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合作 中国不做“冤大头”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1月16日09:17
东亚峰会期间,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关于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倡议,引起世界舆论的热议。焦点有二:一是谁来主导;二是让不让美国参加。两个问题互有关联。中国当然不会去争,但如果别的国家相互要争,我们也奈何不得。
其实,贴上“共同体”标签的区域合作建议的最早提出者,是日本而不是马来西亚。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早在1978年便正式提出建立“环太平洋共同体”的主张。此后日本便重点在东盟国家中进行游说。而当时美国正患所谓“越战后遗症”,反应不积极。日本钻了空子,顺势扮演了组织者的角色。有关建立“太平洋共同体”的对话,基本上是在日本与东盟国家之间进行的。美国从1983年起便高姿态介入,还特地设置了“太平洋合作巡回大使”。此后,日美之间的主导权争夺便波涛起伏。
所谓经济合作的主导权,实际上可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组织规划方面,包括成员范围、体制机构与专题的设置,尤其是一体化的目标和一体化的进度等;其二是在成员国间实际经济贸易(包括金融)互动中的作用。东盟所要求的当然是第一层面的主导权。这是容易理解的。东盟无法容忍大区域的一体化超过它内部正在进行中的一体化程度,否则自身将面临被瓦解的危险。至于第二层面的主导作用,则主要取决于各方经济技术、金融的实力和政策。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东亚形成经济发展的所谓“雁阵模式”。日本是领头雁,自然起了主导作用。如同前述,日美争夺第一层面的主导权,常常是通过拉拢个别东盟国家来实现的。
近来,“东亚共同体”八字还没有一撇,日本舆论便大肆渲染中国会争夺主导权。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很多人仍不适应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新格局;另一方面则显示日本非要当头不可的心态。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最初日外相冈田克也不赞成美国参加,而鸠山也一度态度暧昧。从中可以看到日美历史上争夺主导权的延续影子。
应该说中国既无意愿也无实力去争夺主导权。中国在东亚经济合作互动中,主要的优势在于自身拥有最广阔的市场;庞大的外汇储备也是一大优势。但如果把私人持有的外汇也计入,日本的拥有量未必比中国少。而若以海外净资产计算,截至2008年底,日本拥有量高达约2.38万亿美元,比中国多了9千多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其运作能力与效益远强于中国。此外,日本还拥有世界顶尖水平的制造业,技术力量储备雄厚。因此,从国际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角度看,不可低估日本的推动能力。
中国在任何区域经济合作中,都可能面临两难局面:如果不积极,便会被指责不够负责任;而你积极发挥作用了,也会被攻击企图掌控主导权。我们应抱定一个既定方针,即合作共赢循序渐进,要做贡献量力而行,不做“冤大头”。
不少舆论对日本此时倡议这种“东亚共同体”的时机是否成熟颇有疑问。笔者认为,正当东盟“6+1”、“6+3”还处在起步阶段,就大跨越地提出搞这种所谓“欧盟式”的共同体并没有什么必要性和迫切性。
值得注意的是,鸠山的筹划仓促粗糙,概念混乱。虽然名曰“东亚共同体”,但除了真正属于东亚的东盟“6+3”外,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以及印度,竟然地跨两大洋;虽然说是以欧盟为模式,却又说也是开放式的。一般地说,共同体越大实现的难度就越髙。鸠山设想的这一庞大“东亚共同体”其多样性和复杂性远远超过欧盟。但愿它不会变成仅仅是一个遥遥无期的远景。(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