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质疑“曹操墓”折射学界、政界公信力危机
来源:
人民网
2010年02月09日09:17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宣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研究,认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曹操出土了?!一时间,学者、百姓众说纷纭,网络、传统媒体纷纷卷入,真伪之辩愈演愈烈。直至2010年元月14日,考古研究所在北京举办的年度公共考古论坛上,8位考古专家尽管认为安阳县西高穴曹魏大墓为曹操墓的阶段性结论具有相当的根据,仍没有最终“盖棺定论”。
与学术界的观点交锋多从专业角度出发不同,普通公众对考古结果的质疑则透露出更丰富的信息,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这里面,有对经济利益影响学术判断的担心,有大众话语对于学术权威、学术公信力的挑战,同时也透露出公众文化自觉意识的提高。
公众的质疑首先集中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是否影响了曹操墓的学术认定。西高穴大墓发掘后,河南安阳市市长张笑东表示,政府要将曹操高陵建成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一体的三国文化考古、文物保护基地和旅游景区。比照陕西兵马俑,曹操墓最低将有4.2亿元的收益。
4.2亿元的收益预测很快成为公众质疑学术动机的众矢之的。即便河南考古方面一再向媒体申述其考古发现过程的严谨周密,仍难以拂去公众心头的“借历史名人进行商业炒作”的大片疑云。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近年来各地政府对历史文化名人的“资源保护”意识愈来愈强,各地争夺文化名人的事件一再上演,譬如梁祝故里十地共争,李白故里的安陆、江油之争等等;同时各种与历史名人相关的公祭活动、文化节庆活动也如火如荼:炎帝、舜帝、老子、孔子等公祭活动成为2009年的一大文化景观。而这些活动背后,或多或少活跃着地方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影子。如今,曹操墓的认定还未完全尘埃落定,当地就开始大打经济算盘,甚至全国其他地方也开始“搭车”开发相关旅游线路,显然过于浮躁。
公众的质疑背后,还透露出当今学术权威、学术公信力不断下降的窘境。从常识来看,专业学术领域的调查、研究成果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种权威结论,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指引方向,同时形成引导社会的知识。但是,尽管河南省文物考古部门一再向外界阐释考古经过,并运用专业的考古论证证明结果的真实性,魏武王曹操高陵的真实性却饱受外界质疑。
值得反思的是,部分公众对学术权威的不信任并非捕风捉影。近些年来,在功利泛滥的学术生态下,学术圈内造假、抄袭等丑闻不断,博士、教授、院士等高端学术权威的职业形象一落千丈。毋庸讳言,在商业利益的席卷下,一部分专家面对物欲的诱惑丧失了职业的操守,甚至沦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学术、文化成为其手中灵活运用的“工具”;在“经济唱戏”的指挥棒下,失去了独立尊严的学术也失去了公众的信任感。难怪有网友说,陕西“周老虎”的阴影还没有抹去,无论是政府领导还是科研机构,尤其是我们敬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需要特别谨慎、沉着、理智,要耐得住寂寞和冷清,要把得住科学规律和职业道德。
往事越千年,对历史文化的“百家争鸣”有助于今天的人们更深切地接近与认知历史的真相。值得肯定的是,持续升温的曹操墓真伪之辩,反映出大众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体现出社会对历史文化的重视。
当然,质疑并不代表不宽容。曹操墓一旦最终认定,必然引起相关商业旅游开发,为地方政府和百姓带来大量经济利益,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今天,绝大多数人都认同这一观念: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历史人文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同时也可以带来附加经济效益。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文化遗存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发展地方经济的“资源富矿”的当下,需要警惕历史文化资源被经济发展过度透支。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开发利用,都应首先怀有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这也是公众质疑的积极意义所在。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