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日共同历史研究迈出重要一步
来源:
人民网
2010年02月05日08:35
经过3年的努力,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第一阶段研究报告终于发表。这一工作的亲历者认为,共同历史研究取得目前的结果还是很有意义的。
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新的变化,以及近20年来中日两国在东亚地区地位的变动,历史问题被突出出来。历史问题表现在政治判断、民众感情和学术研究3个层面。从学术层面开展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有可能对中日政治外交关系的发展和民众感情的交流起到积极作用。此次共同历史研究是中日政府本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组织两国学者就历史问题开展的讨论,开创了两国间就历史问题进行对话的机制。这也反映出东亚各国的学者与民众为反对侵略战争和维护和平,建立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进行了长期的努力。
与以往的学术研究不同,此次双方共同确定研究题目,并对重要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在吸收部分对方意见的基础上多次修改,形成各自的论文。简而言之,就是“同一题目,交换意见,充分讨论,各自表述”。虽然是“各自表述”,但由于两国学者能够不回避分歧,在同一题目下围绕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已经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近代史组的双方学者对中日战争的性质进行了充分讨论,在各自的论文中都明确指出:自1931年开始到1945年的中日间的战争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阐述了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与损失,表达了谴责侵略战争和维护和平的愿望。中方委员会认为,对侵略战争性质的认定是中日间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必须首先形成共识,然后才能开始学术研究。这一点我们做到了。
日方学者在研究成果中明确承认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认为战争中日军的种种非法行为造成大量中国平民死亡,留下了深刻的战争伤痕,构成战后中日关系的障碍。他们的论文还认为,近年关于细菌战、遗弃化学武器、强制征用劳工和对妇女的暴行等问题的诉讼,皆是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深刻伤痕的表现。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双方有关具体历史过程的描述、认识与判断,还存在相当多的分歧。具体来说,在对侵略战争性质有基本共识的前提下,对具体过程的认识与判断,如在战争原因的分析、侵略战争发生的必然性与具体事件的偶然性等问题上,双方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及研究方法存在差异。在搞清历史事实,特别是在扎扎实实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就观察问题的角度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交流。在实证研究不充分或者实证研究的基础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存在不同认识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存在的意见分歧与认识差异,需要通过加强两国学术界及民间的交流来解决,而保持冷静的学术和舆论气氛至关重要。我在日本时曾对一些持偏见的日本媒体说过,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目的就是促进相互理解,消除认识差距,你们为什么对我们经过3年努力达成的积极结果视而不见,不去报道在侵略战争性质、在存在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等认识上达成的一致,而去故意放大历史认识的分歧呢?
学术分歧并不是中日关系的“鸿沟”,希望共同历史研究能够从积极的角度加深两国民众间的相互理解,缩小认知差距,对中日关系起到稳定、促进作用。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