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节水应实施分类水价 “物理漏损”无底洞需防堵

2009年07月27日03:55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青年时报

  水价要调 “物理漏损”更须堵

  特约评论员 鲁宁

  近一周来,上调水价再次成为公众话题。上海已上调了水价,更多城市或已走完听证程序或准备组织听证。

  大中城市争先恐后上调水价,看似集中其实分散,要不是发改委与城乡建设部上周四突发通知作解释,各地分散进行的上调水价犹如“温水煮青蛙”,未必会引起社会舆论的集中聚焦。

  水是紧缺资源,要节约水资源,价格杠杆该用就得用,但具体怎么用,选择什么时机用,程序上要先解决哪些突出问题,在上调水价的同时政府须偿还哪些“欠账”,均须仔细思量并同步实施。

  说国内大中城市用水存在巨大浪费,估计谁也不会持有异议。可是,水资源的最大浪费系“物理漏损”,绝大多数民众却并不清楚,甚至浑然不觉。

  “物理漏损”指水在管网输送过程中引起的“跑、冒、滴、漏”现象。水输送过程的“物理漏损”很难避免,但国际上合理的漏损率不超过10%。国内普遍超过20%,有的城市甚至超过30%。这就是说,单单在水的输送环节,国内每吨水的生产成本已比国外高了10%-20%以上。毫无疑问,这部分数量惊人的“额外浪费”最终全得由市民和用户买单。

  “物理漏损”如此惊人,自然原因是城市供水管网普遍年久失修,也即管网老化超期服役所致;行政原因是各地政府供水管网维护投入严重不足。

  国内自来水最早是福利水,现今已成为“市场水”,但供水管网却属于典型的市政基础设施,应该且必须由地方财政买单。可实际情形是,相当一部分的管网维护投入被暗中打入了水价,但迫于水价的敏感性,管网维护成本又不敢也“不便”全部打入水价,而政府财政又不肯也不屑于补充“差价”,于是,一方面水价几乎年年涨,另一方面“物理漏损”的“无底洞”越来越大———要想从根本环节堵漏必须重新铺设管网。

  “国企病”———“人浮于事漏损”———“物理漏损”的外延同样惊人。国际平均标准,每万吨自来水只需用8个劳动力,国内平均水平则在16人以上。劳动生产率如此低下,乃国企大锅饭而且还是“垄断大锅饭”所致。“水务高福利”和极低的劳动生产率,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也归市民和用户买单。

  “节水是个筐,涨价往里装”。国内水价究竟高不高———专家说不高,其理由是在发达国家,生活用水开支大致占到居民个人收入的2%,中国目前只占1%,所以水价远未涨到位;国内水价涨得快不快———专家说不快。实际情形是,中国水网对1997-2007年间全国35个重点城市的水价进行跟踪统计,年均涨幅达到7.14%,污水处理费年均涨幅达到13.91%。

  节水本该区分对象,实施分类水价。可每次以节约用水的名义上调水价,居民生活水价总是首当其冲。事实是,甭管有钱的、缺钱的、困难的,居民生活用水需求是刚性的,水价一路往上蹿,生活用水的节约空间非常有限。居家过日子,浪费水的家庭占极少数。相反,高档宾馆、洗浴城、高档泳池、高尔夫草坪、洗车、洗头、洗脚等才是浪费甚至浪费到了奢侈地步的“耗水大户”,照说,政府的“水价杠杆”最该“刺”向它们才对。

  上调水价前政府理当把“遮羞布”撕干净,明确告诉社会,水是资源,资源有价,稀缺的资源价格更高。抑或说,水已经不是“福利水”而是典型的“市场水”,故而水价只能“随行就市”。政府还该坚决纠正水务所暗含的“泛市场化”之错,向社会明确管网维护及铺设系市政基础设施预算课目,全部归财政列支。

  上调水价的程序正义也很关键。既然搞听证,就须老老实实把“水务账本”全公开,让独立第三方先行会计和审计,听证会代表要能看懂账单且敢于提出质疑。否则,假听证所起到的社会效果比暗箱操作更坏。

  最后,当下上调水价尤须谨慎。舆论给社会的感觉是居民对水价最敏感,其实,居民用水是全部用水的小头,真正对水价高度敏感的是制造业和商业,由于商品和服务普遍供大于求,由于金融与经济“双危机”,制造业和商业消化水成本的能力极为有限,经济虽可视为企稳回升,但基础很脆弱,有关方面莫“伤疤还没好透就忘了痛”……

(责任编辑:黄珊)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