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战告捷
经过不懈努力,于维汉把一个个濒于死亡边缘的克山病患者救活过来。 |
克山病越是难以攻克,就越是激起了于维汉投身这项事业的热情和制服这个“幽灵”的决心。
每到冬天发病季节,于维汉和他的助手们就在克山、北安、克东、德都等地的克山病区,没日没夜地奔波,诊断、治疗、观察这种疾病,积累资料。
渐渐地,于维汉发现克山病往往是一家一家地发病,而且发病期几乎都集中在冬季,有着明显的地区、人群选择性和季节性,它的表现很像某些传染性心肌病。然而,随着病人不断死亡、病例不断积累、实验数据不断增加,他又对传染病怀疑起来。
为了找出病因,拿出治疗及预防的办法,于维汉又风风火火地带队转战在病区。
医疗队每一次开车取病人尸体回来的时候,于维汉一定坐在后面陪伴着尸体。
现场观察点的建立,对克山病的研究和防治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病区,在抢救克山病人的过程中,他看到抢救员为患者打樟脑有一定的疗效。于是,善于学习的于维汉突破传统的治疗方法,开始用在病人身上注射葡萄糖和一个剂量亚冬眠灵的办法抢救急重病人,使急型克山病的治愈率由30%提高到95%,这是克山病史上的一大突破。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起,因急型克山病致死的问题得到了基本控制。
在长期防治实践中,于维汉还找到服用毛地黄治疗慢性、亚急型克山病的方法,经临床治疗,75%以上患者的心力衰竭可以得到控制。其后,他又总结出服用毛地黄和改善膳食结构的配合疗法,使克山病不但可以医治,而且一些病人还可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经过研究分析,于维汉发现困扰着克山病区人民几十年的“幽灵”不是什么妖魔鬼怪,而是长期单一的饮食对人的“报复”,是心肌代谢过程所需的某种或几种物质的缺乏或失去平衡造成的。而黄豆可以预防其发病。于是,于维汉就挨家挨户送豆腐和豆浆,从此又有了一个新名字——“豆腐教授”。
千秋功绩
五十多年来,于维汉一直本着“从头开始,从调查研究开始,从搜集第一手材料开始”的精神,进行科研工作,把一个个濒于死亡边缘的克山病患者救活过来。
一组来自于中国地方病控制中心的报告详细地记录了于维汉和他的助手为防治克山病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在辽阔的松嫩平原上,不管刮‘大烟泡’,不管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不管白天或深夜,也不管工作了多少小时,有多么劳累多么辛苦,他只要得知哪里有患者,就立即赶到现场进行抢救。为了探索克山病的奥秘,于维汉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内创建了克山病研究室,后扩建为具有70个编制、3400平方米建筑的研究所。他同他的助手们跑遍我省的各个病区,同时辗转于辽宁、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等16个省、自治区150多个县(市)办班、讲学。并通过对500多例尸体解剖、5000多只动物实验,取得了第一手材料。经过综合分析,他基本掌握了克山病的发病规律、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一些病理改变,确定了诊断标准和防治措施,同时在克山病的临床诊断、分型等方面也有重大建树。”
值得庆幸的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克山病这种近百年肆虐于中国许多省的自产自给农民中的地方性心肌病,这种每当在缺硒地区(地质年代形成的)发生传统膳食单一化,再加上一些发病因子时,则可爆发流行的可怕疾病,经过于维汉这一代专家、防治人员的奋力拼搏,终于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大大减弱了它对人类的危害。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后,克山病戏剧性地在中国大地上消失了。
于维汉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国内外心肌病学者的关注。在1973年召开的全国克山病病因研究座谈会上,他系统地阐述了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的设想,推动了全国克山病病因研究的深入开展;1979年以来,他先后15次赴日、美等国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1982年,他应邀出席了在布拉格召开的第十四届世界内科学会议,被邀为心肌代谢组执行主席。他的学说的提出,使克山病病因研究进入了由实验证实病因假说阶段,由膳食结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研究领域;1984年,他在东京心肌病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受到高度评价;1996年,他主持指导了由7省市、17个防治科研单位组成的历时三年的云南楚雄克山病综合考察,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克山病的防治工作……
1997年,他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然而,每当有人问起他的学术成就时,于维汉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治了一个落后时期的落后病,值得一说的是,与我共同奋战的几万名医务工作者、营养学家、地方病工作者同样付出了几十年的努作,他们才是最值得歌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