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拯救生命”
——北京积水潭医院医疗队赴灾区抢救伤员纪实
5月12日22时30分———汶川大地震后仅8个小时———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到市卫生局通知:立即派人赶赴灾区救援!在紧急救助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医务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准备好了300多箱医疗物资。
5月13日早上7时30分,全院第一批7名医护人员随卫生局医疗队飞往灾区。之后,该院又派出了4批医疗队,连同支援四川成都华西医院的5批医疗队,一共58人陆续奔赴灾区一线。
“一切都是为了拯救生命。”在抗震救灾的前线,他们以忠诚、责任、爱心和高超的医术,让众多的灾区伤员得到救助,保全了生命。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白衣天使”!拯救生命:余震中挺立的手术台
四川绵阳骨科医院。5月19日中午,医疗分队队长、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刘亚波正带领队员做手术。突然,地面开始震颤,储物柜的玻璃门“哗啦哗啦”地一开一合,整个手术床和器械车不停晃动,麻醉机和监护仪也发出异响。现场医护人员只觉身体被谁使劲推着,有些站不稳。
发生余震了!手术正进行到关键时刻,怎么办?队员们互相鼓励:“大家别慌,这是余震,继续手术!”队员们镇定下来,继续认真、仔细地清创、止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最终,手术顺利完成。
当时绵阳骨科医院住院楼主体已经受损,从楼道里可以看到部分墙体裂缝,阳光就从缝隙中照射进来。因此所有伤员都转移到广场的帐篷里。尽管如此,医疗队还是在当地医护人员的配合下,伴随着余震紧张有序地进行手术。
余震几乎每天都发生,但医疗队只有一个信念:生命高于一切,决不能放弃每一个伤者。
作为北京首批抗震救灾医疗队,北京积水潭医院医疗队在绵阳、北川连续奋战了15个日日夜夜,因医疗条件所限医疗队进行的救治工作主要以分诊、急救处理、外固定、截肢以及清创缝合等较简单手术为主。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医疗队先后诊疗病人1460人次,完成手术52例。妙手仁心:让伤者留下最少的遗憾
四川成都华西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支援华西医院的病房里,创伤骨科医师吴新宝与医护人员在为一个伤员进行外固定架手术。他们发现,厂家捐献的一批器械固定杆太长,手术后会影响患者的关节活动。于是,他们在手术台上整整花了一个半小时,手工用锯条将固定杆锯短。
由于伤员随时可能被转走,可能只有一次手术的机会,对一些复杂伤,医疗队员们制定了完善的术前计划,尽可能一次把所有手术做完。
“我们比平时更精心地做手术,希望他们能够获得完全康复,不落任何残疾,这样可能会减少他们因灾难而留在心中的阴影。”医师吴新宝说。
据介绍,积水潭医院先后派出由脊柱、创伤、烧伤、手外、麻醉、护理等专家组成的5支医疗队42名医务人员支援华西医院。先后管理伤员500余人。从5月15日到31日,共为脊柱损伤、四肢骨折和截肢后严重感染的患者做手术208例,经治的伤员没有一例死亡,没有一例继发气性坏疽。心灵关怀:让爱的阳光驱散阴霾
“我们坐的这辆车是目前国内最好的救护车,我也是第一次坐。”“知道奥运会吗?就在北京开,伤好了请你去北京看鸟巢。”……
在山路上颠簸的救护车里,医疗队护士小杨不断尝试着跟车里的小伤员们讲话。这支医疗队负责伤员的转运。转运的伤员许多是孩子,他们刚从巨大的灾难中被救出来,几乎每个人都神情恍惚,目光呆滞,若有所思。干裂的嘴唇紧紧地抿着,不愿与别人有任何交流。
“在家里坐过什么样的车呀?”为了让孩子们心情高兴一点,小杨和其他工作人员想方设法和他们“套近乎”,还不时用手去抚摸孩子们的脸颊,送去甜甜的微笑。渐渐地,孩子们开始说话了,有的讲起了家乡故事,有的说想吃苹果。一名青川小学生说他十分想去北京,想去天安门,想去看升国旗……看到孩子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稚嫩的笑容,医护人员赶紧趁机送上牛奶、面包等,让这几天没怎么进食的孩子们吃点东西。
这样的心理抚慰在这条“生命之路”上经常发生。医疗队员们的爱,为绝望中的伤员们带来了阳光,驱散了他们心里的阴霾。
“前方那么多人拼命救出了伤员,绝不能在我们转运的过程中出问题!”带队的手外科主任医师田文说。
这支队伍日夜兼程地奔波在颠簸、时不时有滚石滑落的山路上。从成都—绵阳—重庆—绵阳,在10余天的时间里他们先后完成33名危重伤员大转运、行程4000多公里。为了转运病人,他们经常三四十个小时不能休息。
“为了给伤员争取抢救时间,救护车中途不能停留。为此,队员们尽量少吃少喝,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田文医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