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农转非人群处于政策真空 委员呼吁关注
史贻云委员呼吁关注1980年代的农转非人群——
他们处于政策真空应当给予关怀
南海网北京3月12日电 (特派记者黄晓华) 1980年代的一批农转非人群,既无法享受城镇的各项民生政策,也无法享受农村的惠民政策,引起了我省全国政协委员史贻云的注意。
史贻云说,中央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直接惠及农村近10亿人口。然而,在农村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无法真正享受到各项政策所带来的好处。这个特殊群体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批农转非人群。
史贻云指出,上个世纪,为提高教师地位与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政府当时出台了教师家属农转非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在当时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自该项政策出台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随着全国农村和城市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农转非这个特殊群体已经逐渐被大家遗忘,成为各项政策的真空,因而也无法随着整个社会同步向好发展,有部分人甚至生存困难,生活难以为继,成为当地的落后群体。
按照当时农转非的政策,农村教师的配偶和子女原先耕种的土地已经交回给村里,从那以后他们就一直处于失地状态,丧失了在农村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时,这部分人员虽然已经转变为城镇户口,但其中大多数没有从农村迁往城镇,即大多数并没有进城,成为生活在农村的城镇人口。“这个群体在相当长时间以来一直处于政策的真空状态。”史贻云认为,由于他们身处农村,城镇出台的各种民生政策根本无法落实到他们头上;由于他们是城镇户口,也很难享受到各项惠农政策。
“在当前中央政府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背景下,农转非问题亟待再次获重视与解决。”史贻云建议,县乡政府对这部分人员生活状态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掌握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重新分配土地给他们,如果没有耕地,则可以考虑林地或者荒地;实在没有土地重新调整的情况下,在目前的各乡村建设项目考虑予以吸纳,鼓励优先安排就业;对于部分已经进城但生活存在困难的人员,当地城镇应该将其纳入就业解决对象范围。
|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