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危机不一样的感受
——从全国政协委员的热议中探究当下国企和民企状态
■本报记者 袁名富
“民营企业要求和国企同等待遇”,“让民企共同参与国家4万亿的投资”,“产业振兴要多考虑民企”,在此次全国政协会议的工商联界别中,这些都成为热点话题。
而来自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全国政协委员,讨论得更多的则是国企高管高薪、企业如何走出去等话题。
民企界政协委员的忧虑
在本报记者接触的民营企业界政协委员中,他们都有一种担忧,在未来两到三年的经济刺激过程中,国有企业将享受到更多的政策优惠,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排挤和压制。
不管是在大会发言、小组讨论,还是接受媒体记者采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当前保经济增长和保就业,还要重点保民营企业,要切实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他表示,数量已达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劳动力蓄水池,但目前,民企在国内的生存现状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全国政协委员、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场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民营企业。据统计,全国已经有25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而他们主要是在民营企业工作。
王健林认为,“民营企业的生存困境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在税收政策、行业准入方面,民营企业得到的待遇不仅无法和国有企业相提并论,甚至也比不上外企,不能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使本就处于弱势的民营企业雪上加霜。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虽经多方长期呼吁,但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国家在政策博弈中也较少考虑民营企业利益,既使已经出台了针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有许多也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4万亿投资受益最大的是国企
“无论今年新增的5万亿元贷款,还是4万亿元国家扩张性经济刺激计划,至少到目前为止,这块巨型融资投资蛋糕,大都被国字号企业切走。此外,今年国家和地方政府9500亿元的财政赤字也不可能给民企用。”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说。 在新增贷款方面,据银行人士介绍,在本年度1月份已实现新增贷款中,90%以上的贷款流向了国企中标的政府工程。
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上,大多数接受记者采访的全国政协委员都认为,这些项目投资额非常大,一般的民营企业基本上没有能力承受。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工商联主席匡表示,“不管是在国家新增信贷额度分配上,还是在国家刺激性投资计划上,几乎都变成‘国’字号企业独享的盛宴。”记者在国企负责人云集的总工会界别和经济界别讨论发言中听到,更多的话题集中在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分析,以及国内企业海外抄底等问题。
渴望公平的还是民企
融资困难一直是民企面对的最大问题。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民营企业在全国短期贷款中的比例大约为11%,2006年,下降到9%,2007年和2008年还在继续下降。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认为,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表面上看是融资渠道狭窄,而深层次原因则是体制和制度问题。
“从体制上看,拥有全国70%以上信贷资金的四大国有银行,仍然存在对民营企业的‘歧视’现象。从制度上来看,针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担保制度和风险补偿机制还未完善,抵押担保落实难,成为民营企业融资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银行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服务严重不足。”高天乐说。
王健林也表示:“中央出台4万亿元的救市措施,不能以收回或紧缩民营企业流动性为代价;在新增贷款中,可以考虑规定一定比例贷给民营企业。通过有的放矢,让中央的各项政策真正惠及广大民营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永正裁缝店集团王永正说:“帮助民营企业度过这场风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稳定。提振信心重要的是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摆脱危机首先是让民营企业化危为机。中国经济要走出目前的困境,民营企业的振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认为,企业要发展,还是得靠自己。他说:“民营企业应该比国有企业做得更认真、更扎实、更能吃苦,不断寻求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要做得比人家好来取得技术发展,民营企业不要考虑国家给你特殊的照顾,我们不要这么想,心态要调整好。所以,4万亿元我们想也没想过。”
|
![]() |
![]() |
![]() |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