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建国60周年特别策划-追寻现代中国-娃哈哈营养快线特约 > 人间正道是沧桑—华西都市报

E-mail寄来9旬生物专家的“网虫”新生活

老人在用电脑
老人在用电脑

老人在看书
老人在看书

  这是一次特殊的采访,采访对象今年已经92岁,采访方式前所未有——记者用E-mail发出一个个问题,对方将“答案”从网上传给记者。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走进陈廷祚老人家,与他面对面地开始了这场特殊的采访。陈廷祚坐在客厅中央的一张沙发上,他手握鼠标,敲击键盘的动作娴熟而从容。

  一封封E-mail,勾勒出陈廷祚90余年的人生轨迹。他是著名微生物学家,一生献给了祖国的生物科研事业,他曾主持破解了1958年温江特大瘟疫的病原体,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他在90岁那年学会了电脑,弥补了听力丧失和不能去图书馆的痛苦。他现在每天上网长达十个小时,儿女们戏称他是中国最老的“网虫”。他用颤抖的双手敲打着键盘,一个字一个字地书写着人生。

  一个人留学丹麦  新中国成立后回国搞研究

  上午10时,陈廷祚打开电脑,采访开始了。他坐在沙发上,腰板却挺得直直的,打字全靠左手和右手的食拇指。陈廷祚的女儿说,“我们家里有3台电脑,主要是为了与父亲交流。”10分钟后,记者收到了第一封E-mail。

  1917年10月,陈廷祚出生于江苏盐城上冈镇。务农的母亲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却竭力劝导陈父,同意了陈廷祚到苏州考高中。1934年,一个乡镇娃开始在江南名城求学,他大开眼界之余,立志追求永无止境的理想。3年后,陈廷祚考上了国立上海医学院。

  1946年,在学业上一帆风顺的陈廷祚参加全国留学生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国际上颇负盛名的丹麦国家血清研究所,专习微生物学和生物制品制造和检定。在丹麦,他萌发出一个想法——不读学位,留在血清研究所学习生产技术,从头由培养基制造做起,兼做临床化验等多项工作,他无所不学,希望成为能应付各种需要的一位通才,日后回国投身生物制品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陈廷祚应邀回国,到了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

  在大连的科研生涯中,陈廷祚的多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认可。在抗美援朝期间,为满足前方部队的急需,陈廷祚兼管大量抗霉素浓缩提纯并制作为成品的工作,与此同时,为抵抗美国对进口物质的海上封锁,他还研制成功塞兹式除菌过滤板,及时完成了抗霉素生产任务。

  在大连生活8年之后,陈廷祚迁到成都,因“反右运动”的牵连,他不再管行政事务工作,只专心从事研究和指导有关钩端螺旋体、伤寒杆菌、变形链球菌和破伤风杆菌霉素类霉素等方面的研究,先后获得卫生部多个奖项。

  一生献给了科研  破解温江特大瘟疫“密码”

  第二封E-mail,讲的是在老人记忆最深处的那场瘟疫。

  1958年,夏收期间。温江地区的农村暴发了一次史无前例、原因不明的特大瘟疫。在一夜间,集体下田收割稻草的青壮年突然病倒,高烧咳嗽,致肺大出血死亡。到8月中旬,疫情发展到了高峰,但对这场疫病的病原学探索仍然不明。

  在危急时刻,陈廷祚道出了他对这次疫病病原学的见解:“可借鉴1954-1955年英军在马来西亚丛林中作战时所经历的类似病症,如两地患者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征,大批患者仅限于黄疸,应当考虑为钩端螺旋体病”。

  8月15日,他提出看法的第二天,研究所领导派人送来疫区12例患者的全血样本,要求尽快进行检验,找出病原。陈廷祚顶着各方压力,在8月16日第一次获得了阳性血清学实验结果,紧接着又在8月27日和9月3日分明获得了动物接种实验和直接培养实验的阳性结果。9月3日,经同行评议讨论并由领导作出决定,确认了这次疫情是钩体病引发的特大流行,并最终找到了有效的防控措施,挽救了大批患病农民的生命。

  之后,这起典型案例被载入了中国医学史册。但这并不是陈廷祚生物研究生涯的终点。他将一生献给了生物研究,在1984

  年,陈廷祚研制成功冻干绿脓杆菌免疫血浆,为防治烧伤绿脓杆菌感染提供了有效手段,获得1984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研制成功绿脓杆菌20型国际分型血清;198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2年,陈廷祚离休了,但他学习和研究的脚步并没有停下。陈廷祚90岁的时候,身体已经不允许他继续搞研究了,他在这一年发表了最后一篇学术论文。

[1] [2] [下一页]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纪念六十年的国家历史,不仅仅是对建国过程的简单描述,还是一次对自己祖国的宏大审视。

更多>>> 我的解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