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明显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已经在三农问题上突显,农业灾害损失和抗灾成本大幅度增加;淡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工业化的废弃物大量转移农村,治污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农业生产性和生态建设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稳定发展,使生产与环境效益下降。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方法也需要多种途径:
1.近些年来,我国和世界许多地方一样,气候灾害呈现加重的趋势。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的冰冻雨雪灾害,没有证据证明不是由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建议把救灾与保险结合起来,完善可持续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实施对农业的完全保险,使农民无后顾之忧。
要避免越来越重的气候灾害,还要加强国际合作。这可以有两种政策选择:一种是立足受害者的立场,协调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需求,把提高适应能力也当作推动发达国家加大温室气体减排的一种手段;另一种是立足发展快的发展中大国的立场,与发达国家要求公平排放的权利。比较而言,第一种更符合我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更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农村的污染还没有明显的减轻,农业肩负着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的责任。很多省水省肥省药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操作复杂,实际增效并不明显,农民不能长期坚持,需要政策扶持;畜禽粪便的处理、农田废弃物处置以及耕种方式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在治理和控制过程中可能也会增加生产和保护成本,降低农业效益,也需要政府给予政策补贴。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污染防治,需要政府用补贴的方式给农民的参与买单。
3.加大生态脆弱地区生产性和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减轻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额外负担。据河南省调查,每改造一亩中低产田,可平均增产150—200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种粮效益差,农民就不愿意增加生产性基础投入,更不用说生态保护性基础投入了。在还不能完全理顺粮食价格构成因素的条件下,政府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统计数据表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调时期,也是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时期。但由于收购中间环节多,农民担心过快提高粮价得不到实惠,还可能导致粮价浮动。目前的问题是对粮食和农业的补贴数量偏低,综合粮补每亩不过50元,全国也只有1028亿元。建议在国家财力允许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政策空间,在逐步理顺粮价的同时,增加对粮食和农业的补贴,同时补贴农业救灾保险、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来源: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