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磨合期之中国策
2009年1月20日,贝拉克·奥巴马将在华盛顿宣誓就职美国总统。
对内,奥巴马面临着调整美国经济政策和反恐策略的重任,他所要进行的变革事关美国的前途命运,深受关注;对外,奥巴马和他的外交团队将如何处理与世界大国的关系和国际热点问题,更是全球瞩目。
在过去的30年中,中美关系经历了一次次洗礼与成长。而每逢美国总统更迭,在新总统上台后的磨合期内,美国的对华政策便会波动,这甚至被一些专家称为“不是规律的规律”。现在,中国人关心的是,在奥巴马的磨合期内,历史还会重演吗?
一份开给奥巴马的“期望清单”
《环球》杂志记者/刘新宇 实习记者/李会娜
2009年1月,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宣誓就职前后,其外交团队将收到一份特别的报告,确切地说,它是一份对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的“期望清单”。
以往,白宫易主之际,美国国内组织撰写的类似报告并不鲜见。不过这一次有所不同:这份“期望清单”不仅仅反映美国的声音,也包含中国的视角;其内容一半由美方起草,另一半则由中方撰写。在美国政府换届之时,这样的做法还是第一次。
该报告唯一的中方执笔者是北京的一位智库人士。2008年12月底,他的撰稿工作已经完成。
美国智库的协调计划
2008年11月初奥巴马胜选之后,一个计划随即启动,它的关键词是“期望清单”,中文名称为“美国对华政策:对奥巴马政府的期望”。
该计划的组织者是位于纽约的智库机构“东西方研究所”,一个由隶属于美国国务院的和平研究所与欧洲的一些国际问题研究所合办的机构。它不仅是一个研究机构,还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促成东西方高层决策人士、专家之间小范围的会晤,增加思想与政策的融合。
东西方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一直通过各种项目把西方的价值和理念“转化成行动”,但近年来它也承认,在21世纪,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对亚洲的看法,世界将无法变得更加安全。
2006年以后,为了建立有效机制以弥补在亚洲的战略失策,该所董事会通过了向亚洲拓展的战略,并且为“东西方研究所在亚洲”项目设立了专门的基金。
东西方研究所的网站如此介绍这一背景:20世纪为西方国家和文化所主宰,但现在西方风光不再,而被全新的事物所取代……在这一过渡阶段,发达的西方与崛起的东方需要坐下来,共商新责任的划分,抑或制定新的游戏规则。
协调东西双方,正是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奥巴马外交团队形成之际,“期望清单”计划迅速启动的原因。
“虽然目前中美关系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但是在竞选过程中,奥巴马对中国的总体看法不是很明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学成告诉《环球》杂志,针对这些情况,东西方研究所希望从发展中美关系的立场出发,提出一些有针对性而非批驳性的建议。
美国方面,由亚洲协会前主席罗伯特·安熙龙(Robert B. Oxnam)撰稿,代表美国总结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然后提出对奥巴马的期望。同时,东西方研究所也希望找位专家代表中国列出一张“清单”。
实际上自拓展亚洲项目以来,该机构与中方颇有交流。2007年6月18日至21日,由中国外交部下属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牵线,东西方研究所所长约翰·睦融霜(John Mroz)曾率领美国高级代表团访华,与中国政府官员和专家进行了小范围会谈。此行美方代表团成员中包括了前北约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詹姆斯·琼斯、前美国空军司令朗斯·罗德、前美国国务院反恐协调员亨利·克伦普顿等人。在北京期间,他们还拜会了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和中联部副部长张志军。
这一次,为了完成“期望清单”项目的中国视角,东西方研究所又找到了“对口单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岗挂帅,研究员刘学成撰稿。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