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大火烧出成都公交改革(图)

2009年06月26日05:00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 关闭

  6月18日,成都十陵公交站、十陵客运站举行公共安全联合演练,演练公共运输车辆突发燃烧事故时的应急救援行动,包括逃生演习、旅客疏散、伤员救护、燃烧车辆扑救等。

  桑清摄

  惨烈大火 烧痛成都

  2009年6月5日,发生在成都的一场大火震惊全国。

  这天上午8点,住在成都北郊天回镇的陶守良夫妇带着5岁的侄孙女,从陆军总医院上了9路公交车,他们准备坐到9路车的终点站——火车北站,再从那里回老家给长辈祝贺80大寿。


  9路公交车是成都市天回镇到火车北站的主要公交线路。虽然是早上8点,但车上已经拥挤不堪。对于长期来往该线的乘客来说,这样的状况已习以为常。

  当汽车驶下川陕立交桥时,悲剧发生了。“有液体撒了!”紧接着,车上的乘客闻到了汽油味。“着火了!”“快跑!”

  在车前面的陶守良听见了喊声,转头往后看时,只见一个火团在车后面快速移动着。刹那间,黑色的浓烟从车后传到车前,笼罩了整个车厢。即便身体贴着身体,都看不见对方,耳朵里只听得到乘客们发出的哭喊声。

  走投无路之际,陶守良看到左侧有亮光——是外面的人砸开了一扇窗子。陶守良顾不得太多,抱起侄孙女就往窗外递,接着又把老伴儿往外推,“当时也不管死活了,觉得推出去总比烧死、呛死好。”

  陶守良夫妇最终逃了出来,但侄孙女被严重烧伤。

  他们已很幸运。车内有25名乘客因为来不及逃出车厢被烧死,后来有两名伤员因抢救无效死亡,本次事故共导致27人死亡。

  公交大火后遗症

  很快,发生在成都9路公交车上的惨剧通过互联网传遍全国。

  各种说法不一而足。有人说烧死了上百人,有人说公交车司机逃跑,有人说是人为纵火……各种消息的背后,是人们对此事的强烈关注。

  经历了特大地震和国内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袭击的成都,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政府承受着巨大压力。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成都市长葛红林立即终止了在北京的公务活动,赶回成都。事发两小时后,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借用事故现场附近的富森美家居办公大楼,召开了公交车燃烧事故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由于现场死亡人数还在统计中,发布会给出的死亡数字是“20余人”。

  “车上究竟有没有安全锤?”“司机有没有逃跑?”“是不是人为纵火?”……惨剧发生后,一个个疑点不断被追问,并且经过互联网发酵和放大着。

  当天下午3时,成都市政府举行了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了遇难及受伤人数。成都市政府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毛志雄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事故遇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对事故中所有受伤人员及遇难者、受伤人员家属表示诚挚的慰问。

  当晚11时,第三次新闻发布会举行,对事故进展作了进一步通报。事发次日,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举行。“车上找到三把安全锤”、“油箱燃油未泄漏”等一直被社会猜疑的种种关键问题有了答案。

  第三天,第五次新闻发布会召开,“有人携带汽油上了车”的结论,让事件变得明晰起来。

  70多名烧伤患者,这是目前国内伤员人数非常多的一起烧伤事件,伤员的救治也考验着成都。

  在救治伤员的问题上,成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确定了两个原则,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亡、减少伤残、减少治疗中的痛苦,二是要全力做到重病不致死,轻病不致残。

  通过四川省、成都市和成都军区的协调,全国顶尖烧伤治疗专家汇聚成都,把握了最佳手术时机。

  据介绍,为救治烧伤乘客,成都方面仅采购急需医疗设备一项,就花费了上千万元。

  及时的信息公开和积极的善后工作,不仅控制住了谣言和失实的传闻,也为事件的妥善处理打下了基础。

  但有些事情还是无法控制,特别是民众的恐慌心理。

  事发第三天,一辆8路公交车上,因一女子尖叫“有味道”,引起车上乘客慌乱,纷纷夺窗而逃。半月之内,成都有数辆公交车因为这样那样的“惊动”,导致乘客砸烂车窗玻璃。

  这种惊慌的背后,是乘客在经历了6月5日的惨剧后,对公交车安全感的质疑。

  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事例是,成都泡桐树小学的一名四年级学生,在看了对6月5日公交车大火的报道后,不敢再独自乘车上学,每天都要父母接送,并且还要爸爸妈妈在私家车上装上安全锤。

  不安全的感受和心理促使人们反思此事:9路公交车的惨剧是否可以避免?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最猛烈的舆论质疑来自互联网。有网友针对“6·5事件”写下了《十问公交》长帖,质问为什么公交车长期出现高峰期拥挤?公交车为何坚持垄断经营?公交车为什么投入不够?……这位网友认为,公交车出事,看起来是公交集团的事,但深究起来,是政府投入、行业管理、交通配合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引起的。

  “十问公交”帖子的出现,像一把刺刀直指公交管理和公交发展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烧出城市公共交通之弊

  成都是西南经济文化中心,最近十年来,成都的经济迅猛发展,城市规模增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根据公布的统计数据,2000年,成都市的总人口突破了1000万,此后人口数量持续高涨,到2008年底已接近1125万人。而在2007年底,成都城区人口密度已达2304人/平方公里,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如果再加上流动人口,成都市中心区域的人口密度超过了2万人/平方公里,成为了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与此相对应的是,2008年,成都公交客流日均达到了270万人。

  像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一样,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成都的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从2002年以来,成都在实施旧城改造的同时,着力进行了立体交通建设,三环路、绕城高速、“五路一桥”相继建成通车,城区内的下穿隧道、跨线立交也日渐增多。

  为了解决眼前和未来的难题,成都市还于2006年开始地铁一号线建设——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进入成都,沿途都可以看到正在建设中的地铁工程。

  然而,道路的增长赶不上车辆增加的速度。在这个有着“私车第三城”之称的城市,机动车辆以每天上千辆的速度增加。而一些干道的改造、隧道跨线的建设,也加剧了交通的压力。

  成都市内的交通拥挤成了这个城市的心病。

  有一个说法在坊间流传:成都市的主要领导曾经说过,不要让成都的“都”变成了堵车的“堵”。

  近年来,成都一直在快速推进公共交通发展:除了在重点道路开辟公交专用道外,增加公交车辆,优化公交线路,开行中小街道小公交,两小时免费换乘……

  “在缓解公交拥挤方面,我们做了不少事情,但那场大火暴露出大城市公共交通方面的不足。”成都公交集团一位负责人说。

  惨剧让人们看得更远。

  实际上,就在网民们开始发出像“十问公交”这样尖锐的疑问时,一场同样深刻的反思和讨论已经在政府中开始了。

  很快,人们发现,这辆出厂时核载人数为“75人”的客运汽车,虽然事发时装了上百名乘客,居然还不能认定为超载——因为根据《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这个强制性标准,城市公共汽车按每人0.125平方米核定载客数,也就是1平方米内,只要不超过8个人,就不算超载。

  公交车燃烧事件后,成都市公安局曾找来一辆相同的客车做模拟试验,无论如何挤,都达不到每平方米8人的标准。这就意味着,公交车再挤也算不上“超载”。

  这样的标准,等于没有。

  而在公交车的设计上,为了保证空调效果,像出事公交车那样的空调车,都将车窗玻璃固定死,根本不能打开。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这样的窗户设计就已经饱受诟病。车门设计方面,为了防止人多时挤开车门掉下去,公交车多是向内开门,遇到公交燃烧这样的事件,人一拥挤,车门打不开就在所难免。

  公交改革 必须动大手术

  “无论这起事故原因如何,责任最后怎样认定,都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汲取这起惨痛事故带给我们的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切实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加强公交安全管理,切实改善交通出行条件,确保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全力以赴打造最安全便捷的成都公交。”6月7日,在去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看望伤者后,李春城说了这样一番话。

  6月12日上午,成都市委召开公交管理与发展专题会议。

  与会人员被要求先看一段实拍视频,内容为电视台记者所拍市区公交拥堵现状。视频中的画面,成都市交委主任胡庆汉再熟悉不过,这名成都公共交通的行业管理者,每月都要坐两三次公交车,他总结了公共交通“三大堵”:车里堵、路上堵、站点堵。

  “不能再这个样子了!”看完片子,李春城沉重地说。

  一些细心的成都市民发现,在公交车燃烧惨剧发生后,成都公交正在发生一些小变化:

  每辆公交车的安全锤从原来的四把增至七把;

  空调公交车增设了活动窗等安全措施;

  5000辆公交车播放逃生知识动画片;……

  这些都是技术上的变化,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政府不得不做出的姿态性改变。

  其实,这些小改变的背后正孕育着一场关系更为深远的改革。成都市“公交20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6月7日,成都市交委总结公交车燃烧事件的教训,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加强安全管理全力打造最安全的一流城市公交的报告》,这是“公交20条”的前身。

  成都市政府办公厅第五秘书处负责联系交通方面的工作。6月7日和8日,第五秘书处办公室的灯一直亮到凌晨两三点。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副市长刘仆等领导一直守在这里,对“公交20条”一条一条地讨论、修改。办公室有个小白板,讨论好一条便写上去一条,表示已经获得共识。

  6月13日,“公交20条”以成都市政府27号文件的形式公布。

  “成都市交委在很短的时间内拟出了"公交20条"草案,并呈报给市委、市政府。”成都市交委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说,该份文件出台前,李春城书记、葛红林市长曾逐字逐条进行修改,“草案中,我们主要说了公交集团的改革,春城书记又专门加了一句:"加强民营公交企业管理和促进其发展"”。

  目前,成都市有十余家民营公交企业,但无一例外,他们只能经营二环路以外的路线,并且不能刷卡乘车,不能享受两小时内免费换乘服务,当然也没有财政补贴。身为国有企业的成都市公交集团,占到了市场份额的85%。

  以9路车沿线为例,有几条民营公交线路,许多人为了方便和节约,宁愿选择十分拥挤的9路公交车,也不愿选择不能刷卡的、空荡荡的民营公交车。

  根据“公交20条”,成都市交委正在牵头制订“成都市公交成本管制管理方案”,成都民营公交企业将和公交集团公司一样获得政府财政补贴,而成都10家民营公交公司的千余辆民营公交车也将安上刷卡设备。

  公交车燃烧事件后,全国各地都在反思公共交通安全。司乘人员具不具备安全应急能力?乘客知不知道乘车安全须知?有网友问: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四种出行方式上,后三者往往有专职的安保人员,为何独独人次和班次最多的公路运输,不配安保人员?

  “公交20条”充分考虑了这些意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例如,为了进一步保障公交出行安全,成都市公安局将组建公交地铁分局,并在重点线路和高峰时段随车配备1000名随车安全协管员。

  据成都市公安局介绍,1000名随车安全协管员的职责是安全监督、秩序维护和文明劝导等。有了协管员后,一方面可以弥补无人售票后公交车司机对乘车秩序、安全监督等照顾不过来的情况,又可以加强对文明乘车秩序的劝导,加快城市文明进程。

  招聘协管员时将重点考虑“40、50人员”,解决他们的就业,工资由财政承担。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政府是花了钱,但花得值。

  公交车辆的安全,也被列为重中之重的工作。车窗如何改造,车门应急开关安在哪里,安全锤如何配置,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研究、试验,力争找出最优方案。

  为了强化车内动态监控,成都市的公交车还将安装具有储存功能的车内视频监控系统,以提高对车内异常情况的动态监控能力。此外,所有公交车还将装配一个相当于“黑匣子”的GPS动态记录仪。有了它,车辆刹车、开关门、速度等情况都可以记录下来。

  不能简单把交通拥堵全部归结到城市结构不合理

  如果说市场竞争、车辆安全在平时还不能让乘客充分感受的话,公交拥挤便成为乘客最直观的体验。

  公交拥挤,这个市民感受最为强烈的问题,自然成为成都加强公交管理的首要解决目标。

  城市交通,公交优先。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但经常听到并不见得经常做到。私家车日益增加,使这条原则愈来愈被淡忘。

  城市结构不合理是城市交通面临的最大瓶颈。但李春城认为,不能简单把交通拥堵全部归结到城市结构不合理上,而是要在交通管理上多下功夫,“香港,地盘不大,但人家的交通管理得不错啊。”

  李春城认为,在道路设施的设置等一系列问题上,一定要勇于否定自己,尽快制定公交高峰期缓堵的方案,速见成效,取信于民。

  为了缓解高峰期拥堵,从6月15日开始,成都市公交集团将原来每一条线路在发车时预留的20%车辆,减少到5%,从而增加15%的运力投放。并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新增1000辆公交车的运力投放。

  在增加高峰期发班数量的同时,交管部门还启动了公交专用道建设。目前,市区一环路和蜀都大道两条已设有公交专用道,下一步还将在二环路建设公交专用道。同时,为了让专用道形成网络,还将于高峰时期在一些重点道路开设临时公交专用道。

  “目前,我们的公交车速度在13公里/小时左右,如果专用道形成网络,公交车速度可达到20公里/小时,基本可以做到市民方便快捷出行。”成都公交集团公司党委书记郭强说。

  为进一步减轻城区交通压力,6月17日,成都交管部门首次在交通高峰时段在城区四大路口实行高峰禁入,以达到缓解拥堵的目的。当天,城区原交通高峰热点片区的拥堵情况大为缓解,早上的交通高峰提前近半小时结束,城市公交提速明显。

  交通管理是一方面,公共交通投入则是另一方面。

  客观来看,成都市近几年的投入不可谓不大。前年和去年,仅在车辆投入上,成都市财政就为成都市公交集团购买了1700多辆新车,除去淘汰500多辆旧车,净增加1200辆公交车。

  公交车燃烧事件后,成都将在今年9月底前和明年分别再投入1000辆公交车。

  “这2000辆车投入到位,基本可以满足中心城区的公交运力。”胡庆汉介绍说。

  除了运力不足,公交车停车难、加气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成都公交。胡庆汉说:“根据"公交20条",今年内就要开建4个公交场站,两个保养维护场站,年底前要建16座加气站。这些固然需要大量投入,但能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公交服务。”

  今年年底前,成都将新开通20条支线公交线路,确保地铁1号线明年10月运行,2号线2012年建成,4号线明年开建……

  这些改革的背后,是对公共交通巨大的财政投入,“公交20条”被外界称为成都市不计成本改善公共交通的措施。有人测算过,光2000辆公交车,就需要10个亿的投入。而公交场站的土地征用加上建设费用,又会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再加上安全协管员等支出,成都在公共交通方面投入的力度前所未有。

  当然,这样大的投入也让一些人感到疑虑:一个城市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单单对公共交通进行这么大的投入值不值?

  “财政向公共服务倾斜,为老百姓花钱,政府不应该心疼。”对此,李春城书记说。

  “公交20条”为公交改革开良方

  早晨八九点,走在成都街头,一辆辆公交车穿行而过,车上仍是满满当当赶着上班的市民。这样的场景,几乎中国的每一个大城市都很常见:急剧扩张的城市和人口,超负荷的公共交通……

  “在这些场景的背后,是财政长期对公共交通的欠账,公共交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交通管理严重滞后。”一名交通领域的专家表示,“成都"公交20条"的意义在于,为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和发展制定了长远规划和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且以加大财政投入作为保障。只有投入有保障,市场有竞争,管理跟得上,公共交通才能满足市民安全、便捷出行。”

  27名乘客的生命再也不能挽回,这是一场悲剧。但如果27条生命的失去,不能换回人们对悲剧原因的探索,并防止下一个悲剧的发生,那才是最大的悲剧。

  6月22日下午,9路公交车天回镇站,7名乘客像往常一样等待着开来的公交车。这些乘客都知道公交车燃烧事件,他们说,成都公交已得到改进,相信那样的事不会再发生。

  这,或许是告慰死者最好的方式。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