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金秋网游-“惊彩”苏州

深度报道:金融危机下的苏州工业园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年11月25日17:48

  距离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经济贸易发展局局长吴宏对本报记者透露的“8亿元扶持计划”尚不足2个月,记者了解到,2009年1月,苏州工业园区的到帐外资已超过了2.4亿美元。

  原本预期在金融风暴影响下不能幸免,吴宏2008年12月25日对本报表示,从2008年11月开始,园区内企业的订单明显下降,大约减少30%-50%左右,预计2008年全年的增速将放缓,约为15%左右。  

据其介绍,由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较多,有1.2万余家,其中中外合资的企业超过1400家,以欧美企业为主,在外资企业中占比超过50%;而园区的主要产业为IT和液晶面板,主要也面向欧美市场,进出口量占到50%以上;再加上园区外向依存度超过70%,因此此次金融风暴对园区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为此,苏州工业园区从今年1月1日推出《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共出资8亿元扶持园区内产业,让企业“先活下来,再保增长”。

  然而,记者走访湖南省、宁波市、广州市多家工业园区发现,“引资增速放缓”及“借机洗牌”成为目前园区面对金融危机的主要观点。“这是一种园区秩序重构,也是借机洗牌。”

  风暴的实际影响

  金融风暴带来外部市场的萎缩,园区内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正是订单的减少。

  从吴宏掌握的数据显示,尽管2008年1-10月苏州工业园区的订单总量超过2007年,但11月份成为了拐点,企业的订单明显下降,约减少3-5成。预计2008年园区总体的经济增速将放缓至15%左右,而以往增速所体现出的数字在20%以上。

  订单减少波及企业的开工建设,据吴宏了解,目前园区企业中有两家企业关闭,一家是由于总部收缩投资,另一家则是企业本身无法运作,接近破产。此外,虽然园区中心区大面积的裁员还没有出现,但乡镇地区已有一个企业裁员400人左右,还有些企业采取了上班4天休息3天、带薪休假等方式减少生产。

  “预计春节之后如果企业的订单不能保证,可能还会有人员的分流。”

  据记者实地采访了解,作为园区三大主要产业的半导体、液晶面板、汽车航空零部件等,前两者目前受到较大影响。

  吴宏说,有一家世界知名的电子公司的半导体价格已经由原来的5美元降低90%,其中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半导体产业本身竞争激烈导致产能过剩也是重要原因。

  受到影响的还有园区内的制造企业。全球最大的客车生产企业之一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下称金龙汽车)品牌管理部主任王新亮告诉记者,2007年金龙汽车的销售额为46.6亿元,2008年超过50亿元,增幅7%-8%。但从国内情况来看,2008年市场对旅游车辆、客车等的需求在放缓,由于金融危机,旅游团体出行人数减少,车辆富余,于是客户买车的意愿不高;而客运方面由于地震和雪灾,也受到较大影响。

  事实上,国外市场的情况不容乐观。金龙汽车海外销售副总经理说,公司主要出口客车到中东、俄罗斯、非洲、欧美等国家地区,比如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金龙汽车共向卡塔尔出口一千多台客车用于油气工人的运输,但2008年下半年由于油气量价齐跌,造成大量裁员,直接造成车辆需求的下降,2008年下半年基本没有订单,2009年情况也不明朗。俄罗斯也是如此,2007年销售一千多台,2008年的订单却连一半都不到,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以后更为严峻。出口欧美市场也有一定影响。

  从一组数据的对比也许可以看出金龙汽车在2008年海外市场上的无奈。2004年其出口200万美元,2005年为1000万美元,2006年激增至8000万美元,2007年1.6亿美元,而今年增幅放缓,基本与去年持平。

  上述海外销售总经理对记者表示,金融风暴对金龙汽车海外市场销售的影响表现在资金流方面,一部分客户想买车,但银行不提供贷款;另一部分客户则处于观望状态,具体到经销商方面,由于市场低迷,经销商不敢再购车进行库存,终端用户也由于经济形势的恶化,目前还在观望。

  外部市场的萎缩使园区引资产生一定难度。记者试图查找完整的2008年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数据,江苏省外经贸厅熟悉园区经济的人士告诉记者,基于统计及考核当地政绩的数字分为“合同外资”与“实到外资”,基本上不易统计出确切的园区引资金额。

  “这时候,更有必要改变合同外资和实到外资的两重考核标准。”据上述外经贸系统的官员透露,相当部分地区的合同外资金额与实到外资金额差距明显,这是行内的常规做法,但此时外资所下的合同明显减少,已不具备考核业绩的功能。

  能真正体现出园区的实际吸引力的,其实是实到外资。要吸引实到外资,则出现了吴宏所提及的“8亿元”计划。

  详解8亿元资金

  吴宏表示,8亿元主要分三块使用。

  第一块用于减轻企业负担,大约4.4亿元,其中,有3.5亿元用于补贴员工的公积金,据吴宏介绍,园区此次将公积金的企业缴纳部分下降2个点,企业可以少缴公积金,但员工个人帐户却没有影响,缺少的部分将由财政补贴;还有五千万元作为加工贸易担保基金,对加工贸易台帐实转的企业,通过专项基金统一担保,帮助企业降低资金占用;还有四千万元则用于增值税贴息,对由于增值税转型造成企业设备投资增加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补助。

  8亿元资金的第二块去处则是“保增长”,大约3亿元。其中有2亿元的再担保基金,由园区财政和担保机构共同出资,鼓励担保机构做大做强,引导各类资本为中小企业服务,降低他们的融资成本;另外,园区还将拿出不到1亿元的资金用于奖励产品出口的增量部分,即如果园区内公司的出口增量部分每增长1美元,奖励0.02元人民币,按照2008年园区出口额300亿元来计算,如果今年增速为10%则增量为30亿元,按照比例园区要奖励六千万元,如果今年增速为15%,则园区需奖励九千万元。

  “尽管数字不大,但希望一些公司在转移订单时,充分考虑我们。”

  8亿元资金的第三块去处为“鼓励企业转型”,为六千万元。

  吴宏介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的评定办法出台后,园区原有的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这一轮的评定,只有三分之一达到新标准,而一旦达不到标准,企业所得税的缴交比例就会从15%提高到24%-25%,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他表示,园区因此开展了自己的高新技术企业评定工作,一方面引导企业向国家制定的标准靠齐,另一方面也适当给企业一个过渡期——凡是达不到国家标准但达到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评定标准的企业,其多缴纳的所得税税额,由园区奖励给企业,帮企业减负,这一部分大约为四五千万元;另外,在鼓励企业转型中,对推进节能降耗等的企业也都有一定的奖励。

  考虑到金融风暴还未见底,吴宏告诉记者,企业目前几乎都处于“闷炉子”的状态,“在没有煤的情况下,如果还一直烧,煤烧完后,炉子就熄掉了,再重起炉灶就困难了;而一般的做法就是把煤的风口开小一些,让它保持温度,等有煤的时候,重新放进去,就又能恢复旺起来。”

  他认为今年第一季度可能是最困难的时期,“我们希望帮助企业躲过寒冬,先活下来,再保增长。”

  像很多人对此次金融风暴做出的评价一样,吴宏也认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他的理由是,通过这次洗牌,可以把竞争力差的企业逐渐淘汰掉,从而逐步达到产能平衡,而留下来的企业其市场份额、售价、利润也会逐步提高。

  另一个机遇则是跨国公司的产能转移,由于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布局,只要园区把中间成本进一步降低、提升软硬环境,这些公司极有可能把全球其他地方的工厂关闭,把产能、订单向低成本地区倾斜。

  目前,已经有企业表达了希望将产能转移至园区的意向,吴宏称,大约有3-5家大型的企业希望将部分产能转移过来,既有相同工序的转移,也有转移产业链上下游。

  金融危机与控股权回归

  事实上,苏州工业园区经历过两次金融危机。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主体,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在建园之初由新方控股,而在2001年转为中方控股,此间,中新双方谈判长达18个月。

  正是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了控股权的回归。

  1994年8月13日,由中国苏州工业园区股份有限公司(中方财团,前身为苏州工业园区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和新加坡-苏州园区开发私人有限公司(新方财团)组成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下称CSSD)经国家工商总局和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批准正式成立。

  苏州工业园区工委管委会调研员潘云官表示,当时新方提出要在合资公司中控股,他们认为如果不控股,可能在今后的建设中面临“说了不算”的局面;至于控股比例,新方提出51%就可以,而当时中方由于外汇紧缺,而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要1亿美金,对中方来说有一定压力,最后协商的结果是,新方控股65%。

  潘云官告诉记者,1997年的金融危机期间,园区开发好的土地转让没有预计好,合资公司亏损面较大,新方财团的一些股东对该项目的信心开始受到影响。

  “因为他们在源源不断地投入,到转股的时候双方已投入4.2亿美金,但还没有回报,更看不到何时能分红利。虽然当时新加坡的李显龙提出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没有8-10年是不能看到回报的,但一些财团着急了,他们不知道哪年能回收自己的投资成本,又认为中方只占35%的股份是不是对该项目重视不够等,双方在理念上产生了差异,所以新方提出是不是中方能增加股份。”

  谈判始于1997年年底,经历了18个月,两届苏州市市委书记参与了谈判。最终中方提出控股65%。根据当时的新闻显示,中方增资额达3000万美元。2001年1月1日起,合资公司的大股东责任移交中方,由中方承担管理的主要责任。

  “控股之后我们就开始盈利了。”潘云官表示,他认为新方控股时,在招商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经验非常丰富;而中方控股后,就能发挥中方优势——大规模建设,园区7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全线拉开,“原来都是企业行为,不可能做到,而我们控股后,形势就完全改观了”。

  此后,园区于2005年8月完成增资扩股工作,股东数由2家增为5家。三家新股东分别为港华投资有限公司、新工集团私人有限公司、苏州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他们共占20%的股份,中方财团苏州工业园区股份有限公司占52%,新方财团占28%。

  2008年6月30日CSSD迈出了上市进程中关键的一步。“CSSD的股份制改造已经完成,也不止5年连续盈利,顺利的话CSSD明年将会上市。上市将会让园区的品牌要更加知名,对公司业务的发展更好。”

  至于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来之际,CSSD于2009年上市的计划是否能顺利进行,则有待观察园区经济如何安全过关。

  管委会尚未透露CSSD将在海外上市去吸引外资抑或在本土登陆资本市场。事实上,苏州工业园区本身,就是大胆利用外资的产物。

  

责任编辑:wangjingsi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