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躲不开的“潜规则”让人苦不堪言 网友冀能破除

2009年06月23日08:10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调查无处不在令人痛恨,说说你都遇过哪些潜规则?

  新华网北京6月23日电(前卫)你遭遇过“潜规则”吗?遇到“潜规则”会怎么处理?来自新华网的一份调查显示,高达97.8%的网友竟然遭遇过五花八门的“潜规则”,更有多达78.7%的网友遭遇“潜规则”时只能“无可奈何被迫随从”。


  “潜规则”无孔不入

  如今,“潜规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跑官要官、学校招生、公务员招录、年节送礼、各类排行……。“潜规则”像癌细胞一样,逐渐向社会肌体的角角落落扩散和渗透,让许多人苦不堪言又无可奈何。

  今年,中国消协与各地消委会号召消费者一起来“挑战行业潜规则”。专家认为,消费者们不要等着谁恩赐你权利,你需要去“挑战行业潜规则”,去为权利而斗争。而政府需要做的是,怎样为消费者维权提供合理的制度支撑,别让他们心碎,别让他们付出太高的代价。

  记者调查发现,“潜规则”通常发生在和民生有关的行业居多,比如住房、食品、医药等领域或行业。

  中央党校教授林喆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因为这些领域的产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甚至是必需品。它们跟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些民生行业的利润大,在“潜规则”下获利多。林喆分析,这些领域出现的“潜规则”,正是被利益所驱使,目的是为了更多地获利。

  比民生领域更可怕的是官场“潜规则”。网友“殷建光”指出,当前官场腐败的一大“潜规则”,就是公款看领导,你贪我也贪。一些贪官借助公款看望领导之机,多支公款,自己贪一部分,被看望领导呢,当然,也是名正言顺的接受孝敬。其实,这也正是某些官员升官发财的秘诀之一,借助看望领导,拉动关系,共同吞噬公款。

  近年来各地查处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中,贪污腐败与职务犯罪年轻化趋势凸显,年轻干部群体成为腐败高危人群。有评论直言,某些地方权力生态的复杂和混乱,潜规则盛行,是“新官堕落”的重要原因。

  网友“椒盐豆”表示,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潜规则”盛行的时代。更可怕的是,现在的“潜规则”无孔不入,如影随形,更有“明火执仗”的趋势了。尤其是官场上,每到逢年过节,官员送礼成风,村送镇、乡镇送县市……,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我在房地产开发公司工作,工作中遇到垄断行业"潜规则"的机会非常多,许多冤枉钱花得不明不白,最后买单的自然是购房者。”网友“btyt”苦恼地说,虽然我们也不愿这样做,但是许多事我们又不能较真,否则事情就办不成。

  网友“新制度主义”直言:从注水肉、冰箱容积“缩水”、保研人选、无良医生收红包、演员争上位、大学排行榜、官场升官……,这数不清的“潜规则”真可谓渗透了三百六十行,想躲都躲不开啊!

  “潜规则”的罪魁祸首何在?

  “潜规则”这个词最初来自吴思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这部以历史为解读对象的著作中,在生动、有趣地讲述官场故事的同时,作者透过历史表象,揭示出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并将其取名曰“潜规则”,进而指出潜规则的产生在于现实的利害计算与趋利避害。

  2004年,某女演员自爆被多名影视导演“潜规则”的消息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潜规则”一次更是成为网络热词,从演艺圈到各行各业,五花八门的“潜规则”陆续通过网络等媒介被揭露出来,让人瞠目结舌,触目惊心。从而使“潜规则”衍生成为种种不能公开明示却又在“圈内”约定俗成、为人们或自觉或被迫“遵循”的规则。

  “潜规则”从何而来?谁又是导致“潜规则”盛行的罪魁祸首?

  网友“上网评新闻”如此解读:许多“潜规则”可以说是封建陋习的延续,在各种“文化人”、传媒、影视作品中一遍一遍从不同侧面加以渲染下,越发深入人心,甚至成为部分人的自觉自愿,严重浸蚀着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与核心价值。

  《燕赵都市报》的一篇文章认为,因为产生的土壤不同,“潜规则”的社会危害程度各异。比如娱乐圈里流传得纷纷扬扬的“潜规则”,不过是给人饭后的谈资和流言的种子。与之相比,消费领域里的“潜规则”实属民愤极大者,它不仅侵犯某个或者某些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其潜在的受害者。

  网友“东北老人”则认为,“潜规则”之所以盛行,并不是没有“明规则”,多半是“明规则”执行不力或者是不够透明、清楚,公众对此不买账。久而久之,明规则成了摆设。如果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再长一些,难保“潜规则”架空了明规则而变得堂而皇之,那才是最可怕的。

  广东博浩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北元律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数年来的司法案例充分阐释了这样一个事实:“潜规则”的热衷操持者所倚仗的,就是消法的疲软。我认为应当尽快转变过分依赖行政部门监管的治理理念,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品质量安全模式,立法赋权消费者获得惩罚性赔偿的权利。

  “超编风”背后隐藏着什么官场潜规则 辽宁大学副校长剽窃 学术界抄袭已成潜规则?"潜规则"盛行将瓦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触目惊心,电视剧《柳叶刀》揭示医院潜规则 网友给官员提要求:希望过年没有"潜规则"网友:警惕高校自主招生中的“潜规则”

  破除“潜规则”迫在眉睫

  最近,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陈家林、张国立、阎建钢、郑晓龙、唐季礼、高希希等近百位重量级导演齐聚一堂。委员会公布了“中国电视剧导演宣言”,称将对包括“潜规则”在内的一些不良现象通报曝光,坚决制止行业内的歪风邪气。

  对此,不少网友对电视界的这一表态表示支持的同时,冀望各行各业的“潜规则”都能引起各界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予以彻底破除。许多网友表示,官场“潜规则”与消费“潜规则”危害更大,理当比文化娱乐界行动更迅速,措施更得力,治理更果断。

  网友“情系九州”就表示,清除官场“潜规则”是最需要勇气的,如果连官场的潜规则都消除不了,其他行业就更不用说了。“潜规则”是“月光”下的行事规则,领导干部如果按这样的规则行事,那不只是其行为不够光明正大,其灵魂也显得龌龊,离共产党人光明磊落的品质相差甚远。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借此机会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按“潜规则”做事的行为和想法。毕竟再好的规则,也得靠干部来推行,干部队伍的道德状况好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才能真正好起来,“潜规则”自然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网友“晓琳”直言:所谓潜规则,实质上是社会的毒瘤,不清除这些所谓的潜规则,社会风气难好转。

  其实某些“潜规则”的背后也隐藏着更大的“规则”——相关部门的失职失责甚至是包庇纵容。网友“乔志峰”对于破除“潜规则”有着自己的见解:要想破除“潜规则”,不仅要加强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更要从制度上着手,在容易出现潜规则的领域、方面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而破除“潜规则”时更怕遇上“潜规则”,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潜规则”,不能忽视其背后的腐败分子,必须先将不按明规则办事的人清理出去。

  “关键是把潜变成显!只有公开在阳光下的权利使用才能避免潜规则!”一位网友建言,治理“潜规则”,既要加强道德自律,更要完善体制和机制,依法治理“潜规则”。

  “在中国这样的熟人社会里,谁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无所不在的潜规则的影响,谁都明白,打破潜规则是要付出代价的。消除潜规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一个健康的社会,却是不会让潜规则大行其道的,因为它从根本上与法制社会格格不入,是对法律制度的蔑视,危害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必须遏制根除。”网友“王湘江”如是说。
(责任编辑:杨笑)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