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年一度的经济重头大戏——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5日上午在北京开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所以备受各方关注,原因在于为明年中国整体经济工作定调,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中国交出了一份好于预期的成绩单;而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意义非同寻常,有关经济政策是否保持连续性、促进消费需求以及如何应对通胀预期、分配改革等热点颇受关注。
高层 关注
9位常委分赴15省市区调研
5日上午,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总结2009年经济工作,并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分析,对明年的经济发展作出部署。
今年我国经济是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在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十一”后的近两个月时间里,中共中央政治局九位常委分别赴山东、甘肃、上海、河北、内蒙古、江苏、广东、安徽、湖南、河南、陕西、贵州、湖北、江西等15个省市区调研。中央高层如此高密度、高频率地前往各地调研,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实属罕见。上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近年来,除了2003年和2008年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都开了“定调”会。
经济学家、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清杰分析,一般情况下中央政治局会为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去年没开是因为当时国际经济局势复杂,中央对我国经济走势判断还不明确,没有明确的基调,仍需要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行讨论。
重要信号
《人民日报》两篇文章引关注
11月19日和12月3日,《人民日报》的两篇呼吁收入分配改革的调查报道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市场在猜测,《人民日报》的两篇文章是不是意味着,在即将开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重点讨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将其作为明年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任务?因为在多次重大政策改革出台前夜,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央媒体均以不同的方式提前“发声”。
在第一篇文章中,《人民日报》记者以“晒工资”的形式,展现了分属中国不同地区的五种不同职业人员的收支状况,淮北打工者、富锦粮农、重庆白领、沈阳工程学院老师和昆明企业主普遍反映收入增加不多,但开支却越来越大。
第二篇文章见报于12月3日,正是参与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代表们到北京报到的前夜。记者采访了福州的出租车司机、济南某新能源公司的焊接工和广州某医药公司的销售员,而且报道的标题也做得通俗、实在:“干得多,能挣得多吗?”
配合该调查,《人民日报》当天还发表了《提高“劳动所得”势在必行》的述评,引述广西农民工朱孔孟的话说:“老板一年能赚几百万,我们辛辛苦苦打一年工却只能赚几万块,而且两年来也没涨过工资。难道人和人之间的劳动差别就这么大?”文章直指资本所得与劳动所得的巨大差距,并提出解决之道: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工资改革为核心,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其他热点
关中-天水经济区受瞩目
“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经济能否在明年走上一条低碳的转型之路,将在某种程度上左右全球经济的走向。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国。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低碳”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专家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行业的支持将转向为消费以及新兴的低碳经济。
区域经济将成重头戏
今年以来,除了刚获批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外,国务院先后还批复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等7个规划,数量几乎是过去4年的总和,出台速度前所未有。专家普遍认为,区域经济已经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
金融调控将更为复杂
明年金融调控局面将更为复杂:一是复苏的可持续性问题仍未解决,二是物价上涨压力加大,三是信贷存在结构性问题,四是国际金融存在较大变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对金融调控构成新的挑战。
战略目光
创新 趁势而上
历史经验表明,每次重大经济危机都伴生重大科技突破和产业调整,强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重构的关键时期,各国着眼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已展开一场抢占新制高点的竞赛。
美国提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全球将进入一个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期。
面临在新的起跑线上的竞争,重要的是抓住机遇,谋划长远。只有如此,方能赢得主动权,取得新突破,赶上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步伐,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
谋划中国经济的持久发展,实现趁势而上,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行动起来,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方式。现在,中国经济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当经济大幅下滑趋势得到抑制并转入企稳回升通道后,靠强有力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所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将逐渐显露出来,结构调整任务由此更加凸显。只有加快体制创新,有效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才能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立于不败之地。
促进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经济的回升,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投资的拉动,消费和民间投资有待进一步充分发挥其潜力。今后必须着力推进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的扩大内需战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完善促进消费政策,加强保障力度,使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同时鼓励民间投资,从而有效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谋划中国经济的持久发展,实现趁势而上,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