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决策杂志 > 决策杂志最新内容

安徽马钢从承包制到股份制 开始第三次体制改革

  马钢攻坚

  本刊记者 王运宝

  改制后的马钢公司犹如大儿子分家,独立出去搞股份制;母亲带着其他子女过日子,并与长子鉴定经营协议。

  马钢的历史与“9·20”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1958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首次来到成立不久的马鞍山钢铁公司,登上当时华东地区最大的高炉视察。

到了上世纪60年代,马钢被誉为“江南一枝花”。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93年9月20日,马钢实施规范化股份制改制试点,诞生“中国钢铁第一股”。

  1998年9月20日,经安徽省政府和原冶金部批复同意,马钢总公司改建为国有独资公司,挂牌更名为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2007年9月20日,以马钢新区全面建成投产为标志,马钢从1958年成立时的固定资产原值2亿多元,年产生铁25万吨的小铁厂,发展成为总资产超过800亿元,年产钢1800万吨配套生产规模的钢铁巨人。

  虽然用文字表述的50年历史只需要300字,但光荣的背后,经历的波折、争论、突破,可以写就一部国企改革攻坚的大书。

  股份制“热身”

  在中国的兵法中,有一句话叫做“八分谋、二分战”,意思是说决定战役胜败的因素中,战前谋划占80%的份额。同样,对于国企改革攻坚战,也是如此。在真正涉及到企业产权改革之前,包括马钢在内,进行了长达15年的“热身”。

  巧合的是,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从钢铁企业揭幕的。

  1979年5月,国务院宣布首都钢铁等8家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试点。通过放权让利,企业开始向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过度。首钢改革创造出的“周冠五模式”,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举国关注的一个焦点。依此为标志,国企开始了以经营机制转换为核心的第一阶段改革。安徽也是在1979年开始了企业自主权改革试点。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马钢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建立和实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上,制订了以“十包”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1983年以后的马钢,又将管理改革作为重点,推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在企业管理体制上制订了对二级厂矿长放权的“十三条”;在劳动工资管理制度上实行了职工工资晋升随企业效益浮动制度等。

  到了1984年,事情开始出现变化。

  这一年,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厉以宁在马鞍山作了《关于城市经济学的几个问题》的报告,直接论述了所有制改革问题,包括企业发行股票、职工入股、组建公司集团等。“从那时起,我一直坚持认为所有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健。”厉以宁回忆道。

  同年,素有“全国第一面商业红旗”之称的北京天桥百货,走向了另一条改革之路,成为那个时代的改革符号。

  1983年4月,北京市体改办与北京财贸学院企业课题小组一起会诊天桥百货。经过调查,三方达成共识,即如果想解决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深层次问题,实行股份制改革将是有效出路。然而,如何实行股份制操作,全国没有先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随后,就是整整一年的讨论、争论、修改方案,仅仅企业性质的确定就讨论了三天三夜,股份制“破冰”之难,可见一斑。最终,在1984年7月25日,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公司。

  当第一缕光线照进来,大门就再也关不上了。

  1986年,股份制改革试点在安徽省启动。合肥雨具厂作为第一家试点企业,开始试行股份制改革,向职工发行股票26万元,全厂82%的职工投资入股,每人平均投资900元,结果年终每位参股职工享受到了20%的股息红利。而马鞍山、安庆、淮南三市也都创办了股份企业,并且都在1986年下半年开业。

  不过,1986年启动的股份制改革试点,大都在国有中小企业中进行,由于缺乏配套的措施与制度设计,并且股份制试点大多在企业内部职工中展开,而企业内部职工筹资能力有限,使得股份制改革达不到扭转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因此,这种股份制改革很多都演变成为一种内部借贷,最后以还款了之。

  然而,不经意间,发生在1986年的一场争论,成为股份制改革历史上的第一次交锋。争论的主角是被称为“厉股份”的厉以宁。“官司”一直打到时任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那里。

  22年后的2008年5月,厉以宁在接受《经济观察报》专访时认为:股份制改革被耽搁,国家选择了承包制。

  1986年12月,国务院提出,要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1987年,大中型企业普遍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到1987年底,全国预算内企业的承包面达78%,大中型企业达80%。

  在这8成多的企业承包中,就包括马钢。

  从1988年起,马钢与安徽省政府签订了“两包、两保、双挂钩”为主要内容的5年经济责任制,虽然没有“一包就灵”的神奇,但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是不争的事实。

  此后,马钢的改革,就没有太多的独特之处值得书写。马钢的发展还是在改革大潮中的“规定动作”中前进。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要结束这种“原地踏步”式的改革,要等到6年之后。

  不过,在这6年中,对股份制的探求,始终没有停止。1989年,在距离马钢200公里外的宁国,本土企业家夏鼎湖面对上亿的企业资产,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思考的问题:这些资产到底属于谁?

  在80年代初期就因为在企业内部率先改革而与步鑫生等人齐名的改革家夏鼎湖,又一次振聋发聩,提出了企业的产权归属问题,据说,这在国内是最早提出企业产权的企业家之一。1991年,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对夏鼎湖提出的产权要明晰的报告专门作了批示,鼓励他大胆往前走。

  但是,不仅此时的夏鼎湖没有找到答案,作为国企龙头的马钢也没有找到答案。

  改革“头班车”

  1992年,被公认为是改革开放30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性年份。

  在这一年,不仅对中国的整个宏观经济改革是一个新时代,马钢同样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契机。

  时隔股份制试点6年之后,1992年7月15日,安徽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股份制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安徽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上下将马钢作为打开安徽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然而,在国务院最初备选的全国30家股份制规范化试点的企业名单中,没有马钢,名单压缩到20家时,依然没有马钢。为了申报立项,安徽省领导亲自挂帅进京,向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汇报。“省委书记、省长亲自去推荐一家企业搞股份制改革,在全国还是第一家。你们省抓一个最大的企业来搞股份制试点,也是全国第一家。”北京有关部委的同志如是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9月份公布的改革名单中,马钢成为“黑马”,登上了首批9家股份制规范化改革试点的“头班车”。

  但接下来的事情并不轻松。作为冶金系统唯一一家进入规范化股份制试点的大型国有企业,搞股份制在中国尚无先例。马钢既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又要同国际市场接轨,为全国的冶金企业探索改革经验。因此,中央领导人与国务院各系统都非常重视。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朱镕基专门作出批示,并关切地说:马钢作为全国首批规范化股份制试点,我们是支持的。

  国家体改委为了解决包括马钢在内的试点企业的经济规范问题,专门制定了一个文件,有1000多条,与香港和国际经济法规接轨。原冶金部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向马钢派驻专家,帮助明晰产权、理清家底。安徽省领导也多次表示,千难万险也要前进,马钢股份制改制现在是背水一战,要破釜沉舟、义无反顾,不能失败。

  马钢原先是钢铁、非钢产业与副业混在一起,要进行股份制改革并上市交易,就必须把非钢铁业务剥离出来,把钢铁主业和为钢铁服务的企业包装上市。说到底,就是要马钢“分家”。10万马钢人,本是一家人,现在要分灶吃饭,自谋生路。理性与情感“撞车”了,巨大的改革冲击波撞击着每个人。

  为了顺利推进改革,马钢请来香港的中介机构帮忙,在加上由上级抽调的、内部选派的,各路改革精英共100多人汇集一起。若大的马钢宾馆,成了“会战指挥部”,一连几个月川流不息,灯火彻夜通明。马钢用“英雄主义”冲破了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冲突、企业重组等屏障,最终形成改革方案。

  1993年9月20日,由马鞍山钢铁公司作为唯一发起人,以发起方式设立“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原企业在发起设立股份公司后更名为“马钢总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境内外上市。这在当时被总结为“马钢模式”。对此,《决策咨询》杂志曾形象地总结道:“改制后的马钢公司犹如大儿子分家,独立出去搞股份制;母亲带着其他子女过日子,并与长子鉴定经营协议”。

  回想起改革时的艰难,原冶金部主要负责人赞许地说:马钢人具有“第一个敢吃螃蟹”的精神。后来人在评述这场改革时,大都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壮士断腕”。

  接下来就是上市,首先就需要起草招股说明书。H股招股说明书是吸引境外投资者的具有法律效率的关键性文本。当时,10多人负责起草,中英文两种文字写成,一共修改了26稿,等这部“皇皇巨著”最终完成,每个人都瘦了几公斤。据说,在香港最后完成校对印刷任务的17个人,连续奋战17个小时才完成,接下来,他们最大的需要就是睡眠。

  至此,上市水到渠成。按照1993年6月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签订的《监管合作备忘录》规定,1993年11月3日,马钢H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中国钢铁第一股”诞生。1994年元月6日,马钢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二次发力

  先行者的命运只有两种,要么成为“英雄”,要么成为“先烈”。

  马钢差一点就成为“先烈”。

  这一次,马钢遭遇到的是钢材市场的逆转。钢材市场波谲云诡,把还沉浸在上市融资巨大成功喜悦中的马钢推向亏损的边缘。

  正在困境中挣扎的时候,“邯钢经验”横空出世,在中央自上而下的发动下,全国企业掀起学习邯钢经验的高潮,这是30年中国企业史上最后一个全国性的改革典型。同属钢铁系统的马钢也不例外,从1994起先后开展了三次学邯钢活动,前两次把邯钢经验仅仅作为加强管理的方法来学习,结果邯钢的真经没学到,管理却出现了滑坡。

  怎么办?

  在生死存亡的边缘,马钢人发出了“我们的生存空间还有多大”的呐喊。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马钢上下困惑、焦虑、彷徨的时候,一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在千里之外的山东诸城市拉开了帷幕。

  从1992年开始,在时任诸城市委书记陈光的主导下,开始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第一官”陈光由此被称为“陈卖光”。由于当时国企改革到底怎么走?并没有取得共识。于是,国务院先后派出调查组奔赴诸城实地调查。到了1996年3月,朱镕基亲自带队,吴敬琏、陈清泰、洪虎等人参加,到诸城视察,陈光日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道:“几天睡不着觉。那时候我的人生就好像一枚半空中的硬币,连自己也不知道会翻到哪一面。”

  后来的实践证明,从这个时候开始,国企改革的思路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最终放弃了在企业经营机制与放权等方面打转转的做法。“抓大放小”正式出现。

  1997年6月,陈光从诸城调任地处鲁西的菏泽,开始了被称为“陈送光”的改革。在此时的安徽,在马钢,新一届领导班子在1997年下半年走马上任。8月,以“我们的生存空间还有多大”为题的大讨论,拉开了马钢思想大解放的帷幕。

  就在大讨论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思路正式形成。来年3月,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国企三年脱困”的目标,并毅然地说出闯“地雷阵”与“万丈深渊”。对此,知名企业史研究专家、《激荡三十年》作者吴晓波对朱镕基做了如是评价:“在30年企业改革史上,朱镕基是继邓小平之后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

  1998年,国企改革开始大面积推进。同年,时任安徽省省长的回良玉说道,要拿出当年“大包干”的劲头搞股份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应成为安徽省企业制度创新的主流形式。推行股份制在全国的大势已不是星星之火,也不是方兴未艾,而是如火如荼,将成燎原之势。现在是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没有出路。”

  这个时候的马钢,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全员思想观念转变之后,开始以全新的思路推进马钢新一轮改革。

  经过反复调研,马钢制定出《“九五”后三年深化改革总体思路》,提出九项主要改革任务,第一条就是实施集团化改革,建立母子公司体制。

  马钢开始了第二次体制改革。

  1998年9月20日,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改制后集团公司以资产为纽带,按母子公司体制和集团模式构建了新的管理体制,开始实现由生产经营型向资产经营和资本运营型的转变,集团所属的10家单位实施了资产授权经营,模拟子公司运作的改革举措。

  一场未完待续的大戏

   “110户江东企业,就是110个出血点。”马钢公司总经理助理李胜利这样总结道。

  马钢江东企业创办于1979年,是安徽省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安置型集体企业。30年来,先后安置22000名马钢职工家属和部分社会就业青年。

  背靠大树好乘凉。由于产权不清,体制僵化,形成职工吃江东企业“大锅饭”,江东企业吃马钢“大锅饭”的局面。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江东企业生存难以为继。消极等待不如主动出击。

  于是,从2003年上半年开始,马钢痛下决心,按照“彻底改、改彻底”的原则,开始分离企业办大集体改革。江东企业通过改制,实现由马钢的“依附型”企业到面向社会的“谋生型”企业转变。这标志着,马钢第一次回答“人往哪里去”,这个国企改革的根本性问题。

  “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众智之所为,无不成。”通过两年多时间扎实有效的工作,到2004年,改制后进入马钢市场的企业全部实现赢利。到2007年,110家企业中除江东轧钢厂外,其余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全面结束。这是马钢史上最为艰巨的一项改革工作。

  就在马钢全力以赴进行企业办大集体改革的同时,一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悄悄展开,最终演变成为一场波及全国的改革大争论。

  事情的缘起是2004年8月,来自香港的经济学家郎咸平,通过对TCL、海尔、格林柯尔等公司的分析,提出了“国退民进中的资本盛宴”的观点。可以说,郎咸平成了勇敢地喊出“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男孩”。

  单纯从国有企业改革的角度来看,这是继1986年、1991年、1996年之后的第四次大争论。在这次争论中,合肥美菱集团被卷入漩涡。同时,马钢作为安徽省最大的工业企业,对这场争论的持续性关注,不亚于任何一家国有企业。

  然而,也正是在这种争论中,国企改革向前推进了三大步。2005年7月,顾雏军被拘捕,争论告一段落。同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2005年为“改革年”。从这一年开始,安徽省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包括马钢在内的关于大型国有企业的一揽子改革措施,引入战略投资者、股权多元化等,都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2007年9月,安徽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安徽省国资委副主任沈天鹰对外宣布,马钢整体改制方案正在制定中。以此为标志,马钢开始第三次体制改革。

  从承包制到股份制,马钢改革绕了一个大圈终于触及最根本的核心——产权。再到今天的整体改制,下一步还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战略性改革?

  未来值得期待。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