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记者手记顾瑞珍:生存的意志

  生存的意志新华社记者四川地震灾区采访手记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正随中国海监船在南中国海执行任务。在海轮的汽笛长鸣中度过哀悼日,和海员一起悼念遇难同胞。作为记者,一直觉得没能赶上第一时间到达地震现场,是一种遗憾。


  6月18日晚上,新华社前方指挥部召唤我立即赶到灾区,接到命令的第二天一早,我就登上了去四川的飞机。在地震发生40天多天后,这片土地上依然充满着太多的感动。悲伤仍在,但看到的更多是从废墟上崛起的力量和迎接新生活的希望。

  从那以后百岁老人对飞机有了特殊的感情

  到四川的第二天,我就被派去跟卫生部长陈竺到绵阳安县调研。在绵阳灾区建成的第一个安置区"京安小区"里,我第一次见到受灾群众。和我想象的灾区生活截然不同,这里井然有序,生活区派出所、医务点、超市都设在明显的位置,男人们聚在一起谈笑风生,女人们在屋里屋外洗衣洗碗,每一户的门上都贴上了对联。

  中午,卫生部办公厅主任尹力让我看他拍的一幅照片,一个老人坐在小板凳上,嘴里抽着烟,似乎沉浸在自己遐想的世界里。他告诉我这个老人已经一百多岁了,被部队用直升飞机从废墟中救出来。

  那一刻,老人的神情深深打动了我。陈竺部长活动结束返回成都后,我留了下来再次回到"京安小区",找到这位老人。在小区服务的乡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告诉我,老人叫江开珍,已经一百多岁了,领着政府发放的百岁老人津贴,甚至有人说她已经120岁了。

  在老人20平方米左右的家里,一张小桌上,一瓶打开的泸州老窖分外显眼。邻居告诉我,抽烟,喝白酒是江开珍最大的嗜好,老人每天可以抽几包烟、喝几两白酒。果然,当邻居递上一支香烟的时候,老人马上乐了。

  老人一生结过3次婚,没有孩子。现在和60多岁的继子生活在一起,每月能领到五保金200元和百岁老人补贴100元,这个待遇在临时安置期间将保持不变。

  萝卜烧肉、小白菜、青菜汤、白米饭……说起刚刚在安置点公共食堂里吃的午饭,平时有点健忘的她,却令人惊讶地报出了完整的菜单。

  邻居告诉我,汶川地震时,老人在安县茶坪乡的家园被毁,全乡人都因交通阻断被困,是成都军区的部队用直升飞机把老人和乡亲们救了出来。这是老人平生第一次坐飞机,从那以后,老人就对飞机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情。

  采访当中,一架架直升飞机不时从头顶飞过。每当一架飞机隆隆而过,老人都会抬头眺望,一直目送着飞机从天空飞过……

  听到"疑似"生命信号那一刻

  尽管知道北川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可进入县城时,我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片废墟!

  整个县城里残留的建筑物东倒西歪,原本依山而建的秀丽小城,却在地震中被滑落的山体掩埋、挤压得面目全非。除了破碎,还是破碎。

  当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解除之后,受灾群众迫切地想回家再看一眼,在废墟里拾掇一些还可使用的衣物,用香烛祭奠逝去的亲人。通往北川县城的路上,随处可见很多群众背着电视机、冰箱、桌椅、棉被等沿着山路艰难行走,家具上已沾满了污泥,更多的人背着装有炊具和零碎的背篓匆匆往出走,眼圈还红红的。

  刚进北川,38岁的擂鼓镇的居民陈继钢就告诉我们"华兴超市的废墟下可能有生命迹象,正在进行搜寻。"他这次回来是拿些父母的东西留作纪念。地震发生那一刻,他60岁和58岁的父母被压在废墟下,再也没有出来。

  这个消息太振奋了!热心的陈继钢带着我们直奔搜救现场,正午的太阳晒在他那黝黑的脸上,嘴唇都开裂了。我们给他水他却坚决不要,还把兜里的一块饼干拿出来硬要塞给我们当午饭。他自己的脚被钢筋划破了,却拉着我们,小声提醒着:"慢点走,踩稳了。"

  中午的时候,我们艰难地爬上废墟顶部,进入搜救现场。

  离地震已经41天了,还会有生命迹象吗?我们心头打着问号。

  "华兴超市里面有水有食物,所以有活人的可能性很大。"一位群众说。"早上8点多钟的时候看到上面冒烟,下面有微弱的声音。"40岁的唐小平的话让人似乎看到了希望。

  这一"疑似"的生命信号,迅速吸引了200多名群众自发前往救援,手刨、锹挖、呼喊……人们渴望着更大的生命奇迹出现。

  上午10点多,成都军区驻滇某师副参谋长王云龙和40多名官兵赶到现场,北川县武装部的民兵退伍军人也赶到现场,个个铆足了劲,在现场不断地进行搜救、挖掘。救援进行得相当艰难。三个小时过去了,营救工作进展缓慢,大家心急如焚。

  "下面有人吗?"战士大声问,现场200多人鸦雀无声。废墟上温度很高,战士和群众不断地挖着,一遍遍喊着。

  终于在中午1点20分左右,专业救援分队的官兵用专业设备探测到有生命迹象!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念头是:抢发快讯,把这个消息告诉全世界!

  随行的同事决定由我出去先在第一时间抢发快讯。简单地汇总了一下大家的采访,我就焦急地从废墟上就往下爬。70多度的废墟,每走一步都得格外小心,全是棱角凌厉的建筑钢筋和砖石,下面就是塌方掉下的巨石和唐家山的水冲下来形成的水沟。石块很不稳固,还很湿滑,只能蹲下来,双手双脚撑着地,拽着倒下的树枝和钢筋一步步往下挪。尽管如此,心爱的相机还是被钢筋划了几道伤痕。

  正午的烈日炙烤着北川,我把背包里暂时不用的东西全扔了,还是觉得累赘。当一口气跑了两公里多的山路,到达有信号的山顶拨通总社的电话时,我浑身已经湿透……

  当我给政文采访室主任孙承斌汇报完情况后,他让我"立即抢发快讯,把所有见到的情况直接口授给今日新闻编辑",并叮嘱我"一定要把整件事情盯到底!"给四川分社的黎大东总编打电话请他迅速派人带海事设备赶过来后,我就再次跑回搜救现场了解进展情况。

  新华视点编辑室主任陈芸和我一起,在烈日下焦急地等待。200多位群众围坐在一起,也在焦急地等待……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所有的人都抱着良好的愿望期盼着。可是,奇迹并没有出现。

  很多人都落泪了,久久聚集着不肯离去。一位老人不愿相信这一切,依旧用手刨着。一个年轻战士的头碰破了,流出鲜血,还要求再钻进废墟探察一次……

  在回来的路上,大家都沉默着。一丝希望,百倍努力。我们进行了一次"紧急演练",尽管奇迹没有发生,但我们永不放弃……

  难忘废墟中那抹鲜艳

  从绵阳、德阳、北川、汉旺、富新、绵竹、安县、都江堰、虹口等地一路走来,感受着灾区人民的悲伤和无奈,更感受着他们那强大的生存意志。

  认识谭艳,纯属偶然。25日我正随行采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在绵竹遵道镇的考察活动。正要到一户村民帐篷里,路过谭艳家时,我被她的淳朴和坚强触动了。

  看了太多的废墟,坍塌的房屋在灾区已经成了"日常风景"。

  然而当那座倒塌了半边的墙壁闯入了视线时,我眼前还是亮了一下。墙壁上色彩鲜艳的民俗人物画,在废墟中,分外引人注目。

  这里是谭艳的家一个原本热闹的"年画社旅游产品销售点",地震摧毁了她精心绘制壁画的家,谭艳和爸爸妈妈住进了政府临时搭建的帐篷。

  地震中,大部分房屋垮塌,使这个民风淳朴的棚花村几乎变成废墟。但在断墙残壁间走动,我们仍能感受到它昔日的美丽。

  见到谭艳时,她正认真画着一幅年画,那种细腻与执著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一直在默默地看着。很久她才抬起头,"地震后没有竹纸了,我就在白纸上画,这幅叫"童趣"。"谭艳露出腼腆的笑容。刚刚画好的年画里,梅花荷叶下的童子,白白胖胖,憨态可掬,让人心头不由地一乐。

  几年前因为一场车祸,爸爸致残了,谭艳辍学了,就回家绣年画卖钱补贴家用。由于她心灵手巧,再加上经常上当地免费的培训班学习提高,她画的年画独树一帜,惹人喜欢。

  这次地震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绵竹年画受到重创,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传习所"被夷为平地。

  "这是我原来的年画,门神、侍女,还有小猫,你看框都碎了,抢出来想留做纪念。"谭艳拿出几幅从废墟中抢出来的年画和照片让我看,照片上是这个远近闻名的"年画村"昔日的秀美风景,青翠的山坡,金黄色的大片油菜花,到处是年画,异常美丽。

  谭艳的妈妈廖洪珍是个乐观的人,她冒着余震的危险,冲进废墟捡回了几张画样。"有了画样,恢复起来就不难了。"

  40多岁的谭妈妈告诉我,现在就是种点辣椒、锄锄草,农家乐也开了,去那里卖李子。"今年不好卖,往年2块多钱一斤,今年人少,一块钱也不好卖。"

  看着眼前这个靠两个柔弱的肩膀支撑起来的家,我心里说不出的滋味。很想为她们做点什么。

  离开的时候,谭艳非要送我一幅她的画样。尽管这张侍女图地震时留下很多水渍,但仍可看出画上人物栩栩如生,就连手里拿的那朵小花也如此鲜艳。

  回到车上,我拿出钱包里仅剩的两千多元钱,交给绵竹市委书记蒋国华,请他一定帮我转交给谭艳。我知道这点钱只是杯水车薪,对于她来说解决不了实质困难,但我就是想给她带去一份温暖,告诉她其实并不孤单。

  临回北京前,我接到谭艳的电话,"谢谢你,姐姐。用不了多久,我们这里就会恢复好的。到时候你一定再来啊!"谭艳的语气中充满坚韧和自信,我由衷地为她高兴。

  在震后40多天的灾区里,每一天都充满着感动。我不知道自己为灾区做了什么,但我所采访的每一个人,几乎都会向我说感谢。其实,我更应该感谢他们,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乐观和坚强。从他们那里,我看到了灾区的力量和希望……

  (作者系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记者顾瑞珍)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