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废墟上筑起民族精神新的长城

  新华网北京6月10日电 题:废墟上筑起民族精神新的长城

  新华社记者徐京跃、曲志红、孙闻

  公元2008年,对中华民族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经历了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之后,百年不遇的汶川大地震又一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那一刻起,中华民族充分展现了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英雄气概。在德阳市汉旺镇那永远停在5月12日14时28分的大钟不远处,废墟上的危房正在拆除,一顶顶帐篷和一栋栋简易房在阳光下泛着金光;一望无际的田垄上,黄透了的麦子已经收获,绿油油的水稻正在成长;临时市场上,粽叶、糯米、红枣、香包等端午时令物品丰富,灾区群众在帐篷里过了一个特殊的端午节;孩子们聚集在帐篷小学里,重新拿起崭新的课本。

  劫后余生的汶川作证:全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凝聚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筑起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长城,坚不可摧。

  在灾难中毁灭还是在灾难中重生,是对一个民族精神和意志力最严峻的考验。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交相辉映,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让中国人有信心有能力迎接各种挑战

  5000年中华文明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与天灾人祸抗争的历史。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不仅仅是远古传说,也是对我们祖先无所畏惧抗击自然灾害的生动记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遭遇过多次大的自然灾难,如1966年的河北邢台地震,1976年的河北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洪涝灾害……正是在这样的磨砺中,孕育、发展和传承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灾害面前,在似乎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面前,从不低头,勇于抗争。”长期从事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王东说。“众志成城,不屈不挠,以大智大勇,战胜大灾大难,是中华民族精神早在自己的生成期就已确立的固有品格。”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光大,熠熠生辉。每个特定年代,每次特殊事件,中华儿女都会为民族精神书写新的内容--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遇难人数、失踪人数、受灾人数、受灾地区、经济损失,都是30年来罕见的。截至6月10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46人遇难,374072人受伤,失踪17516人,累计受灾人数超过4624万人。截至8日,工矿业企业因灾损失达2065.1亿元,已有4003个规模以上企业恢复生产,仍有1482个规模以上企业停工。

  在惊心动魄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中华民族数千年丰厚历史所形成的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而且看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交相辉映,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生成了一种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巨大力量。

  撼山易,撼中华民族难。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紧急号令!不到一个月,中共中央政治局4次召开常务委员会会议和一次政治局会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召开18次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号召全国人民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共同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

  地震对百姓来说是一场灾难,对国家来说是一场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我们不仅反应十分迅速,动员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前所未有,海内外的捐助也是巨大的,这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也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开放环境。改革开放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中国人有信心有能力迎接挑战。截至6月10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234.5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89.09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5.49亿元。

  更令人欣慰的是,30年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综合国力的增强,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进步,惠及了13亿中国人民,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日益成为团结全国人民的思想基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大力弘扬,中国人的精神境界与物质生活水平同步提升。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弘扬、公民意识的成长、开放观念的增强,为伟大的抗震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

  在伟大民族精神的感召下,千千万万的人汇入抗震救灾的洪流中。

  当特大地震以超越人类的巨大力量重新改写山川河流布局和走向后的10多分钟,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灾难救援队、医务工作者紧急集结,火速奔赴灾区。在都江堰聚源镇,在德阳汉旺镇,在汶川映秀镇,在抗震救灾一线,总共聚集了13万多名人民子弟兵、14万多名医疗卫生人员、数万名救援队员、20多万名志愿者……与此同时,举国上下关注汶川,亿万同胞心系灾区,倾力支援抗震救灾斗争。

  抗震救灾是一场攻坚战,灾区重建更是一场持久战。据民政部透露,这次面临的救助人口数量之大、分布之广,前所未有。过去发生自然灾害时,集中安置期往往是十几天,这次可能要持续数月之久。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集中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全方位的救援和重建,对整个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灾后仅10天,民政部发出通知,确定北京等21个省份分别对口支持四川省的一个重灾县,提供受灾群众的临时住所、解决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协助灾区恢复重建、协助灾区恢复和发展经济,提供经济合作、技术指导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抗震救灾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从经济社会发展到人民精神境界是一次意外的、特殊的检验。”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赵存生教授说,“中华民族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惊人的凝聚力,彰显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有力地说明,惠及13亿中国人民的改革开放,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日益成为团结全国人民的思想基础,而30年来综合国力的巨大提高,也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大灾有大爱。十三亿人的爱心,汇成爱的海洋……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万众望汶川,举国克时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灾难中彰显

  “地震了,我有些事情要做,给我几天假”,5月12日下午,强烈的震感刚过,36岁的陈岩给老板打了这样一个电话。

  随后,陈岩立即开车去附近超市买了一车矿泉水、方便面、面包,他不是要为家里准备,而是直奔都江堰,因为那里是离成都最近的重灾区。深夜,陈岩遇到了从北京赶来的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从此,他自己驾车紧追着救援队开始抢救废墟里的幸存者。在废墟上,他们救出了10多名孩子。其中,也包括那个可乐男孩薛枭。陈岩被网民称为“最牛的志愿者”。

  “我能记得每一个幸存孩子的名字。”在采访现场,陈岩对记者淡淡地说:“每救出一个人我都想哭,不管是死的还是活的。此刻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了,为了救人,我可以放弃一切。”

  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是共和国全体公民的集结号。像陈岩这样全力投入抗震救灾的志愿者,在灾区到处可见。据统计,汶川大地震以来,赶赴抗震救灾一线的志愿者共计20万人,成了灾区人数最多的一支救援力量,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志愿者行动。

  一位志愿者这样写道:一个看似巨大的灾难,除以十三亿就变得很小;十三亿人民每人献出一点爱心,就会汇成一片爱的海洋……

  “我们都是汶川人”!这句发自心底的声音,冲破千山,跨越万水,响彻中国,直达汶川,突显了共和国公民在危急时刻,为国分忧、守望相助的公民意识。他们年龄不同,阅历不同,身份不同,民族不同,籍贯不同,却精神相通,目标一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八方”不仅是国家、政府、组织、企业,还是每一个公民。这种新的价值观的背后,体现的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治文明的进步、以及公民价值取向的提升,印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强大力量。

  多难兴邦。面对地震的严峻考验,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使人们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力量,深切体会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凝聚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我要为抗震救灾做点什么”成了无数人的心愿、行动和荣耀。地动山摇的一瞬间,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老师;废墟下,用最后一点气力唱着歌、相互鼓励、等待光明的孩子;一次次钻进随时可能垮塌的楼板下,搜寻生命迹象的救援队员……成为人们心中的楷模。

  全国各地的共产党员纷纷慷慨解囊,自愿交纳“特殊党费”支援灾区。截至目前,“特殊党费”已超过45亿元,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灾区共有17500多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2288000多名共产党员投身抗震救灾一线,各级领导干部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主心骨。记者采访过的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许勇,这个49岁的将军,在抗震救灾一线当起了排长,带着三十来个士兵从都江堰穿插迂回,开出一条路,在第一时间进入震中映秀镇。

  千千万万最平常的百姓都在倾心尽力。此次接收到的捐赠款物数额之多,创下了历史之最。截至6月10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44.32亿元,实际到账款物417.66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137.50亿元。人们注意到,这些捐赠款物不仅来自传统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而且还来自改革开放后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的社会阶层和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以及广泛的国际社会,与政府财政救灾款物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震发生后,成都市民第一时间自发来到献血点无偿献血,许多市民在余震中一直等到13日凌晨。在北京、在上海、在石家庄、在广州……一些城市的血库出现了血浆太多存放不下的情况,还有的地方因为排队人太多甚至导致交通堵塞,血站不得不敬告献血者登记预约献血。

  灾难让中华民族空前凝聚,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郑永年的文章说,在地震之后,人们看到了中国制度体系的优越性。中国制度所具有的动员能力不仅来自于自上而下的政府动员,也来自于自下而上社会自发的动员。在这次赈灾过程中,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表现出了巨大的、自觉的动员能力,让人们从中发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凝聚力。

  西班牙《世界报》发表题为《一个摧不垮的民族》的文章,称赞中国拥有举国动员的能力、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强大的团结互助的精神。认为中华民族表现出的精神与力量将使它在前进的道路上坚不可摧。

  地震震动中国,中国感动世界。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在对每一个生命的抢救、救援、援助中,大写的“人”字,让民族精神跃上新的时代高度

  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让山崩地裂。此时此刻,人们心中不可摧毁的是什么?

  是对生命的渴望,是对生命的关爱,是对生命的信念。

  从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起,党中央、国务院最关注的始终是人民群众的生命。

  ——抗震救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抢救人民群众生命作为重中之重。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地抢救。

  ——要继续搜救被困群众,切实把搜救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乡村,特别是要抓紧彻底排查边远乡村,努力做到无一疏漏。

  ——我们的目标是在处理堰塞湖的过程中,绝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

  生命!生命!生命!

  即使在72小时救人黄金时间过后,也不曾放弃。百倍的努力,让汶川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第一次为遇难同胞设立全国哀悼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关爱,降下的是国旗,升起的是人的尊严。

  大地震发生后,在飞机上,在帐篷里,在列车上,在中南海会议室,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已经召开了18次会议,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重建家园,每次的议题,每一项措施、每一项决定,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从抢救被困群众到救治伤员,从吃饭喝水到医疗防疫,从帐篷衣物到孩子上学,人民利益至高无上。

  截至9日12时,向灾区调运的救灾帐篷共计95.07万顶、被子476.27万床、衣物1396.60万件、燃油85.49万吨、煤炭182.63万吨。四川省因地震影响停电的北川、青川、理县、松潘、汶川、茂县、卧龙保护区等7个县区的135个乡镇中,已恢复供电乡镇114个。公路受损里程累计33492公里,已修通32124公里。截至8日,四川8个重灾县的109个乡镇中,已恢复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的乡镇有105个。截至6月8日,四川、甘肃、陕西、云南四省粮食部门已累计向灾区调运成品粮油93981吨。上述四省已累计接收中央储备救灾粮84321吨、储备食用油3177吨;全国各地已经加工生产成品粮48906吨,其中32071吨已经运往灾区投放。

  以人为本、一切为民,把人民的生命、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民族精神得到新的升华。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世界在关切中国,中国在感动整个世界。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国人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的民族精神,是赈灾过程中不同的角色所写下的一个个有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正在形成一个大写的“人”字。正是这个“人”字,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鲁迅说过:“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救灾还在继续,挑战仍在眼前。历史将见证,无论抗震救灾的过程中,还是重建家园的过程中,越是在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越发挥出中华民族中流砥柱的作用;越是在紧要关头,社会主义制度就越发挥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优越性;越是在紧要关头,中华民族就越迎难而上、百折不挠。胜利必定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责任编辑:张庆龙)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