,还有无法排遣的枯燥。他们,是唐家山堰塞湖最后的守护者。

  关键词:守护者的安全

  湖水慢慢浸 有足够的时间退到高地

  守候在坝上的专家们不畏艰辛的精神让人感动,目前大家最关心的仍然是他们的安全以及何时撤离。“我们没有明确的撤离时间,必须等到政府和专家认定唐家山堰塞湖对下游的威胁已经完全解除(才能够撤离)。”

  那湖水溢出的时候,唐家山堰塞湖最后的守护者如何确保自身的安全呢?“按照湖水自然溢出的方案,最开始应该是慢慢地浸,等待湖水达到饱和状态才能形成流动,因此我们有足够的时间退到安全地带进行观测,一般就在两侧山上的高点。”

  关键词:守护者的生活

  昼夜温差大 最想吃蔬菜和水果

  “今天又增加了两位工作人员到坝上来,人手不够忙不过来。”呼呼的风声始终伴随着饶西平与记者的通话,“之前武警部队还在坝上挖溢流槽,那时候人多,他们撤离了,现在也就十来个人了,那么大的山沟沟头,也只有我们十来个人的说话声音了。”

  坝上的专家们没有一个具体的吃饭时间,“啥时候饿了就抓起来吃一点”。他们的一日三餐包括饼干、方便面、萨其玛,最好的营养品就是牛奶,“你知道我现在最想吃啥子吗?蔬菜和水果呀!但是真的运输上来也不好弄,不能拿河水洗,用瓶装水洗的话太浪费了。”

  为了节约供发电机发电的汽油,专家们晚上时常都没有电,只能面对呼啸的山风和黑黝黝的大山。“蚊虫太多了,咬得大家都没睡过一个好觉”。记者曾经在白天登上坝顶进行采访,炎炎烈日把人晒得头昏眼花。而深夜的唐家山,气温却又会迅速下降,“尽管白天都遭晒脱皮了,但晚上太冷,我们还必须裹上棉被。”

  本报记者 刘杜鹃 刘坤 摄影 李杨

  最新消息

  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提前除险是为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昨晚,水利部总工程师、唐家山堰塞湖抗震抢险指挥部专家组组长刘宁,就唐家山堰塞湖抗震抢险有关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刘宁表示,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有其确定性,目前已采取的工程除险措施正在发生较好的效果。唐家山堰塞湖除险减灾总体方案是一个系统周全的方案,体现了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至上的思想。

  刘宁说,根据统计,地震形成的堰塞湖由于遭受较大洪水引起溃决的概率达到了93%。唐家山堰塞湖是5·12大地震后形成的滑坡体堵塞了湔江,而唐家山堰塞体高程达到82~124米,形成的水头在60~80米,可以给下游造成巨大威胁。同时,唐家山堰塞湖上游来水面积达到3550平方公里。据测算,流域内每降2毫米的雨量,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将提高1米。而据历史资料,6、7、8月的降雨量分别为140毫米、360毫米、330毫米,也为唐家山堰塞湖带来巨大的风险。

  刘宁告诉记者,在指导唐家山堰塞体工程除险的过程中,他和武警水电部队的官兵在现场坚持了7天6夜,唐家山不断遭受余震,特别是6级以上的余震,山坡塌方不时出现。这使他对唐家山的险情有更深的感触和认识。 “根据多次实地考察,唐家山堰塞湖淹没的漩坪镇下方,存在一个巨大的滑坡体,一旦发生滑动,会造成巨大的涌浪,瞬间引起溃决。”

  刘宁认为,唐家山堰塞湖除险减灾方案立足早动而不是晚动、主动而不是被动,工程除险与撤离群众避险相结合,是一个系统、周全的方案,体现以人民群众生命至上的指导思想。目前,有关部门对唐家山堰塞湖正进行全天候、全自动的监测,可以在指挥部清晰地观测到堰塞湖的情况,以便提供及时的预警。

  据介绍,从5月31日开始,唐家山下游的绵阳市已转移25万多名群众,共设置252个安置点,安置群众的基本生活都能得到保障。

  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马涛)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