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中国任职最长村支书去世 坚持人民公社路线(图)

来源:长城网
2010年01月28日10:49


  坚持走人民公社路线 晋州吕家庄送别92岁老支书

  92周岁的老支书高能权走了。

  这是晋州市吕家庄的“大事儿”。当年是老支书带领村里的“社员”没有选择“包产到户”,一直按“人民公社”的路子坚持到今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发展到了全国知名的工业总产值达1.5亿元的村子。这么多年风风雨雨,村里大事小情都是老支书拿主意,村民也信赖他。据说,老支书是目前我国在职年龄最高、任职时间最长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

  老支书葬礼这天,村子里的男女老少涌到街头,他们要看老支书最后一眼,送上一程……

  村里“最高规格”的葬礼

  2010年1月27日,晨雾中的吕家庄比往常多了几分忙碌。

  这天是老支书出殡的日子,村民们起得格外早。老支书家门口摆放着一排排的花圈,街道两旁是密密匝匝的村民。

  老支书高能权是1月23日中午病逝的。三天前,他还在村支部的办公室主持工作,感觉身体有些不舒服后说“到市里检查检查”,可让村里的社员们没想到的是,老支书这一走竟然成了永别。

  噩耗传来,省市有关领导都派来专人悼念老支书。吕家庄所在的马于镇的几名干部全天候在老人的家里,负责张罗接待事务,也是为了多陪陪他们一直很尊重的老支书。

  节俭了一辈子的高能权生前有过交代,死后不要“办丧事”,但最好给他身上盖面党旗。熟悉老支书的人,都能理解这个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人的心思,“老人这辈子总是在拿党章衡量自己!”

  遵照老人的意思,葬礼比一般村里的社员还简单。除了晚辈们按照当地的风俗带上了寿带,前来帮忙的村民们吃顿“大锅菜和馒头”,唯一显得与众不同的是,老人遗体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我们考虑到老人生前的贡献和愿望,向市里的领导做了汇报,批准了给老人遗体上盖上党旗。”在灵堂现场,马于镇的一位干部告诉记者,他们还负责给老人复印了生平简介。

  老支书是村里年岁最大的了,村里人管这叫“喜丧”,按说可以请些草台班子来唱唱戏扭扭大秧歌。但家人们什么也没让搞,理由是老人生前就不喜欢铺张浪费,还是让老人平静地走吧。“我们是6000多人的大村子,白事也经历了不少。但我没有见过有这么多人前来烧纸哭丧的。”前来给老支书吊唁的董老汉说,这是老支书一辈子积攒下来的“福报”。

  在吕家庄,大多数村民都住上了二层小楼,而高能权生前一直住着的是平房。隐在村中,毫不起眼。

  上午8时,老支书的遗体在亲人和村民们的簇拥下被抬出了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屋子,顺着送葬的人流,哭声和呼喊声徘徊在村里的大街和小巷。老支书真的要和吕家庄告别了。“这应该算是村里最高规格的葬礼。”望着鲜红的党旗和浩浩荡荡的送行队伍,村里一位长者目送着老支书的远去,眼泪顺着脸颊一直流到了嘴角。

  当了村里60年的“主心骨”

  近60年里,从职务上说,高能权一直是吕家庄的最高领导人,而村民们更愿意把老爷子当成“长辈”,当成“主心骨”。“老爷子病故的前几天,仍然每天准时出现在他的办公室里。”正在帮着料理丧事的村干部高建雨告诉记者,20多年前的一场车祸使老支书的右腿膝盖处埋下了几根钢钉,以至于走路的时候步伐缓慢,但老支书从来没耽误过工作,脑筋思路一直很清晰。

  老支书给吕家庄做了最大的主,是在1982年。

  那一年,当“包产到户”的浪潮席卷全国的时候,这个隶属于我省晋县(今晋州市)马于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并没有把地分了,就在那段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改变了吕家庄村的命运。

  “那时县里的平均劳动日值为1.09元,而在吕家庄已达到1.92元,这在当时全国来说已经很了不得了。村里根本没有分地的动力。”在几位年长村民的回忆里,当年深谙农业生产的高能权早已有了一套“致富经”,周边别的村是比不了的,吕家庄早就吃上了大白馒头。

  记者从镇里提供的“高能权生平简介”上看到,老支书几十年如一日,凭借着一腔热情带领村民“扔掉锄头,变成了工人”走上致富路,让吕家庄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发展到了全国知名的工业总产值达1.5亿元的名村。“那些年,凭着老支书的魄力和胆识,吕家庄村在改革开放初期一跃成为十里八乡的富裕村。”镇长张广印告诉记者,没有老支书,就没有吕家庄的今天。

  到2003年,86岁的高能权在支书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整整43年。县镇的许多领导都已退休或故去;村里他看着长起来的娃娃都已进入暮年。他萌生了退意,但选举的结果是:他又以高票(97%)当选。“我们选他当村支书,最重要的就是他不贪,他清廉了一辈子,让他学贪也学不来,换别人,我们不放心!”一位前来送别的中年党员直言不讳地说。



  “抠门”抠得有些“不近人情”

  相对于周边的村子来说,多年来吕家庄可谓“富得流油”,可掌舵人高能权却是远近闻名的“高老抠”。

  招待费,历来都是农民的沉重负担,而高能权对于前来的客人,包括上级领导,态度十分明了:要么办完事你走人,要么就留下吃碗面。一年下来,全村的招待费仅仅两三千元。

  在送葬的人群中,好多人都能清楚地给记者复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57名省政协委员来到吕家庄检查指导工作。村上只备了2公斤瓜子、1.5公斤水果糖。客人走后,高能权一看还剩下1公斤瓜子、1公斤糖,就让全部退给了小卖部。此次招待费总共7元。

  他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一台满是雪花的电视机能看20多个年头。采访中,记者发现有关老支书“抠门”的故事很多,有些甚至让他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老支书的一位表亲为多要一点宅基地被他拒之门外,气得半年不来往。

  老支书从没为私事用过集体的车。一次老伴被疯狗咬伤,儿子私下里要了车带母亲去保定看病,他知道后立即补交了60元车费。“老支书不仅坚持勤俭办事业的原则,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花,而且严格要求自己。”村干部高建雨说,吕家庄村有集体存款几千万元,但他没有向集体借过一分钱!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些故事的流传,历次党支部选举,高能权都能以超过95%的票数当选。最近一次是去年3月,当选时他已经91周岁。“他一睁眼就是集体,就是群众;村里人信服他,不管大事小情,都愿意找他说。”这是村民的共识。

  毫不夸张地说,老支书获得的荣誉证书,仅省级的就可以用箱子装。但记者让家人找出来想拍照时,却找了半天没找到。“老人生前不是很在乎这些荣誉,喜欢看报纸、听新闻,闲暇时练练书法和唱唱戏。”老人的一个大学生外孙女告诉记者,在姥爷的眼里,口碑好才是他最大的荣誉!“严惩贪官,力戒奢华。”在吕家庄村委会,至今还悬挂着老人写的一幅字。

  “老人和村子”永不会谢幕

  “这些年毕竟老爷子岁数大了,他已经很少有机会深入田间地头或是满大街巡视了,然而村里哪儿多了捆柴火,也逃不过他的法眼。”村民回忆老支书的过去,眼神里无不充满了崇拜和敬畏。

  像大多数老年人那样,高能权偏好清静的生活。这几年村干部们有意无意地搬到别的屋工作,以便让老支书独自看报或思考。

  每天早上,老支书的桌子上都会摆上《人民日报》和《河北日报》,这位出生于上个世纪初的老人,希望借此“与时俱进”。

  村民们说,他们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是因为他们“摊上了一个思想不落后,能跟上形势的好支书。”

  但最近几年让村民有些心疼的是,农村基层工作通常都很繁杂。类似新建的单元楼要打井,预算多少,位置在哪儿,最后都要由这位一把手来定夺,老支书有些吃不消。

  吕家庄村的领导班子被认为是最稳定的,因为20多年来没怎么调整过。老支书的小儿子高久信刚被选为支委的时候才25岁,如今也已经年过半百。尽管如此,他也仍然是9个支委中最年轻的。还有两位56岁,一位58岁,其余的都已经六七十岁。“您是不是该培养接班人了?”据说,各级领导来参观考察,都好问这个问题。

  如今老人走了,吕家庄将走向何方?当记者怀着疑虑小心地试探着问起村民这个问题。没想到村民却这样反问记者,“受了老支书这么多年的熏陶和影响,这已是吕家庄上下的一种精神,谁上台敢差样儿啊?”

  ◎人物简介

  高能权,1918年出生,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任吕家庄村农会主任,1949年任村长,1952年任副支书,自1960年任村党支部书记,一直到2010年1月23日因病去世。先后荣获“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北省农民企业家”等多个荣誉称号。有资料显示,他是目前我国在职年龄最高、任职时间最长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

  (记者 静冬/文本报记者 杜柏桦 孟宇光/图)

     来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廖恒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