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阚珂 摄影:崔萌 |
阚珂:刚才我们一起陪于丹老师参观了内蒙古、浙江、云南三个祥云小屋,从《中国故事》筹备以来到奥运会展出期间一直到现在的残奥会展出,我走遍了30个祥云小屋,有的小屋不只去过一次,每次到那儿以后我都会有新的收获。这些天工作的过程当中,在各个祥云小屋之间的小道上行走的时候我在想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段时间我就在考虑,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角度来考虑,这个文化就是民族的符号。
|
第一,现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为今人服务,我们今天在继续享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意思,过去我不是搞文化的,现在我在这个工作当中逐渐深深地爱上了它。从物质的层面来讲,北京烤鸭的制作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制成了烤鸭,我们可以食用。
云南祥云小屋展示的是普洱茶文化,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和沏茶茶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制出来的茶、沏的茶水我们可以享用它,这个茶水本身是物质的。在物质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先人创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继续享用。
在文化的层面上,比如昆曲,比如古琴艺术,我们在享受着精神生活,欣赏艺术。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更高的精神需求。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的功效以及它的作用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文化”的概念有很强的民族识别的特性。当你走到一个祥云小屋,看到民族的服饰,听到民族的歌声,比如我们到内蒙古的祥云小屋看到蒙古族的服饰--包括在那达慕上摔跤比赛时穿着的服饰,我们马上会想到这是蒙古族,当我们听到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时候会想到它是蒙古族的歌曲。它的民族识别的特征非常显著。我们通过歌声,通过服饰,通过民俗都可以知道这种文化属于哪个民族。
第三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特征也是非常显著的,刚才于丹老师一一给我们解读了这三个小屋的地域特征。于丹老师讲的不仅仅是这三个小屋,而且她讲到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特征。我生长在东北并曾在35年前到农村插队,我对在文化小屋那里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感到很熟悉。昨天我就讲到了,到了吉林祥云小屋,那里展示长白山的森林号子,当我们听到森林号子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个地域,长白山或者是兴安岭。当我们听到川江号子的时候我们会想到长江沿岸的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特征非常显著。
第四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到今天对我们的作用是什么?是一个历史的记载和对未来的指引。历史的记载我们看到很多,很多年前一个朋友送给我一本书,他专门研究湖南江永的女书,当时他采访的老人现在都已经不在了,如果我们不赶快抢救可能这种文化就要消失了。从女书本身来讲,据说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种女性的文字。建国初期有一个人来到北京,她讲的话大家都听不懂,她拿的信谁也看不懂,后来送到公安部门,公安部门也看不懂,后来送给一个语言文字专家,他也看不懂。多年之后研究出来,这是在湖南的江永这个地方她们书写的文字。女书文字要记载传达的信息是不想让男人知道的,所以在女人之间做交流,包括当时还有它的语言,现在都已经没有了。如果失去这些文化遗产,说得重一点,我们是历史的罪人。同时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给我们未来做指引。现在我们看到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综合国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文化,将进一步提升我们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想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这是我在工作期间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浅显的思考,请于老师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