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朝城汉墓 或是曹操真正埋身地

来源:《聊城晚报》
2010年02月08日14:46

  曹植曹子建 遗骨已不见

  日前,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的消息,引起世人瞩目,在业界也引起不小的争议。有学者提出要对墓中出土的遗骨进行DNA鉴定,以证实墓主人是否为曹操本人。要做DNA鉴定,曹操的嫡系子孙DNA是最有价值的。因此,位于东阿的曹植墓一时间也成为传媒关注的焦点。人们不禁想知道,当年发掘曹植墓的时候,是否曾发现曹植的遗骸?如果有的话,这些遗骨目前在哪儿呢?

  悲情曹子建东阿山为坟

  ●当地老百姓说,悬棺里就长眠着曹子建

  史料记载,曹植字子建,生于公元192年,卒于公元232年。是有“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之称的曹操的第三个儿子。当时,曹操的正室丁夫人没有子嗣,便收曹操小妾所生的曹昂为子。曹操的侧室卞夫人则生下曹丕、曹植、曹彰、曹熊四个儿子。在王储争夺中,曹植与曹丕矛盾尖锐。曹植虽然文采横溢,但“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得不到曹操的青睐。而曹丕能知进退,懂得尊卑,得到曹操的充分信任,曹操遂立曹丕为王储。220年,曹操死后,曹丕废掉汉献帝,登基成为皇帝。从此,曹植的坎坷命运也随之而来。曹植凭借一首“七步诗”才从曹丕的刀下捡了一条性命,过着一种“同于囹圄”的生活。

  太和三年(229年),曹植被封为东阿王。曹植在东阿住了三年,期间经常登临境内鱼山。“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太和六年,曹植又被封到河南淮阳,称为陈王,在忧郁悲愤中于终结了一生,时年41岁。太和七年(233年),其子曹志遵从曹植“遗令”,将其尸骸葬于东阿鱼山西麓,“即山为坟”。曹植墓依山营墓,封土为冢,原封土达到8米,直径达到20多米。

  发掘前的曹植墓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很多传说。

  有这样一个顺口溜:“破开曹子建,富了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在当地群众眼里,曹植墓定会藏有数不清的珠宝。据传,曹植见当地群众生活艰难,便托梦给一位老汉,让他在半夜时分到墓前。老汉不敢怠慢,准时来到。老汉刚刚站稳,突然间曹植墓裂开一个大口子,流出很多粮食。老汉喜不自禁,急忙装满几袋扛回家。怕别人发现,贪心的老汉用玉米秸把口子堵住了。但等老汉再回来时,发现口子已经合上了。回家一看,那几袋粮食也变成了土。

  更有另一个传说,把曹植墓说得十分神秘。传说称,曹植墓内有一口深井,直通黄河。在这口深井里悬挂着一口“悬棺”,悬棺里面的尸骨万年不腐。当地老百姓说,悬棺里就长眠着曹子建,并有“挖了曹子建,连淹十八县”的说法。

  鱼山曹植墓定论有周折

  ●墓主人的头盖骨哪去了?这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1951年6月,原平原省(1952年撤销,编者注)文物部门对曹植墓进行了发掘,共出土陶、铜、玉、石器等文物132件,除玛瑙坠珠和3件玉璜放置于前过道封门墙内侧外,其他均放置于棺木两侧。东阿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玉新介绍说,在发掘过程中,在墓室内发现了一块明朝时期的残瓦,他推测,曹植墓可能被盗过。

  曹操在世时,倡导“薄葬”,在发掘曹植墓时,并没有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尽出珍宝。记者在东阿县文物管理所看到,发掘出的殉葬品没有价值连城的器物,圭和璧也并不是用玉做成的,乃是用石头打磨而成。

  刘玉新在给记者介绍时,还说了这样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曹植墓在出土132件文物的同时,还发现了28块比较完整的尸骨。发现的尸骨散落在棺木上,尸骨下依次是云母片、朱砂和草木灰。不过,令人遗憾和迷惑的是,在墓中没有发现头盖骨。

  墓主人的头盖骨哪去了?这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1951年东阿对曹植墓的发掘,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不小震动。当年在河南、安徽等地,有七八处自称的“曹植墓”。在河南淮阳,不光有曹植墓,还有七步村,村子里的人还自称是曹植后人。在这种情况下,东阿曹植墓的定论,自然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其中也包括一些考古专家。

  2001年4月,东阿举行了曹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东阿向与会专家展示了一块重达28斤的“青砖”,就是这块“青砖”,让与会的几十位专家、学者达成共识,曹植墓在东阿,得到了确认。

  当年曹植墓发掘的亲历者之一、原聊城市文联主席张维芳介绍说:“1977年3月,听说鱼山曹植墓被附近村民破坏,并扒窃墓砖,我随后紧急借用了县电影公司的机动三轮车赶赴鱼山。当时,鱼山东部已被削去大半,曹植墓砖已被盗走不少。目睹此景,我心情十分沉重。此时,突然有人喊道:‘看!这里有一块带字的砖!’我们在场的同志循声一起走过去,看到曹植墓门高约三米的右上方,正悬吊着一块将要坠地的带字大青砖,我忙让人把它取下来。这块砖的三面刻有文字,共六行,共有不规范的汉字56个。我在辨认这些文字时,发现砖上的这些字,全是在烧制前,划写在砖坯子上的。这就充分证明,此砖确实与墓同龄,绝不是后来的补制品。”

  这块从曹植墓上取下来的青砖,其上带有铭文。经过北京等地有关专家的考释、鉴定和补释,铭文内容更是让人惊讶,上写:“太和七年(实为青龙元年)三月壬戌——十五日丙午(子),兖州刺史侯昶,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陈王陵,各赐休二百日。别督:郎中王纳,主者:司徒从掾位张顺。”

  刘玉新向记者解释了这段铭文的意思:魏明帝青龙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至十五日丙子,兖州刺史侯王昶,派遣了朱、周两姓氏的二百人从事修建陈王陵的工作。凡参加修建工程者,竣工后,每人准许放二百天的假,不再去服其他的劳役。

  铭文详细记载了修建该墓的过程,并且与地方史志和《三国志》中的文字记载都相吻合。专家从而断定,此处就是曹植墓。

  欲寻曹植遗骨空留千古遗憾

  ●争论或许会继续下去

  河南安阳的一座东汉大墓,是否是魏武帝曹操的长眠之地,众说纷纭。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梅田日前撰文提议,称只要找到曹植墓中的曹植遗骨,完全可以用DNA比对的方法,来鉴定安阳“曹操墓”的墓主身份。

  既然在当年发掘曹植墓时,曾经发现了28块尸骨,那么,这些尸骨现在哪里?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得到这样一个让人遗憾的答复:这些尸骨下落不明。

  据刘玉新介绍,曹植墓的发掘工作结束后,墓中的出土文物以及遗骨,被古物管理委员会带回了当时的平原省驻地——河南新乡。1952年,平原省撤销,曹植墓所在地东阿划归山东省,新乡则划归河南省。从此,曹植尸骨“流落外省”,无人再过问此事。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曹植墓出土的文物曾经在北京展览,但唯独没有见到曹植遗骨。展览后,这些文物被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198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把114件曹植墓出土文物移交给东阿县文物部门,在交接清单中,同样没有曹植的28块尸骨。

  当年,东阿曾与河南省新乡市文物部门联系,希望能找到曹植墓出土的尸骨,但却一直没有找到尸骨的下落。

  没有曹植的尸骨,用DNA比对的方法来鉴定安阳“曹操墓”的墓主身份,只能成为一个幻想。安阳大墓是不是曹操之墓?争论或许会继续下去。

  从发现曹植尸骨距今已经六十年。曹植尸骨流落何方,成了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28块“曹植遗骨”不是曹植的?

  有专家斩钉截铁地说这就是他的,有专家说种种迹象表明这不一定

  本报记者 于旗

  在关于曹操墓的声声争议中,位于东阿鱼山的曹植墓也被人们关注。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是曹植墓的真假,而是当年在曹植墓发掘的尸骨到底是不是曹植的遗骨。

  当年的“遗骨”是这么被发现的

  曹植墓的发掘源于一把剑。1951年春,原平原省一位领导在视察黄河路过鱼山时,偶尔看到了当地一个小孩在玩耍一把古剑。让这位领导惊讶的是,这把剑上刻有“曹子建”的铭文,经过辨认这是一把曹植用过的佩剑。当年6月,原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来到东阿鱼山,对传说中的“曹子建”进行清理发掘。

  时间过去了六十年,我们只能凭借发掘的原始记录和发掘人员的回忆录来复原当时的情景。据东阿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玉新介绍,发掘之前,当地群众称呼曹植墓为“曹子建”,民间还流传着一句民谣:“破开曹子建,富了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

  刘玉新说,发掘曹植墓时正值夏季,整个发掘过程历时半个月。这次发掘共出土陶、铜、玉、石器等文物132件,除玛瑙坠珠和3件玉璜放置于前过道封门墙内侧外,其他均放置于棺木两侧。

  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在后墓室中部位置发现了已经严重腐朽的棺床,从腐朽的痕迹上判断,应该是单棺。棺内铺垫有三层,从下到上依次铺着一指多厚的木炭灰、黄豆粒大小的朱砂、日月星辰图案的云母片,在云母片上有一些尸骨。经过清理,发掘出比较完整的遗骨28块。考古人员在惊喜的同时,也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没有头盖骨?虽然考古人员仔细找遍了整个墓室,但是依然不见头盖骨的踪影。就这样,失踪的头盖骨成了一个令考古工作者和世人不解的谜团。

  发掘工作完成后,包括陶灶、陶井、陶鸡、陶狗、陶鸭、陶鹅以及一些珍贵玉器在内的132件出土文物和28块尸骨被带往原平原省驻地(现河南省新乡市)。1952年平原省撤销后,这批文物被移送到北京保管。曹植墓发掘的尸骨是否也同时被移送,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有专家说:这就是曹植,毋庸置疑

  鱼山曹植墓从1951年发掘到1977年发现墓砖铭的二十多年间,同样像现在的曹操墓一样受到质疑。安徽、河南等地有多处曹植墓,特别是在曹植最后一个封地陈(现河南淮阳),曹植墓更是被当地的七步村群众认定为那才是曹植真正长眠的地方。而东阿曹植墓却在二十多年的风雨中几近被破坏,附近的很多村民甚至偷偷把墓砖运到家里砌猪圈、盖房。

  1977年3月,时任东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张维芳在鱼山曹植墓墓门偏上方发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青砖,经过鉴定这是曹植墓的墓砖铭。墓砖铭三面刻有“太和七年(实为青龙元年)三月壬戌——十五日丙午(子),兖州刺史侯昶,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陈王陵,各赐休二百日。别督:郎中王纳,主者:司徒从掾位张顺”等五十六个阴刻文字。

  这段文字记载了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在太和七年,兖州刺史侯昶,派遣了朱、周两姓氏的二百人从事修建陈王陵的工作。凡参加修建工程者,竣工后,每人准许放二百天的假,不再去服其他的劳役。”墓砖铭中明确提到了修建的是“陈王陵”。就是这块看起来很普通的青砖,让考古界人士一致认为东阿鱼山就是一代才子曹植的长眠之地。也正是因为这块重达近三十斤的青砖,让纷纷扰扰的曹植墓之争烟消云散。

  既然断定了该墓就是曹植墓,那么,在墓中发现的遗骨一定是曹植的遗骨吗?最近,有不少人对曹植遗骨提出质疑。

  我市知名考古专家陈昆麟认为,鱼山曹植墓位于曹植被封为东阿王的封地范围内,并且在史料中也明确记载有曹植生前登临鱼山,并“喟然有终焉之心”,况且当时参与发掘曹植墓的考古人员就已经认定发掘的尸骨就是墓主人曹植的遗骨,这应该是确凿无疑的。

  陈昆麟说,在曹植墓中发现的遗骨,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它不是曹植的遗骨,那就可以断定它就是曹植的遗骨。现在有人怀疑这不是曹植的遗骨,必须有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考古讲究证据,而不应臆断推测。

  这只是“在曹植墓中发现的遗骨”

  东阿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玉新对在曹植墓中发掘的遗骨是这样理解的,尸骨是在棺床上被发现的,但不能完全肯定这就是曹植遗骨,只能表述为“在曹植墓中发现的遗骨”。如果要鉴定这28块尸骨是否是曹植遗骨,完全应该用C14(C是碳的化学符号,碳14是放射性物质,它的衰变周期长,科学家可以通过检测物质中碳14的状态来判断他的年代。编者注)鉴定其年代,如果其年代与曹植生活的年代相符,那就可以认定是曹植遗骨。但是,遗憾的是,曹植遗骨至今下落不明。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刘玉新为记者列举了五大理由:

  一、在发掘曹植墓时,在墓门外发现了金雕(俗称帽花)一枚,坠珠三颗,玛瑙两颗,玉带挂钩一幅,身边衬泡三颗,佩挎宝剑金质索练一挂,外门的铜质菊花钉两个。考古人员根据经验认为还应该有一颗坠珠,所以重新对清理过的浮土过了一遍筛子,但是,一直没有发现这一颗坠珠。这说明,这座古墓曾经被盗。

  二、墓室内的殉葬品摆放凌乱,有些陶器或破损或倾倒。如果不是盗墓贼曾进入过墓室,为什么殉葬品会凌乱无序?

  三、在棺床上发现了比较完整的28块尸骨,但是,唯独没有发现头盖骨。“头盖骨哪里去了?”这成为一个谜团的同时,也不得不让人怀疑尸骨是曹植遗骨的真实性。

  四、更重要的是,在墓室内发现了一个没有上釉的豆绿碗。经过专家鉴定,豆绿碗竟然是明朝时期的东西,显然,明朝的东西在墓室内被发现,说明在明朝就已经有人进入到曹植墓中。而这个豆绿碗很有可能就是盗墓贼留下的。

  五、1951年,原平原省领导发现了顽童手里玩耍的那把刻有“曹子建”的佩剑,以及现在保存于泰安市博物馆的曹植曾用过的砚台,这些都可能是盗墓贼从曹植墓中盗出的。

  刘玉新还介绍说,曹植墓前墓室早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坍塌了,并且被盗过。因此,千余年来曹植墓曾被盗墓贼多次盗窃,墓室中发现的尸骨也完全有可能是盗墓贼留下的。

  “遗骨 ”去了哪成了关键

  很多网友和关注此事的人士同样对曹植遗骨表示怀疑。一名网友这样说,曹植墓中发现的尸骨,虽然专家认定是曹植遗骨,但是,头盖骨哪里去了?对于在墓中发现的明朝的豆绿碗,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可能是当时乞丐为了躲避严寒而躲进墓中御寒,甚至在墓室中“安家落户”,最后饿死在墓中而留下的尸骨。还有人推测是盗墓贼因为分赃不均产生矛盾,将同伙杀害留下的尸骨。

  近日,记者曾多次试图寻找当年在曹植墓发掘的尸骨,但是,至今没有找到这些被专家认定为“曹植遗骨”的尸骨的下落。

  据当年向聊城移交曹植墓119件文物的当事人之一——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保管处工作人员齐红介绍,她虽然不能确定当年的一些情况,但是如果是在曹植墓中发掘的尸骨,肯定不会被随意丢失。她向记者引荐了现国家博物馆保管处关双喜主任。关双喜说,在博物馆库房里保存着很多在古墓中发掘的尸骨。曹植墓已经发掘六十年了,当时的相关人员很难寻找。但是,不排除曹植遗骨就保存在国家博物馆的可能。

  已知的墓地规模巨大,比安阳“曹墓”大多了曹操当年曾在此地为官,很有可能最后定陵于此曹操大墓之争这下更热闹了

  □本报记者 于新贵

  在莘县朝城孟庄村北有一个高达十多米、占地近八亩的“孟堌堆”。在当地群众心目中,这个“孟堌堆”可了不得。这个“堆”下是什么?人们说,这里埋着曹操。

  曹操墓?曹操墓不是刚刚在河南安阳被发现了吗?没错是有这么回事。

  不过,莘县文物工作者却认为,咱们这里的这座汉墓,才极有可能是曹操真正长眠的地方。

  3日,记者专赴朝城,探访这座神秘的大墓。

  田野中有一座巨大的“堌堆”

  去“孟堌堆”并不容易。它在田野里。

  在一片宽广的麦田里,干枯的冬草在风中瑟瑟抖动。面前的堌堆大约有十几米高。丈量之下,可知其周长达2800多米。

  如此规模,料其中非等闲之辈。

  见到记者前来采访,村民纷纷跑到“孟堌堆”。他们向记者说,原来的堌堆要比现在高一倍,足有二十多米,面积也有十多亩。后来,砖窑在堌堆取土烧砖,慢慢地到了这个规模。因为堌堆高,从前站在上面能看到东边的泰山 (实为黄河东岸的山,非泰山)。

  在今年26岁的张克志记忆里,“孟堌堆”曾经是幼时“好玩”的地方。他告诉记者,在七八岁时,他经常与小朋友到这里玩。这里有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洞”,让小孩们感到特别神秘。他曾经从黑黝黝的洞口向里爬行。但是,爬到七八米深就再也不敢爬了。在张克志朦胧的记忆中,这是一个两侧用青砖砌垒、上面用石板覆盖的洞。这个“大洞”只能容一人爬行通过。石板上还刻有一些文字和壁画。

  盗洞揭开了千年古墓一角

  “孟堌堆”虽然在当地不少群众眼里是一个普通的土岗。但是,盗墓贼却没有放过这个古墓,多次来到这里盗墓。

  古墓在史志中没有记载,盗墓贼留下的盗洞,揭开了古墓的“冰山一角”。

  莘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李洪冰站在高大的古墓东侧,对记者说:“这里就是原来发现盗洞的地方!”

  他说,在2005年,发现“堌堆”上有两个大洞。他小心翼翼地从盗洞爬进去,发现了一个让他惊奇的情景。那是一个南北方向的“长廊”,砖砌券顶,而“长廊”两侧用白石灰涂抹,并且画有壁画。

  李洪冰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他急忙取出量尺测量。这个“长廊”长14.7米,宽3.1米,高2米多。在“长廊”两侧的中间位置,有两个被淤泥拥堵的墓门。

  李洪冰根据发现的青砖、壁画等实物,推定这个长期在史志中没有记载的古墓,应该是东汉时期的。他推断,整个古墓的墓门应该向东。在“长廊”西侧发现的墓门应该是墓室门。并且这个古墓应该像其他汉墓一样,有前墓室、耳墓室、后墓室。李洪冰还推断,整个墓室周围,可能有环绕的“长廊”,“长廊”里肯定还有很多精美的壁画。

  从此,神秘的“孟堌堆”揭开了面纱的一角。

  不少人认为,这就是曹操墓

  河南安阳发现大型汉墓之后,在一片争议中,专家推定是曹操墓。这个消息传到离安阳一百多公里的朝城。在紧临“孟堌堆”的孟庄,人们一直没有平静。

  孟庄村村支书孟庆玺告诉记者,像“孟堌堆”这样规模的墓很少见,肯定是王侯级的古墓,当地群众都认为,这个大墓中埋的,就是曹操。

  孟庆玺分析说,曹操死后弄了“七十二疑冢”,他那些疑冢都是迷惑人的。曹操发丧那天,七十二口棺材同时出城,其中一口棺材就偷偷运到东武阳。曹操曾在东武阳“当过官”,对这里很有感情。这口棺材里才是真正的曹操,他把自己葬在这里也更安全。

  孟庆玺说,安阳发掘的曹操墓,不是真的。

  当地群众认为“孟堌堆”汉墓就是曹操墓,那么,文物部门是怎样看待这个事件的?“极有可能是曹操墓!”曾进入大墓盗洞的莘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李洪冰,一语惊人。

  说是曹操墓容易,可证据呢?“有!”李洪冰说,“这个大墓,可比河南安阳那个大多了!”

  曹公当年或许真是这样安排的

  李洪冰的理由,主要有这么几个。

  首先是曹操曾官治朝城。据史料记载,曹操在东汉初平二年(191年)至初平四年为东郡太守,而东郡治所就在武阳,也就是朝城。曹操在朝城生活了两年多,从朝城平步青云,发展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强权地位。他对朝城一定很有感情,所以,生性多疑的曹操为了防止他的陵墓被盗,不能排除他偷偷把陵墓修建在朝城。

  其次,生性多疑的曹操,据传在漳河边上修筑了七十二座疑冢。既然是疑冢,当然就不是真正的藏身之地。《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在《终令》嘱其陵“因高为陵,不树不封”,并有史料云,曹操的陵墓在西门豹祠西高原上。这些记载,在李洪冰看来,并不可靠。因为,曹操惧怕自己的陵墓被盗,他留下的“遗嘱”真实可靠吗?既然怕陵墓被盗,为何要留下文字记载?这不是“此地无银”吗?曹操出殡之时,离邺城不足二百公里的朝城,完全有可能成为曹操选定的安葬之地。曹操不可能把陵墓修建在邺城附近。而相对偏远的朝城,能在一定程度上避让盗墓贼的视线。

  这座大型古墓在包括《莘县县志》、《朝城县志》等史料中,一直没有记载,一直“很神秘”。联想到曹操很怕自己的陵墓被盗,完全有可能故意在当时书写史志时避而不谈。

  在“孟堌堆”东北方向,有一座臧洪墓,正西方向也有两座古墓。臧洪是继曹操之后的东郡太守,他的墓规模比之“孟堌堆”小很多。这恰恰说明像“孟堌堆”这样规模的古墓主人,肯定是王侯级人物,绝非一般人。

  每一个古墓几乎都有神奇的故事

  在当地群众口中,这座堌堆有很多神秘而生动的传说。

  孟庆玺告诉记者,在很早以前,朝城叫东武阳,城址就在如今的孟庄村。当年的东武阳城街道繁华,贾商云集。一天清早,一位童颜鹤发的老头,担着两筐黄土在街上大声叫卖,声如洪钟,全城可闻。人们只看热闹,当他是个疯子。日薄西山时,老人也没有等到买黄土的人,他摇头叹息:“唉,天意难逃啊!”说完,他挑起两筐土径直走出南门,随手把黄土倒在地上,然后慢慢悠悠地向西南走去。走了几里路后,又磕了磕筐底,飘然而去。

  当天夜里,整个东武阳城突然被大水淹了。人们逃出南门,见城南出现了一个大堌堆,急忙爬了上去,才躲过了一劫。大堌堆紧挨着孟庄,后来人们就叫它“孟堌堆”。那个神秘老头磕筐底的黄土也形成了两个小堌堆,当地群众称呼为“二堌堆”、“三堌堆”。

  孟庆玺还为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十几年前,有人站在村头看到,“孟堌堆”上有一群身着戏装的人正在演戏,他匆匆跑了过去“看戏”。结果,这个人“看戏”回来,出人意料地大病了一场。“孟堌堆”上的这场戏,也只被这个人看到,同样站在村头的其他人,谁也没瞧见。

  “很神奇!”孟庆玺用一种感叹的口气说道。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