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县乡机构精简奖励政策引争论 财政部学者解析

  财政部出台政策,县乡两级政府精简一人奖励4000元,撤并一个乡镇奖励50万。政策出台引发公众质疑,地方政府机构臃肿,用财政奖励刺激政府减员是否合适?又是否是一种长效措施?地方财政分配不足,基层政府财政困难,面对运转压力,究竟什么样的方法更有效?我们还需怎样的努力?《新闻1+1》正在解析。


  演播室主持人(王跃军):

  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新闻1+1》。

  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叫拆东墙补西墙,墙墙有洞,借新债还旧债,债债难清,用这句话来说在一些地方县乡财政方面的一些困难。那么县乡财政的困难怎么样来解决呢?不久前财政部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公布了2008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励和补助的办法,应该说措施很多,但是在这些措施当中有一些却引发了热议或者说是争议,我们先来看一个片子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精简一人,中央奖励4000元,撤并一个乡镇或区公所奖励50万。如果您是一名乡镇领导,当接到这样的红头文件,您会有怎样的反映?是奖从天降的喜悦油然而生?还是左右为难,不知所措。

  9月7号,财政部网站发布2008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励和补助办法,其中指出,中央财政对各地2007年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撤并一个乡镇或区公所奖励50万元。和2006年相比,县乡政府每裁减一名财政供养人员奖励4000元,而如果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超过全国地方平均水平,超出一人扣减500元。这条奖励政策刚一公布,各大媒体纷纷转载,争论之声不绝于耳。

  甲说,县乡政府精简机构是份内之事,中央财政出钱加以利用变了味儿;乙说裁减冗员,凭啥拿纳税人的钱;丙说,这种奖惩力度无异于隔靴搔痒;丁说,机构改革岂能玩起数字游戏。人们为之掀起了脑力风暴,有数学爱好者做起了加减法,减编一名奖励4000,超编一名仅扣500,先超编,再简编,就有了3500元的差价。

  1982年1月13号,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自此之后,国家出台了各种精简机构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一些县乡政府机构却陷入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有报道说,一个县的正副县长就多达17人,有一个乡镇镇级政治领导就有50多个。为此,各地政府想出了一些精简机构的招数。

  湖北省2005年率先在全国试点,推行财政与编制网上公开,130多万工作人员的实名信息也全部在网上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两年来清理出吃空饷人员数千人。最近,河南省商丘市出台文件规定,如果公务员辞职创业,可按照其本人工龄乘以5,乘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除此之外,为了精简人员,有地方规定,干部实现轮岗上班,减轻编制压力,还有一些地方规定,达到一定工作年限和年龄较大的公务员如果愿意提前退休,根据提前退休时间增加一档至三档的工资。

  丁聪有一幅漫画耐人寻味,甲说,请你谈谈你公司精简工作的经验,乙说,我们对机构精简工作很重视,从公司下属各单位抽调了七人组成精简办公室,又调了五人组成机构精简验收小组。有人说政府机构精简之难难于上青天,每次政府机构精简代价都不小。如今政府用真金白银奖励精简的政策能真正奏效吗?怎样才能让机构精简这个老大难问题药到病除呢?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主持人:

  裁减一个人要奖励4000元,这对于精简机构和人员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同时对于缓解县乡的财政困难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今天我们请来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刘尚希,欢迎您刘所长。

  刘尚希(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

  你好。

  主持人:

  刘所长,实际上像这个政策出台之后,大家所热议的主要集中在这一点上,比如说裁减一个人奖励4000元,大家都会觉得,按照国家,按照各个省相关编制管理的规定,你本来超编了应该是惩罚的,为什么现在要奖励呢?大家觉得这样的做法不妥,你怎么看?

  刘尚希:

  对这个问题要历史的看。因为过去县乡财政机构臃肿的问题确实一度是存在的,所以有些人浮于事的这种现象存在。面对这么一种情况,有的为了推进乡镇机构的改革,包括县这一级,进行适当的精简是有必要的,这个必要性实际上目的还是落在怎么转换责任上头。

  主持人:

  大家觉得你怎么不去罚他?为什么要奖他?

  刘尚希:

  这个罚得看什么情况,如果是个人犯错了,你可以去罚他,他现在这种情况下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是说某个人的错误,他可以说是在一种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历史的结构,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靠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主持人:

  现在大家还有一种想法,比如说全国现在有2000多个县,如果通过这样一种奖励的办法,相应的部门有没有一种测算?可能在这一项上要拿出多少钱?

  刘尚希:

  在这里我首先还得声明一句,我讲的全是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我供职的单位。

  我想他们对这个情况应当心里有数,因为现在乡镇机构改革也不是搞一年两年了,2005年之前就搞过,现在有些地方还在进行乡镇机构改革,但是我觉得它是一个阶段性的事情,不是说全国每个地方都在大张旗鼓的搞乡镇机构改革。2005年的那个时候,我知道是全国性的大张旗鼓搞机构改革,但是现在有些地方可能是出于转换责任的需要,需要精简一些人员,需要调整机构,而精简机构、调整人员这个是需要成本的。比如说你在这个乡镇机构辛辛苦苦干了很多年,现在说不要你了,你肯定会有想法,这个时候成本谁来掏呢?要从整个社会来考虑。为了整个社会的稳定,为了责任转换的顺利推进,你就有必要采取一些这种奖励的措施。

  主持人:

  像历史遗留下来的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柔性的方法,而不是刚性的方法来解决。

  刘尚希:

  对。

  主持人:

  像现在这样你裁减一个人要奖励4000元,这钱奖给谁呢?比方是用于县乡这种公共财政的支出呢?还是奖励给那些在这个工作当中做出贡献的人?还是对于那些被裁减下去来进行安置的人?

  刘尚希:

  这个实际上是奖给政府。准确的讲,财政部最近出台的新的“三奖一补”的办法是一种转移支付,这个转移支付就是中央转移给基层政府,也就是基层财政,不是说奖到某个人的头上去,这种转移支付我觉得是一种激励性的转移支付,通过这种激励性的转移支付来引导地方政府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促使你转换职能,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

  主持人:

  就是奖励能更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刘尚希:

  对。所以这里头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引导行为,也可以说是引导地方政府改革的行为,从哪些方面改,哪些方面使劲。还有一个,实际上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地方的财力,财力性转移支付。

  主持人:

  大家还有一种担心,很多政策是好的,但是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说进行精简,为了拿到这笔奖励,这笔基金,我把体制内的人减掉了,放到体制外,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相应的政策,比如说2000多个县怎么减,怎么样能够得到这笔钱,能不能够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保障这个政策不变味,不走样。

  刘尚希:

  这个是普遍担心的一个问题,因为凭我们现在一种直观的感受,感觉这种政策可能出发的很好,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变形、走样,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觉得大的方向应当说是没错的。这里头既然方向没错,做的过程里头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现在不是说为了避免问题不去做它,而是说怎么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三奖一补”的办法里头最后一条特别强调这个,要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信息的真实,避免信息的失真。你想,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我想逐步的能大大的减少这种扭曲变形的问题。

  主持人:

  2000多个县。

  刘尚希:

  现在是2000多个县,但是现在这个办法不是说针对2000多个县同时铺开,它是说你有精简机构这种任务的县就给你,如果说你的机构精简到已经到位了,比如说2005年那个时候,你的乡镇合并该合的已经合了,该裁员的已经裁了,没有任务了,这个时候还要去减啊?再减不就减没了吗?不是说2800多个县每个县,鼓励大家再重新又精简裁员。

  主持人:

  你刚才说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你怎么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有什么样的措施和办法?

  刘尚希:

  还有省一级政府,你这个是要通过省一级政府汇总上来,报到中央财政的。

  1

   主持人:

  在这一次所推行的办法当中,我们还注意到有这样一点,对于在2007年撤并一个乡镇或区公所要奖励50万元,你怎么来看待这一政策它的导向?

  主持人:

  这里面大家还有一种担心,你现在是采取一种奖励的办法,咱不说是人穷志短,至少我没有那么多钱,我会采取一些措施和办法,然后我们来进行精简,但如果地方经济发展好了,我有钱了,会不会出现反弹?

  刘尚希:

  这种担心也是可以理解,有钱了,你是不是需要更多的机构、更多的人员,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果说你确实需要,比如说我们面向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需要增加人员那就要增加,根据情况,这不能很死板的去看,这个编制定死了就不能动了,根据需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我们设置这些机构,设置这些部门,有这么一些工作人员,他的目的是什么?这个要搞清楚,我们这个机构不是说为减而减,它是要促使它转换职能,这个转换职能干什么呢?就是要给广大农民提供公共服务。

  主持人:

  应该说缓解县乡财政方面的困难,通过这种奖励的办法,精简人员和机构只不过是这次财政部所出台政策当中的一条,我们稍适休息之后还会和大家继续来探讨其他方面的举措。

  主持人:

  《新闻1+1》,给您不一样的解析。我们今天关注的是如何来缓解县乡财政方面的困难。

  实际上县乡财政方面的困难已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片子,来了解一下相关的情况。

  (播放短片)

  解说:

  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市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拆东墙补西墙,乡镇财政哭爹叫娘。这对广泛流传的顺口溜反映了我国十多年来,虽然国家财政收入的总量不断增长,但是在中央拿大头,地方拿小头的分配格局下,各级财政部门不同命运的真实写照。

  以河南滑县为例,作为河南省的一个产粮大县,滑县在2005年前却一直是一个财政上的穷县,财政上的拮据让基层政府的运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具体到滑县下属的白道口镇,镇上由于有不少的个体私营企业,经济实力尚属滑县前茅,但即使如此,当时已经工作了7年的镇长张金朝过的仍然非常节省。

  张金朝(河南省滑县白道口镇镇长):

  车跑不动了,办公室的电话也给掐了。

  解说:

  为了省钱,他给每个办公室都安上了电表,一个月限量五度,超过的要办公人员自己负担。而根据财政部的统计,2004年底,在前面2800多个县级单位中,像滑县这样的财政困难县总数就达到了791个。

  为缓解这些乡县财政困难问题,在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2005年,中央财政出台了以“三奖一补”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所谓“三奖一补”就是奖励对经济困难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奖励精简机构改革和粮食主产县,对过去工作做的好的给予业绩补贴。措施实施两年以来,应该说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

  (2007年8月14日《新闻联播》)

  主持人:

  为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中央自2005年起实施了“三奖一补”激励约束政策,共安排了385亿元的资金。截止2006年,全国财政困难县由2005年的791个减少到27个,困扰多年的县乡财政困难基本解决。

  解说:

  另外根据财政部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乡县财力规模达到11631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5486亿元,三年增长89.3%,很多财政困难县不仅解决了工资拖欠等问题,还在发展乡县经济的基础上增加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

  与此同时,减员分流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2003年至2006年,各地共撤并乡镇4006个,累计减少财政供养人员87.2万人。

  按照财政部日前公布的2008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励和补助办法,中央财政对各地2007年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这已经是财政部连续四年发布该奖励和补助办法了,它体现了政府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决心。同时作为一个连续的政策,它的有效性也有目共睹。不过也有评论认为,依靠增加中央的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县乡政府解决财政困难问题并非长久之计,因为目前县乡政府的困境在于地方政府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财政支出的基数越来越大,而与此对应的是没有一个相匹配的财政收入渠道。那么这项奖励和补助办法究竟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需要哪些配套措施与之共同实施?

  主持人:

  从刚才这个片子当中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县乡财政方面的困难。这么多年,我也到很多地方进行过采访,也的确感受到在一些县、一些乡财政方面非常大的一种困难和压力。刚才从片子当中看到,每一个办公室安电表,限量五度,我不知道您做没做过这方面的调研,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县乡财政困难到了什么程度?

  刘尚希:

  在以前,我们做过很多的调研,确实县乡财政困难在2005年之前确实到了一个非常大的程度,那个时候可以说全国的县,不包括县级市和市辖区,县级单位不算,就是县和自治县这个范围,全国大概是1500多个。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确实有差不多一半,700多个不能及时的发放工资,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放,可想而知困难到什么程度。

  主持人:

  比如说像政府来讲,财政有这么大的困难,原因何在?

  刘尚希:

  是啊,刚才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看到片子也很有意思,我觉得原因非常复杂,这里头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我们的财政体制还不完善。

  主持人:

  表现在哪儿?

  刘尚希:

  财政体制的这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大家所说的,就是说我们的财政是层级财政。

  主持人:

  层级财政。

  刘尚希:

  一层一层的层级财政,这种层级财政的特点都是注重本级财政的状况。

  主持人:

  省一级注重省的。

  刘尚希:

  对,省、市、县、乡,都是这样,都是注重本级。它实际上有三个特征,一个特征是以本级财政利益为中心,围着本级财政的利益来转,他考虑问题,出台政策都是注重这个。

  第二个是以本级预算为目标,就是平衡。如果说我自己的收支不能平衡的话,那再想办法,一个是发展,开辟财源;再一个,他可以调整收入的划分,在分税制以前,因为收入的划分是根据企业利税关系来划分的,在那个时候就经常调整企业的利税关系,比如把赢利企业拉上来,亏损企业放下去,放下去以后是按税种划分的。在这个过程里头,上级政府就有更大的权利,他可以来进行调整,“附成”于他本级预算的平衡,比如说我把一些大的税种,本级所有任何零星的税种给下去。这是他的第二个特征。

  第三个特征就是注重“本级经济”,这是要打引号的本级经济。

  主持人:

  还是省一级注重省一级的,市一级注重市一级的,县乡有各自的注重点。

  刘尚希:

  对,各自有各自的注重点。

  在过去就是要发展本级的企业,分税制以后,注重发展与本级的税种相关的这些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层级财政都是关注本级,关注本级的情况下可想而知,上级的权利更大,下一级权利相对更小,中央与地方之间90年代分税制改革,整体框架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这个方向是对的,但问题是到了省以下以后,省、市、县、乡,层层如此照办,这就出现了所谓的财权一层层上移,而事权在改革过程里头可能是不断变化,比如说新农村建设,还有各个部门出台的各种大的指标和要求,事权就出来了。

  主持人:

  也就是说县乡这一级的事情越来越多,但是他手里的财权越来越小。

  刘尚希:

  是啊。县乡可以说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很多事情都是要靠乡镇政府去完成的,事权增加了,各种各样的大标,这个任务,那个任务都出来了,这个财权可能是上移了,所以就出现了刚才那个片子里头讲的那种情况。

  主持人:

  您所说的问题我们也看到了,比如层级财政所造成的目前这样一个状况。像这次财政部出台的一系列举措,针对这个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促进作用呢?

  刘尚希:

  有啊,这个促进作用实际上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层级财政不是有权吗?你可以把财权拉上来?事权可以放下去吗?他有权利,权利要和什么对称呢?责任,就是说让他有一种责任,什么责任呢?不仅仅是你本级要过好日子,下面你所管辖的一亩三分地里的市、县、乡,纵向的、横向的,各市之间,各县之间,各乡镇之间也得过得去,就是他不仅关注自己,还得关注辖区范围之内的各级财政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状况。这种机制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我觉得这种机制叫辖区财政责任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我觉得财政部目前“三奖一补”的办法就是引导省市政府加大对县乡的转移支付。从财政这个角度来说,只能是通过转移这个办法激励他,这是一种激励机制,你这么做了,你加大了地区间财力差异条件的力度,你这个工作做的好,我就给你转移支付,因为财政部门不能下命令。
(责任编辑:张勇)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