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信息时代,带孩子“突围” 不仅是孩子需要补课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23日15:19
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例本土实验

  
  -张棻

  没错,在这个信息时代,孩子们接触各种大众媒介的时间甚至比待在课堂上还要长。

  挂着MP3耳机,揣着爸妈给买的手机,一边吃饭一边看喜羊羊和灰太郎在电视上斗智斗勇,中间还穿插NBA球星代言的运动鞋广告;写完作业后打开电脑,换身QQ秀,往博客里上传最新的自拍和回复留言,在虚拟世界里变身成超级英雄……这就是今天的孩子,他们被无处不在的媒介信息所包围,而这些信息正在塑造他们从衣食住行到善恶美丑的价值观。孩子们与整个世界无缝对接,但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怎样正确看电视、 读报纸、用网络。家长与学校,除了一味粗暴地说“不”,更多的是束手无策。

  南锣鼓巷的黑芝麻胡同小学,开设了中国大陆首例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正在探索一条解决之道。

  读报纸

  有图未必有真相

  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孩子在地上爬行,她身后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仿佛正贪婪地盯着奄奄一息的小生命——曾经获得过普利策奖的著名新闻照片出现在了一间小学五年级的教室里。

  “这张照片见报之后,很多人谴责记者应该先去救那个在荒郊野外落难的小女孩。但其实这张照片之外就是一所食物救济中心,孩子的妈妈就在不远处。”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室的女博士张洁,正在启发眼前的40多个孩子:有图未必有真相。

  当然,这个道理和这张照片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都过于深刻,张洁有更轻松的办法。她把自己和助手的两张合影摆在孩子们面前:一张照片上她比助手高了半头,另一张照片上助手比她高了半头。

  孩子们蒙了,怎么回事?

  原来照片只照了半身,她们在镜头拍摄不到的地方做了手脚,弯弯腿就成。张洁想让孩子们明白,媒体上的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还有那么一段距离。

  这所鼓楼脚下、藏在北京旧城保护区深处的学校——黑芝麻胡同小学,所在的南锣鼓巷是这个城市最古老的街区之一。现在,这里正在进行着中国大陆第一次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实验。

  简单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门教会孩子如何与媒介相处的课程。从1989年开始,媒介素养成为英国公立学校的必修课。1999年,美国50个州中的48个州的中小学课程中包含一种以上的媒介素养课程。2000年,媒介素养成为加拿大中小学语言艺术课程的法定组成部分。但在中国内地,这始终是一项空白。

  “媒介素养”这个直到1997年才引入中国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的英国,当时的研究者们发现,电影的兴起给尚未成年的孩子们营造出一个与现实教育相抵触的虚拟世界。大量抽烟、饮酒的影像画面赤裸裸地出现在了年幼的孩子们眼前。从这一天起,原本清晰的界限模糊了。

  “"嘿,伙计,你是一条鱼!"如果有人拍着你的肩膀这样说,你不要惊讶。你 读报纸吗?听广播吗?看电视吗?上网吗?玩网络游戏吗?只要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就是一条鱼,一条信息海洋中的鱼。”2008年6月,张洁来到黑芝麻胡同小学,给六年级的学生们作了一次主题为“悠游媒介间——反思媒介与我们的生活”的讲座。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趣,更引起了最后一排的校长杜军的关注和思考。

  之所以引入这样一门看似“另类”的课程,是因为在杜军看来,这样富有时代特色的课程,特别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就在这样狭窄古旧的北京胡同里,孩子们却能和整个世界紧密相连。然而,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怎样正确看电视、读报纸、用网络。“时代的发展让媒介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元,教会孩子认识、判断、辨别、理解媒体,他们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杜军说。

  2008年9月,黑芝麻胡同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正式开课。第一阶段的课程为期15周,每周一堂,上课的是五年级的孩子。

  看电视

  火眼金睛防“忽悠”

  张洁在孩子们中间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黑芝麻胡同小学600名三至六年级的孩子里,最经常使用的媒介是电视,明星和广告对他们影响匪浅。

  要想让孩子们在开足马力散播诱惑信息的强大商业机器面前保持一份清醒独立的思考意识,不那么容易被“忽悠”,就必须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其中的诀窍:

  两件几乎一模一样的白色圆领T恤,只因为其中一件上多了个“钩”(耐克的品牌标识),孩子们给出的价钱就高过另一件数倍。这个“钩”究竟值多少钱?

  两种不同的瓶装水和就地取材的直饮水分别倒进编好号码的杯子,让同学们品尝鉴别,究竟哪一杯是广告里说“有点甜”的矿泉水?结果五组人里,猜对的只有一组,不标榜的瓶装水得了三票,直饮水也得了一票。蓝头盔、红斗篷、大半脸孔被墨镜遮住,踩着辆小轮车的“小明星”倍有范儿地出现在同学们面前。“酷!”台下惊叹声不绝于耳。然而,当“小明星”摘下墨镜的时候,大家却惊讶地发现,他原来就是自己身边的同学。“怎么样,台上的他和平时的他不一样吧?你们喜欢的很多明星,在台上与台下也不一样呢”……

  这些新奇的充满参与感的体验式课程,让孩子们认清了广告的宣传招数和明星的包装技巧,一个个小不点慢慢修炼出了自己的“火眼金睛”,他们意识到原本笃信的广告并不一定全都“实话实说”,也开始接受“偶像”在台上与台下的不同。甚至“刻板印象”这个大学本科新闻课程里的概念,孩子们也能用自己的话回家解释给爸爸妈妈听了。

  用网络

  其实游戏在“玩”你

  “看到那些不好的信息弹出来,我们可以把它关了。”

  “就算把它关了,可你还是看见了呀!哪怕瞄了一眼,你也看见了!”

  网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大屏幕上的辩论题目有点老套,但辩手们却煞有介事,24个孩子面对面坐成两排,“阵营”分明,每组12个人,不分次序,举手就可以发言。

  结果,反方有一个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重读了初中的邻居,正方也能找出一个喜欢玩CS还照样考上北大的哥哥……面红耳赤的争论中,稚嫩的童音渐渐尖锐,笔直举起的手臂不停地在张洁面前晃动。

  在所有的媒介中最让家长纠结的是网络,孩子们最喜欢用的媒介也是网络。辩论会上,即便是在12名反方小朋友中,平时不上网的只有两个。调查结果显示,六年级小朋友的上网时间超过了看电视的时间。

  不过,孩子们并不像大人们想象的那样对网络的弊端一无所知,在“网络对你的影响”这个问题中,超过四成的孩子选择了“好坏参半”,近两成的孩子认为“好的影响多”,还有8.7%的小朋友们坦言:网络对自己“坏的影响多”。他们能清楚地列举出浪费时间、影响视力、沉迷等许多弊端。

  张洁的团队发现孩子们玩的网络游戏竟然多达41种,而且更换频繁,几乎半年左右就改变一次。于是,课题组的成员们对这41种游戏一一体验,鼠标旁边放着笔和本子,一边“玩”一边随时记录各种资料:喜欢玩“劲舞团”的孩子很多是因为孤独,他们不是为了玩游戏,只是想找个人陪自己说话;喜欢不断“过关”获取奖励的孩子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受到挫折,只有游戏才能带给他们一点虚幻的成就感。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很丰富,精神生活太贫乏。他们要什么有什么,但什么也不归他们决定。只有在游戏里,他们才能体会到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张洁说。因此,在他们的脑海中,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渐渐合二为一。她曾经问一个喜欢玩射击游戏的孩子,当他“扣动扳机”看到游戏里的人物流血倒下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小朋友的回答只有一个字:“爽!”这样的事情让她心惊。

  实验团队决定引导孩子们去探索自己爱玩游戏的原因,那些华丽梦幻的游戏形象,极具诱惑力的道具和过关奖品,甚至每一种音响效果,都是游戏设计者们精心铺陈。当孩子们了解到游戏背后竟然有这样一个庞大团队时,一种我“玩”游戏还是游戏“玩”我的疑惑便油然而生。

  “孩子玩是正常的,我们不是要消除和减少他们玩游戏获得的快感,而是要告诉他们如何从游戏中获取智慧。”张洁说。

  记者手记

  需要补课的不仅是孩子

  “你觉得爸爸妈妈爱你吗?”

  这是张洁调查中的一个问题,出乎她的意料,居然有70%的孩子回答说:不知道。

  在孩子们眼里,爸爸妈妈有时候显得那么功利:放学回家,见面的第一句话通常是“作业写了吗?”于是,小朋友们上网玩游戏的时间需要视妈妈的心情而定,如果考试成绩好的话,玩上几个钟头也没问题。

  张洁发现,家长们对于网络的驾驭能力很多时候并不比孩子强多少。许多家长对孩子接触网络的态度只有担忧和恐惧,而他们采取的控制措施只有两种:时间和金钱。至于孩子们上什么网站,玩什么游戏——他们不知道,也不过问;甚至不少年轻父母本身,也习惯一进家门就坐在电脑前看视频玩游戏,还会彼此探讨“今天菜偷了几棵”。

  对于孩子与网络的关系,也许到了从另一个角度去解决问题的时候。 (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王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