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财政要过几年紧日子”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中央政府提出了自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最大的财政赤字计划,提出为弥补财政减收增支形成的缺口,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同时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全国财政赤字合计9500亿元。
国际上有一个欧盟多年来惯例形成的赤字规模警戒线,就是财政赤字占GDP规模的3%以内。而按照中国2008年的GDP超过30万亿计算,9500亿的赤字规模已经逼近了这一警戒线。
“我们是要考虑风险的问题,要既积极又稳妥。具体到9500亿的财政赤字,我认为是安全的。” 在政协经济组讨论的间隙,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接受了包括本报在内的媒体记者采访时说。
他尤其提醒一个标志——过去10年,由于经济发展和分税制改革,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都明显快于GDP增长,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财政收入和GDP增长要持平——“这是明显的改变,意味着财政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要过几年紧日子。”
他还用“加减乘除”的鲜活比喻解释了扩张的财政政策,并透露,结构性减税,并不意味只减不加,“对房地产行业的税收会适当放松,同时进行物业税改革。能源资源税费向上可能要做调整。”,他说。
财政政策的“加减乘除”
《21世纪》: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要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请问具体应该如何理解?
贾康: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有四个方面,总结一下就是“加减乘除”。
所谓“加”,就是总量扩张,重点在于增加政府投入,扩大内需;所谓“减”是指减税,包括结构性减税和税费改革,把总量扩张和结构优化通过税费改革落实到宏观调控中;所谓“乘”是指乘数效应,指以政府政策扩张中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及政策性融资的其它举措,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跟进,发挥政策的乘数效应;所谓“除”是指惩处腐败和减少不必要开支,降低行政成本。
《21世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安排了比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这样大规模的财政赤字对政府会带来哪些影响?和1998年扩张的财政政策相比,这次有何不同?
贾康: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有正面和负面影响,但是经济政策是为全局服务的,我们要考虑风险的问题,要既积极又稳妥。具体到9500亿的财政赤字,我认为是安全的。
《21世纪》:赤字财政会持续多长时间?明后年还会是赤字财政吗?
贾康:赤字财政要逐渐回调,一点一点的减少,不会一次性归零。
从经济运行规律看,一般5年是一个经济周期,那就要看这个周期中经济运行的情况,但这其中的变量很多,因此预测赤字财政会在几年内回调完,要看经济运行情况。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今年的GDP增长预计在8%左右,同时财政收入增长也定在8%左右,这似乎是近十年来首次财政收入增长和GDP增长持平?
贾康:过去的十年,由于经济发展和分税制改革,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都明显快于GDP的增长,那今年是一个明显的改变,意味着财政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要过几年紧日子。
今年进行物业税改革
《21世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为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进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应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结构性减税?
贾康:减税是今年最重要的财政政策之一。所谓结构性减税,是指不是全面的减税,而是有选择的减,减税政策要和税费改革结合在一起;同时不是所有的税种都减,也不排除某些税种向上调整的可能。
具体的来说,除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落实已出台的中小企业、房地产和证券交易相关税收优惠以及出口退税等方面政策,加上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之外,还包括其他一些改革措施。
一是原先一些对内对外税收政策不统一的税种统一,二是房地产行业的税收调整,对房地产行业的税收会适当放松,同时进行物业税改革。向上调整的税种,比较大的可能是能源资源税费向上做调整。
《21世纪》:那分税制改革今年会启动吗?
贾康:关于分税制改革,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在研究,也有比较明确的方向,但今年是否会调整不好说,今年确定会调整的是转移支付政策。
《21世纪》: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很大,隐形负债比较高?再发地方债会否带来更多隐患?
贾康:隐形负债是历史形成的,总体的思路应该是阳光融资,但化解地方政府的隐形负债需要一个过程。
前两月新增信贷量仍属安全
《21世纪》:今年的1.2月份,新增贷款规模达到2万亿左右,广义货币供应量的突然放大,会不会带来流动性风险?
贾康:今年全年的新增贷款规模目标是5万亿以上,广义货币供应量要增长17%以上,(目前看)这个数字是安全的。
当前,各方面要求银行支持的太多,但实际上,银行的市场化经营却无法实现这一目标,解决商业化导向和政策性导向的矛盾,需要有一个合理的体系建设,也就是要有政策性金融机制框架。
我认为,应考虑国家财政合理、持续地介入政策性金融体系,按照政策目标和风险高低,搭建风险共担机制。本报记者 陈欢 21世纪经济报道
|
![]() |
![]() |
![]() |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