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时代,各类票证五花八门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如今悄然走进人们生活的是一系列消费账单
王瑞佳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在1953年10月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从此老百姓的生活进入了长达40多个春秋的“票证时代”。
花花绿绿的票证 印记辛酸与无奈
我出生在70年代末期,对于凭票购物的概念非常模糊,只是在很少的几次买食品的经历中对“粮票”有隐约的印象。幼年的我和外婆生活在一起,从老人口中对“票证时代”渐渐有了些了解,对于经历过票证时代的人们来说,那些花花绿绿的票证曾是无数中国家庭的重要财产,它承载着社会生活的风风雨雨,印记着百姓的辛酸与无奈。
计划经济时代,不仅人们的收入微薄,而且物质匮乏,一切东西全部都要凭票证实行计划供应。各类票证五花八门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粮票、肉票、布票、盐票、油票、煤票、烟票、蔬菜票……就连买糖果、糕点、火柴、肥皂也要凭票,票证渐渐成了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一种保障。外婆说,一个好的当家人不仅要计算着每月几十元工资如何养活一家数口人,还要精心管理和收藏各种各样的票证,种类繁多的各种票证囊括了一个家庭所有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当时谁家要是把票证丢失了,就意味着这个月可能就没有肉吃没有衣穿了。城里人的粮食定量根据性别、年龄以及工种而定。一个成年人每月的米、面、油、肉的供应都是有定额的,而这一切都需要票证。
在那时,母亲还在读书,但已承担起家里的采购任务。母亲说,每个月有半斤肉票,家家户户一般都是选购带肥膘的肉,因为可以用来炼油。最令母亲难忘的也是几次买肉的经历。寒冷的冬天,黑漆漆的街上一个人也没有,肉店里点着昏暗的灯,拎着篮子五点就去排队,为的就是能买到肥膘肉。过春节了,每家每户领到的票证多了起来,内容也丰富,可以买到平时根本看不到的东西,像海产品、香烟等等。但有了票证也不见得就能买到东西,因为票证上的定额经常多于商店中货物的存量,这时就只好看票兴叹了。当然免票供给的东西也有一些,但往往在商店摆卖之前就从“后门”走得差不多了,排长龙购物成了当时城市中一道并不靓丽的风景线。
票证成为收藏品
“刷卡族”日益壮大
曾几何时,那些充斥在人们身边的票证悄然消失,当它们再度出现时,这些曾左右过人们生活的纸片竟成了收藏家们青睐的佳品,历史的沧桑变化,怎不令人感慨万千!斗转星移,短暂的票证时代早已结束,但票证带给那个时代人们的悲喜记忆,却仍挥之不去。
今天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人们购物变得如此轻松、快捷,可以自由自在地购买所需的商品,逛商场、买东西甚至成为一种享受。我们已经告别了票证时代,这一时代的结束预示着中国由计划经济的短缺时代走向市场经济的过剩时代。
如今,那些穿过岁月风尘存留下来的票证,正成为收藏品,它是中国百姓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见证,是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艰难历程的见证。沧海桑田,如今悄然走进人们生活的是一系列消费账单: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宽带费……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更使名目繁多的“卡”成为居民的新朋友。无论是逛街购物、请客吃饭、美容健身还是出门打的、看病住院,银行卡以及各种衍生卡已成为市民的随身之物,“刷卡族”正在日益壮大,刷卡消费已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票证时代”到“账单生活”的转变,折射出的正是中国几十年来社会结构深层次的变革。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财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