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萨缪尔森为什么是最后一个“通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20日13:49
  从早慧少年到经济学泰斗

  毫不夸张地说,萨缪尔森的一生是为经济学的发展与传播而奉献的一生,他几乎见证了经济学理论在二十世纪的所有重要进展和争议,并且在诸多重要的经济领域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探索开拓者和积极参与者。

  15岁读大学的早慧少年

  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于1915年5月15日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一个信奉犹太教的波兰移民家庭里。1931年,当保罗·萨缪尔森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时,他的年龄只有15岁。

  萨缪尔森是一位早熟早慧的孩子,人们通常会把此类学业出众者称为“神童”或“天才”。他自己在自述中说自己很早就有不同寻常的潜意识记忆。只是由于地理上的偶然性,他进入了芝加哥大学学习。

  处于经济大萧条时代的经济学人对于经济理论如何阐释经济危机、衰退、萧条与失业现象,显然有着更为强烈的渴求与逼问。根据萨缪尔森1985年2月的一次演讲,当时的经济学发展基本上仍然停留在文字阐释和哲学思辨的演绎和归纳层面,数学分析工具还没有被普遍而系统地运用到经济学本科生的教学之中。

  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时期,瓦尔拉等人就已经在经济学教科书中部分地采用数学工具,在他之前也早有桥梁工程师杜布伊、戈森、库尔诺等人采用数学工具研究经济问题,后来也有帕累托、马歇尔、埃奇沃斯、费希尔等人在数理分析方法方面的积极贡献。有关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传统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典政治经济学早期。

  在芝加哥大学的“新哈钦斯计划”的安排下,萨缪尔森接受了一种深刻而又广泛的本科生教育,他20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1935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学士(B.A.)学位。

  如果任由自己选择的话,他本会继续在芝大学习,然而就在毕业那年,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开始了一次教育性的实验:在美国挑选8位优秀本科生,并支付几年研究生学习的费用,但条件是不能继续留在原先的大学学习,于是他最终选择了哈佛大学。

  1936年他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1941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Ph.D.)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经济理论的运行意义》("TheOperationalSignificance of EconomicTheory"),该论文荣获哈佛大学威尔斯博士论文奖(David A.WellsPrize)。紧张的学业并没有妨碍他的爱情与婚姻,他于1938年7月结婚,妻子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和四个儿子,1978年妻子先他而逝去,结束了长达40年的恩爱姻缘。

  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

  萨缪尔森是经济学领域一位标志性人物。他在经济学领域中的贡献与影响几乎无处不在,被人们称为 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

  20世纪50年代之前,经济学的大本营在英国剑桥,20世纪下半叶则转移到了美国,而这个历史性大转移完成的标志就是萨缪尔森的涌现。他的职业生涯丰富而又稳定,似乎总是沿着一条既定的路线向前延伸:1940年至1944年他成为MIT的经济学助教授,1944年至1947年晋升为副教授,1947年至1985年一直是该校经济学教授。1952年,萨缪尔森担任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长,1961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65年任国际经济学会会长,1971年获美国科学院爱因斯坦纪念奖。

  在1947年的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克拉克(JohnBatesClark)奖章授予给32岁的萨缪尔森,这项美国设立的大奖,专门用于奖励40岁以下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预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

  而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之前,曾有人问萨缪尔森:学习经济学的最大遗憾是什么?他答道:“学习经济学的最大遗憾是不能获得诺贝尔奖”。没想到23年后,他真的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自此,萨缪尔森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的两个“第一”:第一届克拉克奖获奖,和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也正是从萨缪尔森开始,出现了一个“双奖连发”的有趣现象,即获得克拉克奖的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几率会比较大。

  萨缪尔森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他所处时代经济理论的所有重要领域,其中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人口统计学和国际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思想史等诸多方面,他经常被提及的贡献主要有“新古典综合”、显示性偏好理论、乘数与加速数相互作用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萨缪尔森检验方法等。其特点是推导重要的新定理,或者是为既有定理发现新用途。他于1947年出版的《经济分析的基础》,成为经济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必读参考书,影响了几代经济学人。

  他以一个经济波动模型把乘数机制与加速机制结合在一起;以“显示性偏好”理论改造了消费理论的基础;他推导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几个重要定理,比如“要素补偿定理”。诺奖委员会认为他发展了静态与动态经济理论并提高了经济科学的分析水平。

  空前绝后的“教材霸主”

  萨缪尔森创造了经济学教材领域的一个里程碑,担当50年教材霸主,可以说空前绝后。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没有纯粹意义上的经济学家。几乎全部中国学现代经济学的人都是从他的“经济学”开始入门的,包括我在内。

  他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1947)、《经济学》教科书(1948年第一版)与多夫曼和索洛合著的《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1958),《保罗·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1-5卷,与伯恩斯合著《充分就业:路标与经济稳定》(1967)。

  其中,他的《经济学》,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阿尔菲德·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被公认为是经济学教科书领域的三大里程碑。需要强调的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从出版之日起,整整50年,独占经济学教材领域霸主地位。一直到1998年之后,曼昆、斯蒂格利茨、伯南克等人陆续出版经济学教科书,这一“垄断”局面才被打破,至今,也没有一本教材能创造出和萨缪尔森类似的奇迹。

  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新综合的代表人物,其集大成式的综合理论观点与教科书体系体现了现代经济学长达约50年的正统理论观点,成为人们心目中“主流经济学”的代言人,并且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他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 (作者:夏业良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

  萨缪尔森的贡献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从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

  从上面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发生国际贸易后,由于生产要素报酬(价格)是产品价格与要素边际生产率的乘积,所以生产要素报酬的变动会超过产品价格的变动。这一结果被称为国际贸易的“放大效应”。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基本思想是:关税提高受保护产品的相对价格,将增加该受保护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入。如果关税保护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劳动要素的收入趋于增加;如果关税保护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则资本要素的收入趋于增加。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但最终的结果将是两国两种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此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也就停止。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是指在经济增长率越高的国家,工资实际增长率也越高,实际汇率的上升也越快的现象。当贸易产品部门(制造业)生产效率迅速提高时,该部门的工资增长率也会提高。国内无论哪个产业,工资水平都有平均化的趋势,所以尽管非贸易部门(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并不大,但是其他行业工资也会以大致相同的比例上涨。 (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王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