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建国60周年特别策划-追寻现代中国-娃哈哈营养快线特约 > 京华时报建国60年专区

1959年人民大会堂见证新中国建筑奇迹(组图)

侯文长
侯文长

李国胜
李国胜

  ■那一刻

  1959年9月10日,人民大会堂落成。

  ■亲历者

  李国胜:76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退休职工,参与人民大会堂结构设计,现任人民大会堂顾问,居住北京。

  张文雪:76岁,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退休职工,参与人民大会堂勘察工作,现居北京。

  侯文长:85岁,北京市建工集团一建公司离休干部,曾为人民大会堂工程第二指挥部指挥,现居北京。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被誉为建国初期十大建筑之首的人民大会堂无疑是新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曲华丽乐章。

  承载了重要的政治意义、宏伟的建筑规模以及博采众长的设计风格,这座共和国的标志性建筑从破土动工到全部完工,历时仅10个月,堪称奇迹。

  建筑面积扩大一倍多

  1958年9月初,国内30多位建筑界顶级专家先后收到一份内容几乎相同的加急召集文件。文件发自北京市政府。

  文件要求:名单所列人员迅速赶到北京。

  30多位专家星夜赶路,到京后才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用最短的时间设计一座属于人民的大会堂。

  原来,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作出决定:为迎接新中国诞辰10周年,要在北京建设一批重点工程,时称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是重中之重。

  根据当时的要求,大会堂建筑面积必须限定在7万平方米内。万人大礼堂、5000人宴会厅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这么多的内容怎么合理安排在7万平方米内?时任人民大会堂结构设计组设计师的李国胜说,他们当时心里直发虚——无论怎么精打细算,设计出的方案都显得“小家子气”。

  北京市规划局大着胆子提交了一个建筑面积超过原要求一倍多的设计方案。

  周总理亲自拍板:“就用这个!”

  紧接着,北京市规划局建筑设计院(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前身)快马加鞭地设计图纸。最终,人民大会堂总建筑面积从原定的7万平方米扩大到17万余平方米,大大方方地落在了图纸上。

  十八台钻打擂台

  建筑专家们忙于设计时,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现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前身)已开始在天安门广场上打起了前战。

  1958年9月9日,勘测处连夜调集在远郊各地执行钻探任务的工作人员回市里为人民大会堂进行前期勘察。

  “‘十八台钻打擂台’,现在还在院里流传着哩。”老工人张文雪至今清晰地记得勘察工地上的那段佳话。

  天刚亮,工地上迅速支起18台手摇钻。工作人员一声令下,擂台赛热火朝天地开始了。工人们几人一组,负责一台机器埋头钻探。工作人员奔走于各个小组之间统计数据。

  天暗下来,工地上高高挑起一盏盏煤油灯,夜晚从不沉寂。有人实在困了,找个屋檐倒下就睡。张文雪的梦常常关乎第二天一大早公布的比赛结果。

  前两个阶段的勘察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1958年10月28日,天安门广场上热热闹闹地响起一阵机器的轰鸣——人民大会堂破土动工。第三阶段的勘察工作随即启动。

  有一天,工人们正在挖土,突然有水汩汩地冒出来。经勘察,一个埋在地下的秘密被揭开了:人民大会堂设计场地下方竟然有三条古河道。

  工作人员判定其中两条分别是元、金两朝城墙的护城河故道,另一条是几万年前的永定河古河道。这么复杂的地形能够支撑上部建筑吗?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最终,经专家讨论,在古河道地区采用特殊的箱形基础,以保证建筑的安全性。事实证明,当年针对如此复杂的地形所做的一系列处理是成功的。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肖尧)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纪念六十年的国家历史,不仅仅是对建国过程的简单描述,还是一次对自己祖国的宏大审视。

更多>>> 我的解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