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老工人、老劳模李双良,83年退休之后和厂里签下一纸承包合同,不要国家一分钱,自己找人找地方,用卖废钢铁的钱支付运输费用,用了7年时间,硬是把困扰太钢多年的废钢渣山搬走了,又用搬渣山赚的钱建了废渣处理厂、水泥厂、砖厂,变废为宝,挣了大钱,治理了污染太原市的源头。
10年之后,厂里和他兑现承包合同,渣场资产评估了两个亿,他应拿10%,就是2000万,李双良说我当初就是替厂子着急,才下决心干的,这两千万我不能要。他的想法得到了孩子们的理解,他放弃了这份属于他的财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联合国为他颁发了世界保护环境500强的金质奖章,90、91、92连续三年到北京开全国劳动模范颁奖会,照相时他都坐在第一排正中间,挨着总书记。
2007年,我见到的李双良已经84岁了,儿孙满堂,荣誉满墙,偶尔坐着太钢老总专门为他配的新款奥迪出来开开会。老人身材高大,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腿脚已经不太利落,为不打扰摄像机工作,上厕所时在会场绕一个大圈,儿子发言他嫌长了,作手势儿子又不看他,他就对着麦克风吹口哨。我发现在场所有的人对他都怀有一种敬重和喜欢交织的情感,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这种情感。但我又很难准确描述自己那种很强烈又很细微的感受,这时有人告诉我,他现在脑子有一点糊涂了,我一下就想到了“幸福”这个词。
我就把它作为了这部电影的主题。
李双良的幸福观里包含着感恩、荣誉、善良和宽容。没解放他就在太钢打工,他说干一天饭都吃不饱,连孩子都不敢生,解放了,工人成了太钢的主人,他5个孩子都在太钢上班,他说他永远感谢共产党让穷人过上了好日子;李双良年轻时就聪明能干,他和同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了工作上,做出了很大成绩,得到了很多赞誉,这也是他一生的骄傲,他认为荣誉比财富要重要的多;李双良还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他理解非议,包容嫉妒,宽待错误,原谅伤害,用一种非常平静的态度克服他遇到的困难,但又锲而不舍,无艰不摧。不需要对这个人物做任何的拔高,他的一生就是这么高尚而完美。
以英模为题材的电影总会遇到模范事迹、真人真事和电影表达、艺术呈现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在这90分钟里把关于李双良的真实故事告诉观众,使更多像我一样此前不知道李双良的人了解这个人和他创造的奇迹,同时我还想把我对这个人的感受和想象以故事的方式表现出来,让观众喜欢和接受这个人物以及这部电影。但是想在一部电影中完成这两个任务确实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如果用太多的篇幅讲述搬渣山的缘起和曲折过程,这部电影就不好看;如果过度热心于虚构,也会干扰和削弱了主事件的重要性和力量。还有一点,每当我们讲述一个奇迹,歌颂一个英雄的时候,观众最想知道的是他为什么会这么做,这是英模题材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也需要寻找一个观众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受了央视《面对面》节目启发,我也让李双良以和采访者“面对面”,同时也是和观众“面对面”的方式讲述他的经历和内心感受,而余下的篇幅,则用来刻画人物,通过日常的言行写出一个好工人、好丈夫、好父亲。或许这是一种取巧的尝试,但我在创作中确实享受到一种比较充分的自由和满足。它的优劣得失还要期待观众的指正。
我是在今年东京电影节的中国电影周上才看到《愚公移山》的完成片的,王庆祥老师质朴深沉的表演让我非常感动,我觉得这是一部真诚的电影。写这个剧本,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