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周末
编者按:
大洋彼岸,一场选举风暴正愈演愈烈。
在反恐战争步履维艰、华尔街发生海啸之际,这场老政客与“黑”后生之间的对决尤为引人注目。
在这个备受关注的民主国家里的选举,或许能给全球政治文明带来新的智慧,或许能镜鉴其他国家的前进脚步。
在独特选举制度背后,是怎样的理念?哪年能出现华裔总统候选人?哪些利益集团能够影响选举结果?新总统将给美国乃至世界带来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制作系列报道,并从上期起,陆续推出。
本报特派多名记者奔赴美国,在第一线了解选情动态,查问政治文明。
会观察、会比较、会思考、会改变,才会有进步。期待本报的深入采访与观察视角,能帮助读者在如此宏大事件中,体味到热闹之下的深厚。
【黄狗和蓝狗】
1928年,阿尔·史密斯代表民主党与共和党的胡佛角逐,最忠诚的民主党人喊出口号:“我会投票给一只黄狗,只要他是民主党候选人”。从此,“黄狗民主党”成了铁杆民主党(尤其在南部地区)的代名词,他们强调“党性”压倒一切。
民主党内,有人对“黄狗”看不上眼。1990年代,47名保守的、温和的民主党人在众议院成立蓝狗联盟。
“党内无派”的确在任何土地上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1980年和1984年,很多保守派民主党人用选票将共和党的里根推进白宫,他们被称作“里根民主党人”。同样,今年也出现了“奥巴马共和党人”和“麦凯恩民主党人”。在里根时期,保守派民主党人也被叫作“棉铃虫”(BollWeevil),而这也成为了“在关键投票时不可靠”和“非团队合作者”的代名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