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志》解说词:张华 生命的追问
来源:
新华网
2009年12月11日10:42
出炉 网民论证
【解说】2009年10月24日,湖北省荆州市三名大学生,为救落水少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此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值与不值的议论中,人们再次提起了27年前因为抢救落入化粪池的农民而牺牲的大学生张华。
【同期】张华救人的目击者赵永茂:张华又去了,刚好厕所里就出了事,大粪溢出来了,看厕所的老汉下到化粪池去捅,一捅,沼气过来了把老汉闷到里边啦,闷到里边以后,顶上就有人喊:救人!救人!当时,张华就在那赶紧去救他。
【同期】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教授、主任医生徐礼鲜:可能是沼气引起缺氧,就在他用力救人的时候,一下子,两个人都同时掉了下去。
【解说】1982年7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在抢救落入化粪池的69岁农民魏志德时牺牲,年仅24岁。张华的牺牲,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张华被追记一等功,并授予烈士称号。张华舍身救人的精神在深深感动人们并被社会颂扬的同时,一个巨大的疑问也随之在社会上出现。
【解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振兴中华、建设四化”成为时代强音的同时,西方的各种思潮也蜂拥而入,固有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生活呈现出广阔而复杂的特性,个人命运、个人价值得到空前关注。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为救一个年近七旬的农民而献出了生命“值不值得”?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上热烈讨论。
【同期】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门诊部主任、副教授李陕西:大家都在议论的一个东西,就是值不值,一个大学生救一个农民值不值?
【同期】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教授、主任医生徐礼鲜:但是,当时的主流媒体,说得比较多的呢,还是认为张华的这种救人的这种精神,是共产主义的一种献身精神,它以人民的利益、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这种精神,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树立了一个非常高尚的社会丰碑。
【同期】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门诊部主任、副教授李陕西:就包括我们当时的思想,你为了救一个农民,你自己牺牲了,你到底给大家留下什么?
【解说】十几年后,一部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进入中国。为救一个人,牺牲了那么多人。震撼之余,也引人思考一个相类似的问题。
【同期】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门诊部主任、副教授李陕西:所以这个人性它是通的,这个道德的标准可能在世界上我觉得它是一样的,对生命的追求、对道德的追求,大家的标准是一样的。
【解说】道德的行为是不考虑值与不值的,他只是人发自内心的一种精神追求,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光辉和精神的伟岸,体现出的是个体生命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
【同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建华:从张华救人这件事,不仅仅是一种冲动,他完全是一种人生观的具体的一个体现。
【同期】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教授、主任医生徐礼鲜: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在关键时刻,它是一个人心、人本能的一种反应、体现,积累的一种体现。
【解说】是的,尤其是在生死面前,英雄的壮举背后,必然有坚实的思想根基。张华,1958年10月10日出生在黑龙江省虎林县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张文良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的炮火,抗美援朝的硝烟,铸就了这个老军人坚强的性格,也深深地影响着张华的成长。张华的家乡,地处乌苏里江畔,当年的珍宝岛事件,就发生在这里。许多烈士安葬在七台河烈士陵园。
【同期】张华的母亲潘英花:四年级,那时候他就说,他崇拜烈士,为什么他崇拜烈士呢?我们七台河珍宝岛事件时牺牲的烈士最多,都在我们家附近埋着,他就带着小朋友,没有过年过节,也不论什么时候,有时间就带小朋友到烈士墓去,给烈士墓栽花呀、祭扫那烈士墓,还擦那烈士墓。
【同期】张华的哥哥张辉:我父亲是个军人,我母亲也是个老党员。我父亲他是用行动多于言教,常常讲他们那个年代,家庭呀、当兵呀,到部队呀多么艰苦。
【解说】从小崇拜英雄的张华,当年就曾有过乌苏里江救人的壮举。
【同期】张华的母亲潘英花:那年东北开江,不是跑冰排吗,都站到江沿看开江,有个小孩儿掉江里去了,他什么不顾就跳下去了。到后来他把这个孩子捞上来以后,他就休克了。人家就给他送到医院抢救,他也不会说话,他醒过来以后,家长老师就给我介绍,他是救小朋友。
【解说】家庭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使张华从小就成为一个爱学习、求上进、有理想的少年。而那个时代崇尚英雄主义的社会风尚,更是在张华的内心深处扎下了根。
【同期】张华的母亲潘英花:他爸说,我将来转业我要培养我儿去接我的班。
【解说】1977年,张华成为一名解放军空军战士,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9年,张华又考上了第四军医大学。
【同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建华:张华,说句实话,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好,他当时在我们中队,当时应该是中等的这种水平。
【同期】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门诊部主任、副教授李陕西:但是反映在张华同学身上,有一种不服输的感觉。所以说他在学习上比我们用功用得多。
【同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建华:那么吃完饭以后干什么呢,就是抢座位,背着书包就往图书馆跑,那个图书馆的门,就是我们挤坏的,其中我记得好像就有张华。
【解说】很快,张华的学习就赶了上去。学习之余,担任班干部的他,经常组织学员开展文体活动,他的助人为乐精神,更是在同学中树立了良好的、具有亲和力的形象。
【同期】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教授、主任医生徐礼鲜:张华是一个比较活跃的一个人,大众化的、亲和力比较高的这么一个同学。
【同期】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门诊部主任、副教授李陕西:同学遇到什么想不开的事情,对我们来说,现在是很简单的困难,他处处以一个老大哥的身份在帮助我们。
【同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建华:他自己尽管24岁的时候,很年轻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生命献出去了。但它对社会,对当时整个大学生里边的一种思潮,影响是非常大的。
【同期】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教授、主任医生徐礼鲜:人和人的生命是不分高低贵贱的,所以说,当时张华救人,我认为,他当时也是一种人性的最真、最善的本能反应。
【解说】从当年张华抢救农民献出生命,到今天三名大学生勇救落水少年而壮烈牺牲。几十年,两代人,道德的力量、精神的传承,再次震撼人心……
【片尾字幕】至真至善的人性,迸发出灿烂的生命之光。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