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阿哥哥舞时代的香港艺人,受到美国风潮影响,并进一步吹到台湾,使港台流行风连成一片。 |
美丽岛的土地传奇之一
来源:名牌杂志
文|黄惊涛 图|秦风
“美丽岛”,这本是一个殖民符号。“地理大发现”时期,葡萄牙商船看到大海中的一处绿色青葱之地,发出“福尔摩萨!(哇,多美丽的岛呀!)”赞叹,自此,“美丽岛”台湾进入西方的视野。
这本也是一个政治化象征。
|
然而在今天,这又是一个旅游词汇。7月4日后,实现开放大陆旅客观光的台湾,其阿里山、日月潭、太鲁阁等美妙风光,将呈现于大陆游客的面前。相信他们也会发出“美丽”的赞誉。
事实上,它的美丽并不限于山川俊秀,更在于数百年来历史、文化交错而形成的沧桑风景、土地悲歌以及风雨记忆,这一“亚细亚孤儿”、“风中之叶”的土地故事、政治纠缠、民俗民情,值得旅游者细细解读。
因此,本刊将分多辑,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提供读者一个更传奇的台湾土地故事。
博爱特区:两蒋威权今安在?
欢迎来到博爱特区,这里是凯达格兰,电视上经常看到的地方,也是政治权力的决斗场。
文|文晔
人们常常会在电视上看到凯达格兰大道,看到这里就像是一个民主广场。事实上,凯达格兰是其所位于的台北博爱特区的一条政治中轴线,它牵动着这片区域的政治神经。
博爱特区是以“总统府”为中心的方圆五公里区域,因为区域中央有条南北向的博爱路贯穿,故名博爱特区。在这范围内除了有“总统府”外,还有“交通部”、“法务部”、“外交部”及“司法院”等重要机关,是台湾最高领导中心,这有如大陆的天安门广场的周边区域。区内的建筑物纪录了台北建城122年的历史,从清朝末年统治、日本帝国侵略、国民党两蒋威权到民进党的政权移转,一直到如今的政党再次轮替。
满清时期,遥望北京皇权,承纳中央恩泽
博爱特区涵盖了大部分的古台北城范围,台北城历经了数任满清台北知府的建设,清代台北城是一座依据风水建立的石造城池。
台北建城始于1879年,最初由台北知府陈星聚在大稻埕与艋舺之间建设正南北向的街道,并种植竹子以培养适合建城的土地。后续建城的事务便交由台湾道刘璈办理。
台北城基本上以大屯山为背、淡水河为水的风水观而设计的。
刘璈认为之前的规划轴线对准大屯山“后无祖山可凭,一路空虚,相书属五凶”,所以把城基转向东北,轴线对准大屯火山群第一高峰七星山(海拔1120米),因此造成城内街道与城墙不平行的情况。北门之所以名为承恩门,也是因为要遥望着北方皇权——北京(承恩)的所在,最后台北城在1884年完工。
日据时期,北望日本,迎接旭日
现在博爱特区内的“总统府”,台北宾馆、台湾银行、台北邮局与“司法院”(司法大厦)等文艺复兴时代巴洛克风格古迹建筑,均为日本殖民政府所兴建。
在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之后,日本殖民政府正式统治台湾,初期尚未有全面的都市更新计划。日本人将临时总督府设在清末的布政使衙门内,一直到第5任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的时候,为了将清朝统治台湾的象征抹除,日本政府逐渐地将台北城内的官舍建筑拆除,建立新的政府建筑。
日本殖民政府规划总督府(现为“总统府”),一改清朝官舍的坐北朝南方位,而改以“向北、向东”的座向。这是有其“北望日本”、“迎接旭日”的政治考量,“今天的凯达格兰大道及仁爱路,即是表征这种帝国意识的‘都市中轴线’”,台北文史工作者庄永明分析。
最值得仔细参观的是“总统府”的建筑格局,日本台湾总督府于1907年悬赏5万元日币公开为总督府征图,最后选择了知名建筑师森山松之助设计的高塔、壮阔庄严的巴洛克建筑模样。
台湾总督府于1912年6月正式开工,在1919年3月告竣,随后,这栋当时全台湾的最高建筑物就一直是日本统治台湾的明显雄伟地标。
从凯达格兰大道往“总统府”正面看去,高耸的中央尖塔、左右两翼两百米的拱廊与侧边的角塔,就像是一把利剑笔直插入台北市的中央,从“总统府”上方鸟瞰,更可以发现整个建筑呈现一个“日”字,把日本统治台湾的野心表露无遗。
为了体现日本帝国主义的威权殖民统治,掌握殖民地的司法与经济大权,日本政府在总督府的右侧,于1929年兴建了司法大厦,成为日治时代台湾最高的司法审判机关。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司法大厦与总督府的建筑风格迥异。因为该建筑建构设计的1930年代,现代建筑主义兴起且渐渐盛行。受此影响,司法大厦虽仍有文艺复兴式的华丽,但在外观与饰带上已呈现过渡型的平实,外墙大量贴有北投产绿色釉面砖。
1933年,日本政府在总督府的左侧,兴建了劝业银行旧厦(现为台湾银行),设计采用南美的玛雅建筑风格,外观约是正面50米侧面40米的凹字矩形建物。该建物最特殊的,是在八石柱与四端柱头山墙都有以假石构成兽(狮)面雕饰及卷曲植物纹样作为装饰。整体除了给人稳重与安定感之外,也带有日治时期建筑少见的中南美洲神秘感觉。
从总统府沿着凯达格兰大道往东走一百米,就是地址为凯达格兰大道1号的台北宾馆。走过百年岁月的台北宾馆,一直是台湾政治的核心。前身是日治时期的“台湾总督官邸”。
台北宾馆起造于1899年,地基东西向长,呈矩形,建筑主体坐北朝南,为砖及石材、钢筋混凝土构造之两层楼建筑物。
台北宾馆被喻为台湾最典雅的巴洛克式住宅建筑。受到日本于明治维新后引进的西方历史样式建筑影响,台北宾馆建筑屋顶为马萨(Mansard)式样,柱面为高耸罗马柱,宾馆内有巴罗克式花叶雕饰,金箔缠绕细脚纹路的垂吊水晶灯,样式华丽,外有日本近代池泉式庭园。四面留设宽广的阳台,与东南亚的欧美殖民城市的官方建筑相似。三楼东南隅有阳台,节庆时可观赏游行队伍、眺望街景。
台北宾馆原为日本台湾总督之“总督官邸”,日治时期,日本皇戚贵族、政要络绎不绝,皇太子裕仁(日皇昭和)访台也曾下榻在此。日本战败后,当时的中国外长叶公超和日本外相河田烈两人,于1953年在此处签订了“中日和约”。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