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成都城乡文化生态悄悄在改变

2009年05月30日05:38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建阵地、选人才、保权益——

  4月29日,成都市委、市政府正式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半个月后,成都市再次下发一个“通知”,对《意见》中提出的建设任务、人员、经费,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


  成都市文化局局长朱树喜十分激动:“成都基层文化建设的"新规"是一个历史性文件!”在他看来,长期以来制约成都市公共文化发展的人员、经费“瓶颈”将被彻底打破,更重要的是这份文件将推动成都建立长效机制,更好地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阵地。

  建阵地

  238个乡镇文化站今年开放

  一份文件,首先改变的是城乡文化景观:今明两年,无论是城区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活动室,还是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都要全部建成达标。这个“达标”被朱树喜看作一把“标尺”,丈量着全市公共文化的阵地建设。

  “城乡文化的统筹发展、一体化推进,是成都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比如,今年全市文化馆、图书馆要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60%以上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朱树喜说,这个“达标”的背后,是城市、农村要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009年11月,按照二圈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三圈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大于400平方米,均配套2000平方米群众文化广场,配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等必备设施的标准化建设要求,将全面完成23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并对外开放。

  在双流县永兴镇,“出门看书、上网”已经成了当地百姓的口头禅,因为建了综合文化站,百姓出门15分钟行程内就能参加文化活动。打造“15分钟文化圈”,文化阵地建设是一大着力点,这样可以大大提升文化活动的参与率。

  “有阵地,才能城乡共享文化成果。”朱树喜说,尽快为都江堰、彭州等灾区百姓建设文化阵地,是当务之急。根据成都市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今年将基本完成地震重灾区的文化馆、图书馆恢复重建;2010年,完成重灾区的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达标建设等。“到了2011年,我们就能实现基层文化阵地全覆盖,形成群众文化生活与城市文化发展不断提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选人才

  事业编制的“准入”尝试

  配合硬件基础建设的发展,向社区注入优秀文化骨干力量,是成都市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然而,有个问题曾经让朱树喜很头疼:谁来担任文化专干?文化专干如何“专”?

  青羊区率先尝试打造基层文化队伍。区里派遣文化单位的优秀者担任社区的“文化信使”,负责传播文化信息,摸查社区文化资源,组织策划文化活动。

  锦江区另辟蹊径,从社区中选出熟悉基层情况的 “文化辅导员”,担当管理社区文化活动室、引导当地百姓文化活动的重任……

  类似的试验一直在成都推进,青羊区的康庄社区有了“文翁文化”,文殊院社区有了自己的古韵特色,同德书香社区,花园乐学社区……如今的成都,“一个社区一种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悄然成型,专业文化人才的支撑作用更加凸现。

  “基层文化建设的"新规"会让更多人加入到城乡文化发展的队伍中来。”朱树喜扬着手中的文件对记者说,这不仅会带来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的数量增加,“身份”的变化将是文化队伍稳定提升的关键。

  依照“新规”,从今年起,区(市)县文化馆、图书馆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和选拔优秀人才,逐步建立资格“准入”、全员聘用、优胜劣汰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每个乡镇(街道)要配备1名专职站长或主任(事业编制),还可面向社会聘用1至2名专门工作人员;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等由村或社区落实一名工作人员兼职管理……

  “新规”一条条,目的只一个:基层文化建设除了要有活动阵地,还需一支能把文化“种”在基层的骨干队伍。

  保权益

  每年每人最少有6元文化消费

  “以后不再是每搞一次活动审批一次经费了。”康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周成军告诉记者,有了市级与县级财政的经费保障,村民们享受文化权益不再是一件难事。

  “即便是村一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从今年起都会纳入区(市)县的财政预算,落实一定比例的经费。”朱树喜解释说,根据“新规”,专项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由区(市)县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文化部门统筹安排。这是成都首次从政策层面明确各级政府对基层文化的投入将纳入财政预算,将基层文化建设纳入长效发展机制。

  据了解,乡镇综合文化站等的常年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从2009年起,按区(市)县常住人口每人每年6至10元的标准,纳入区(市)县财政预算,并随财政经常性收入同步增长。具体是:一圈层各区每人每年10元;二圈层各区县(不含青白江区)每人每年8元;三圈层各区(市)县(含青白江区)每人每年6元;其中2元由市财政纳入一般性财力补助范围予以转移支付。

  “改变基层百姓的文化生活,是成都各项措施出台最终的落点。”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杨红梅说,各个基层文化点有了经费,就能策划更多贴近百姓的活动,用好文化阵地。

  基层文化室瞄准“星级标准”

  5月26日,已经到下班时间了,成都市金牛区黄忠街道金沙公园东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管理人员唐远忠还在忙活:设施设备需要维护、文化活动资料需要整理……努力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最好的文化服务,是他主动“加班”的动力。

  绿树掩映中的一幢二层小楼,就是这个社区的居民文化活动大本营。唐远忠告诉记者,这个活动室去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580平方米,设置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社区基层服务点(电子阅览室)、诗书画培训室、蜀绣培训展览室、数字电影放映等多个功能区。

  据了解,2008年,金牛区、黄忠街道两级共投入67万元建成了这个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其工作经费纳入街道财政预算,每年8万余元用于日常开支,同时按照“以事定费”的原则,对大型活动的费用给予全额报销,确保文化活动正常运转。

  针对辖区居民的文化需求,社区的文化活动特别注意面向辖区失业女性、残疾人、老年人和青少年,注重把地方文化特色和原有的群众文化优势项目相结合,把文化活动与社区就业相结合,突出摄影、蜀绣、数字电影放映等特点,吸引群众多多参与。

  24岁的聋哑青年李冠南,是文化活动室的受惠者之一,他来这里的蜀绣培训室学习了3个多月,已经能绣出娇艳欲滴的牡丹花了。从2006年8月开始,社区免费提供场所,请蜀绣高手培训辖区内的下岗失业女性和残疾人,并借力于一家公司在全市各旅游景点展销他们的绣品。

  在多功能室里,一幅名为《龙腾盛世》的摄影作品十分显眼,这是由社区居民历继全拍摄的。在没有参加社区的摄影分会前,他最爱打麻将,不仅颈椎腰椎坐出了病,还和家里闹矛盾,如今他经常参加摄影采风活动,病好多了,还结交了不少摄友,作品也很受大家欢迎。

  “我们这里的摄影迷,爱说自己是业余队伍、专业水平。”唐远忠告诉记者,社区的摄影分会2008年2月成立后,现有会员30人,爱好者近百人,作品还曾获得过国际摄影展的金奖。

  延伸阅读

  为了让群众享受到最好的文化服务,量化考核基层文化站,成都市在去年4月就出台了《成都市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必备条件和等级评定标准》,从办站条件、设备设施、队伍建设等方面考评等级,单项规定甚至细化到了站舍建筑面积、信息网络传输设备、常年业务经费、参与大型文化活动次数等。

  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会”

  “蜀绣特指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的起源于川西古蜀地的传统手工刺绣。近几年,有专家根据考古成果,推测蜀绣有近3000年的历史……”近日,“成都故事百家谈”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故事会”公益讲座上,前成都蜀绣厂老厂长高德华的蜀绣故事,让近400位听众听得津津有味。

  自2006年9月16日以来,这样的“故事会”每周六都会在成都市群艺馆准时“上演”,吸引无数成都市民甚至外地游客前来聆听,被誉为成都自己的“百家讲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公益性的群众艺术馆,要从边缘回归主导,把公益性的文化品牌做优。”成都市群众艺术馆有关负责人道出创办“成都故事百家谈”的初衷。“自古以来,成都人就有"谈三花","摆聊斋"的传统,群众非常喜欢,"成都故事"理当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离不开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有了这个思路,“成都故事”在提供无偿公益性服务的同时,讲人文历史、谈趣闻新事、赏老成都曲艺、剖析人生百态,寓教于乐,提高群众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

  “成都"非遗"我来说”、“农民工故事”、“杜甫草堂今昔”……既有老成都佚事、又有身边新鲜事,期期都有不同的主题,满足了各个年龄、文化层次群体的不同口味;采取讲述、说书、评书、龙门阵、散打等形式,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述老百姓故事。

  现在,周末去听“成都故事”,已成为越来越多成都百姓的一项快乐选择。

  延伸阅读

  去年,全省社区文化中心共举办活动4.1万次。全省初步形成了“新市民集中居住区修到哪里,文化社区就建到哪里,特色活动就开展到哪里”的良好局面。

  “文化专干”上岗记

  黑框眼镜、黑色T恤,25岁的张永有些“酷”。2006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的他,现在是成都市青羊区府南街道办事处的文化专干,要指导7个社区的文化工作。

  大学毕业后,张永应聘到街办,当上了文化专干。他上岗后第一件事,就是和辖区内热爱文化活动的大叔大妈打交道,负责组织辖区内的文体队伍、安排训练、维护社区电脑网络等琐碎事情。

  张永记忆最深的,是怎样为星光艺术团服务。星光艺术团在辖区内鼎鼎有名,有一段时间因为找不到合适地点排练节目,队员们急得天天来找张永。刚从大学毕业,就要协调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张永有些头疼,“我第一次学会了如何理清关系。”张永坦言,他跑了社区内许多单位协调,道出队员们的苦楚,最终找到了一处合适的训练场地。后来,团员们因为经费问题和领导闹矛盾,他又召集大家一起开会。尽管事情琐屑,但张永并不觉得烦,“我的工作就是让社区居民更好开展文化活动。”

  年轻人脑子灵,张永的这一优点很让大家称道。除了协调演出外,张永爱帮社区的各文体队伍寻找“商演”机会,哪个单位开业需要腰鼓队,哪里需要太极拳助兴,他的讯息来得快,总是及时通知到相关队伍。“让老年人在娱乐之余还能有点收入,挺好。”

  延伸阅读

  成都市积极开展城乡文化人才培育工程。2004年以来,仅市文化馆就分流人员近一半,然后实行“凡进必考”,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提高人员素质。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也实行聘任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大学生。还采取“上挂下派”、分批次分层次集中培训、任职资格证制度、巡演与比赛等办法,每年培训各类文化骨干上万人次,提高基层文化骨干的能力素质。

  数字

  七个“全覆盖”:

  ·市县两级40个“两馆”(文化馆、图书馆)·城区77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城区454个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农村23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2287个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城区531个街道和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村(不含灾区)1796个乡镇和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村2887个村每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

  五项工程:

  ·城乡文化阵地建设工程

  2004年,投资近2亿元新建的成都图书馆开馆,并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2007年,投资3.9亿元建设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开馆。“十一五”期间,还将投资20多亿元建设成都博物馆、天府大剧院和一批中型剧场,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启动。19个区(市)县的38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已百分之百建成达标;郊区238个乡镇,都要建成功能设施配套完善的标准化综合文化站。

  ·城乡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

  投入500万元,购买了130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实现了农村数字电影的全覆盖;市级和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全部建成开放,资源总量达38TB;城区531个街道和社区基层服务点全部建成开放。郊区3125个乡镇和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将于5月中旬全部建成开放。

  ·城乡文化人才培育工程

  从2004年开始探索公益性文化服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4年间,仅市文化馆就分流人员32人,占在编人数的43.8%。然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新招本科生、研究生12名。全馆现有60人,其中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28人。

  ·城乡文化典型带动工程

  2006年,在龙泉驿区进行公共图书馆在乡镇和村建立“图书流转阅读点”先行试点,2007年全面推广试点经验,到2008年5月,郊区100%的村(社区)建立公共图书馆图书流转借阅点。

  ·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截至2008年,成都市有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26项入选省级保护名录;成功申办国家级国际文化节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关键词

  产权:区(市)县文化馆、图书馆由区(市)县财政部门和文化部门共同管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产权在2011年前逐步收归区(市)县财政部门和文化部门共同管理。

  机制: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阵地,在依托自身资源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上,按照“以事定费”原则,面向社会采购保障基本文化权益必需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之外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由市场主体供给。发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考核:市级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工作标准和目标考核办法,实行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点击

  文化活动多新意

  近年来,成都打造了一系列的品牌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深入社区、深入百姓,让城市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形象,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金沙论坛:2009年3月7日,成都市大型公益性社会科学普及讲坛——金沙论坛,在成都图书馆与成都市民见面。它将从今年3月延续到10月,全年共举办35期。这个论坛力求雅俗共赏。它在主讲老师和题目选择上,以成都本土特色为主。论坛开讲当天,在成华区、青白江区等4个区县同时开设分会场。今后,分会场还将在成都远郊广泛铺开,并逐步向学校、社区等基层过渡,形成一个跨越城乡界限的文化推广网络。

  社区国学馆: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青羊区府南街道同德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从2007年起,打造了成都市第一家社区“国学馆”,请来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国学教授,定期举办国学讲座,兴办国学论坛与国学沙龙,迄今已举办国学讲座90余场,参加学习的社区居民超过5000人次。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张珏娟 裴蕾 覃丹)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