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答问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2月28日14:23
  人民网北京2月28日电 今天,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

  1.问: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是怎么组成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答: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是适应国际竞争力发展和国内区域经济竞争格局的需要而成立的,它于2006年元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组成,中心领导机构以年会形式运作,平时工作采取沟通协调方式商定工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下设竞争力部,福建师范大学设立分中心。2007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被吸纳为中心新成员。

  该中心的主要工作是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有关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省域农业竞争力发展报告、省域林业竞争力发展报告和其他竞争力问题的综合评价报告以及举办“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高层论坛”、“海峡两岸竞争力高层论坛”。通过创办《综合竞争力》杂志,发布国内外最新的竞争力研究成果。

  2.问: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突出研究成果?

  答:自中心成立以来,该中心现已在竞争力问题研究上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在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出版了10多部标志性成果:《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6~2007)》、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蓝皮书《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蓝皮书《环海峡经济区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北京市、福建省、黑龙江省为例》、《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蓝皮书《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报告No1》、蓝皮书《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报告No2》等,这一系列成果已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其中,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承担的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6~2007)》、《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分布于2007、2008、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在中国社科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后,立即引起了理论界、学术界、新闻界和各级政府机构的广泛关注,参与报道的新闻媒体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经济导报》、《香港大公报》、《香港商报》以及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等200多家,据统计,每年网络上新闻报道超过20万条。2007年11月,福建师范大学依托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申办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验室,得到国家财政部的批准和600万元的经费资助,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问题研究提供了先进的科学研究条件。

  3.问: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近期将会推出哪些新的研究举措和研究成果?

  答: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中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今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极其复杂。新形势也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于2009年3月15日在福州正式挂牌成立“福建东南竞争力研究院”,作为一家专业性的科研机构,便于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推动和扩展竞争力研究的范围、方向和领域,为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借鉴。此外,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研究竞争力的专业性刊物《综合竞争力》杂志已于2009年10月创刊了,它以“宣传竞争力理论、交流竞争力信息、传播竞争管理经验、增强综合竞争力”为基本宗旨,以专注于竞争力领域的知识研究和咨询应用为基本理念,以加大原创、提高可读性和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为发展目标,通过学科延伸和与其它学科的交叉,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国内外竞争力发展态势,对竞争力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作深度报道,对竞争力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对经典竞争力案例进行专访和宣传,对竞争力研究机构和个人开设专栏发布。

  《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蓝皮书》出版四年来,藉此研究将越来越多地引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决策者们的重视,得到理论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我们除了计划每年定期举办“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高层论坛”,邀请国内竞争力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政府机构管理者、企业家共同研讨竞争力研究的内容、方法外,2009年9月与台湾竞争力论坛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举办“海峡两岸竞争力高层论坛”,每年轮流在大陆和台湾地区召开一次,携手两岸专业学者共同推进竞争力问题研究。“首届海峡两岸竞争力高层论坛”将于2010年6月16日在福州举行,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莅临参加。

  除了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年度蓝皮书外,还于2010年1月正式推出《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数据库,成为各级政府、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必备的经济数据库。此外,即将陆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即《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报告》蓝皮书、《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绿皮书、《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黄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英文版)、《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国林业产业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以及《竞争力经济学新论》等系列竞争力研究专著或研究报告,也特别感谢社会各界对我们从事的研究问题的关注和支持。

  //4.问:什么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新形势下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由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引伸出的一个概念。省域经济从本质上说,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所谓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指一个省(市、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对市场的争夺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带动力。显然,省(市、区)域吸引资源、争夺市场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强,那个省(市、区)的经济就有可能比其他省(市、区)的经济发展要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如何应对经济发展要同时面对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的激烈竞争,如何开创并确保竞争优势,对一个省级行政区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具有很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因此,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现实意义有:(1)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一个如何吸引大区域中资源和争夺大区域市场来加速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2)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是顺应全球化趋势、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和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在新世纪,省域经济只有不断增强和提升自身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能有效的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克服经济全球化的难题,分享全球化的收益,促进经济加速发展。(3)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增强综合国力、步入强国之林的必由之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没有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就没有综合国力的增强。(4)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省域经济是全国经济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层次,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各项要求,都必须体现和落实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上。(5)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又好又快”经济发展要求的重要路径。各级政府只有加强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把握和预见,才能对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作出合理的决策。

  同时,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意义有:(1)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能够拓展区域经济学视野,丰富区域经济学理论。本研究是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概念,大大丰富了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理论。(2)充实了竞争力的内涵,开拓了竞争力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也为区域经济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3)能够为各省市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通过对省域综合竞争力的分析研究和不同省域综合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找出省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竞争优势。(4)能够为经济学和相关学科提供新的理论营养。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吸收了区域竞争力、比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基本理论。同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融合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建立一套既包含一般性竞争原理,又能全面反应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正是在这种融合多门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形成自己新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同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也为经济学和相关学科提供了新的理论营养。

  5.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国家为什么越来越重视对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如何体现?

  答:进入21世纪第2个十年,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球分工的趋势更为明显,各国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联动性增强,直接影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建设。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的格局促使各种竞争主体之间的竞争逐步国际化,并由此对它们的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和经济区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勇敢地面对竞争,积极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对一个经济区域而言,就是要有很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诚然,决定竞争主体在竞争环境下成败与否的关键则取决于它的综合竞争力。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地区、一个产业或行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将“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列入要实现的总体奋斗目标,将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列入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部分,将“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列入总体要求的内容,并将“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之一,将“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作为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制的重要举措;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分,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将“增强国际竞争力”作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200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把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判断标准”、“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30年来,我们……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2009年12月5日~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明确指出:要“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着力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外部经济风险能力。2010年2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再次提出:“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这些新提法都充分表明,我们党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视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和产业、行业的国际竞争,概括地说,就是越来越重视竞争力的提升。

  6.问:2010年版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蓝皮书与2009年版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相比,有哪些创新?

  答:此次发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较去年的蓝皮书,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次尝试选取GDP、人均GDP、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最终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等10多个主要经济指标,把本评价期内我国大陆地区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与G20国家进行简单的国际比较,形成了中国内地10个省份和18个国家(由于欧盟作为一个联合体,和中国一起没有纳入比较范围)共28个单位参与比较。从中可以更好地反映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也更直观地反映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趋势。通过这样的比较主要是力图反映我国各省市区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振兴举措中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各省市区在本评价期内呈现的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推动了全国经济呈现V型反弹,这不仅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国家来说,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对世界经济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而作出的突出贡献。

  (2)充实并完善了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继续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纳入评价范围,在2009年版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所构建的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指标评价体系,形成了目前由1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和106个四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采集了2007~2008年港澳台地区的经济数据,对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及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综合排名,以期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包括港澳台地区和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变化,并分别就如何提升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3)在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分析部分,把2008~2009年度各个层级指标的对比分析充分纳入到分析思路之中,更加直观、全面地反映本评价期内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变化情况,提出的对策建议紧密结合全球和国内经济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更加贴近各省市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更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4)加强了对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分布的深度分析。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反映出的只是排序位差,上下位之间相差0.1分是相差1位,相差10分也是相差1位,不能反映各个位差之间的实际差距,自然也不能反映不同地区之间的实际差距。所以,今年的蓝皮书特别加强了对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实际差距及其均衡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内容,为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5)丰富和发展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今年的蓝皮书紧密结合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以及我国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振兴举措,突出反映了各省域在增强国家经济综合竞争力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和努力,赋予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新的理论内涵,使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同时,也不断深化了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创新研究,包括对竞争力评价方法、预测等问题的拓展性研究,丰富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内容。

  //7.问:为什么要把港澳台地区纳入评价范围?

  答:香港、澳门和台湾是特殊的区域经济体,是中国整体经济区的组成部分。港澳台经济区与中国其他经济区的联系与合作是为在新的时期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进行带有全局性共同利益的经济运作活动。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以此为契机,祖国大陆、港、澳、台之间的经济协作开始生成,并逐步走上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道路。四方之间经济协作产生的效应中,除了经济增长效应外,还有结构调整效应、互补互依效应和竞争提高效应,已使中国版图内的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互相依存的格局。当然,对于港澳台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的形势下,如何应对经济发展要同时面对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的激烈竞争,最根本的还是要具有很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这是港澳台任何一个地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在新世纪发展进程中,港澳台经济只有不断增强和提升自身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能有效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克服经济全球化中的难题,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促进经济加快发展,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潮头、破浪前进,而不是被溺毙、被融化。因此,在今年的蓝皮书中,我们继续充实和完善“港澳台分析报告”这一专题的分析内容,构建了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对2008~2009年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供港澳台地区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借鉴。

  8.问:《蓝皮书》指标体系是如何体现权威性、公正性和公平性?

  答:《蓝皮书》是“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的一项重大成果。该项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和福建师范大学多年来经过充分论证和向国内同行专家征询意见而最终完成的一个重大研究成果。书中所采集的数据全部来自2008年和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相关部门提供的专业年鉴,这具有权威性。此外,《蓝皮书》采用的指标体系兼顾全国31个省、市、区的省情、区位优势以及资源禀赋等特点,能较为全面的考虑到各个省的具体情况,是较为公正和公平的。本《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公开、透明、正确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的使用有透明、公开的程序,做到指标体系和统计数据公开,指标权重公开,指标量化和转化公开,评价程序和过程公开,评价结果公开。

  9.问:《蓝皮书》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与国内同类研究所设定的指标体系有什么创新?

  答:《蓝皮书》的指标体系是在充分弄清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部构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与国内同类指标评价体系相比较,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创新:

  (1)涉及层次多、覆盖面广。《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包含了省域内的所有经济要素,不仅涵盖了经济领域各个产业、行业和各个方面,而且涉及到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微观经济的各个层次。

  (2)包容量大、互动性强。《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包括了省域内的所有经济要素(或称为直接经济要素),还包括了与经济相关的非经济要素(或称为间接经济要素),如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科技、教育、人力资源、政府管理、环境和能源等社会发展方面的要素。

  (3)立体展现、显隐兼形。《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到了直接经济要素和间接经济要素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以及其存在和表现形式的立体性、多样化的,对每个要素,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体现和评价。例如,评价省域地区生产总值的竞争力,只看总量是不够的,还必须看人均和增速如何;只看显性的也不够,还要看是否具有潜在优势。这就要求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应包括能够全面反映经济要素竞争状况的多种指标。

  (4)动态性强、时空范围广。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事物,而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概念,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仅要研究它的现在时,还要研究它的过去时和将来时,具有现实竞争力不等于将来也具有竞争力,但它是将来竞争力的基础,没有现实也就没有未来。《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具有能够反映现实状况和将来趋势的两个方面的指标,因此能比较充分地体现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内在动能和活力。

  (5)跟踪前沿、紧扣实际。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判定,必须符合科学发展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因此,在本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就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做为二级指标来评价;同时,还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际科技竞争的发展要求,尤其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在经济综合竞争力中所占比重,其在指标中所占的比重位居前列。

  //10.问:2008年,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处于前列的有哪些省份?处于中游区和下游区的分别是哪些省市区?

  答:2008年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1~10位)的依次为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天津市、山东省、辽宁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排在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为湖北省、河北省、黑龙江省、河南省、吉林省、四川省、山西省、湖南省、安徽省、陕西省;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为江西省、重庆市、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青海省、贵州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

  11.问:2008年与2007年相比,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变化较大的有哪些省份?哪些省市区的排位没有发生变化?

  答:2008年与2007年相比较,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上升的有9个省、市(区),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吉林省,排位上升了4位,湖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排位均上升了3位,黑龙江省排位上升了2位,天津市、辽宁省、江苏省、海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5个省、市(区)排位均上升了1位;12个省、市(区)排位没有变化,分别为北京市、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和甘肃省;排位下降的有10个省、市(区),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山西省,排位均下降了4位,其次是河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3个省、市(区),排位均下降了3位,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湖南省、广东省、云南省和青海省等7个省排位均下降了1位。

  12.问:2008年四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如何分布?与2007年相比有何变化?

  答:2008年全国4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值依次为:东部地区31.01分、中部地区19.99分、西部地区15.62分、东北地区22.17分,4大区域的分值比差为1:0.64:0.50:0.71。与2007相比,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缩小了0.36分,表明西部地区竞争力有所提升,但差距仍然较大;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与东部的差距都有所缩小。

  从2007-2008年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平均分值变化情况看,四个地区分值都有明显上升,其中东北地区分值上升最多,增加了2.28分;其次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增加了1.46分和1.22分;东部地区平均分值上升幅度相对小些,为0.86。由此反映出东北地区各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平均而言提升比较快,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2007年的分差为10.27分,2008年的分差为8.84分),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竞争力差距也呈现继续缩小的趋势。

  //13.问:根据蓝皮书的研究结果,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区域内部各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有什么特征?

  答:东部地区10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绝大部分都在上游区,只有河北省处于中游区和海南省处于下游区,其他8个省份都处在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上游区,并且排位比较稳定,变化不明显,说明东部地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在东部地区的10个省份内部,竞争格局也是不平衡的,最明显的差距体现在海南省与其他省份之间,就是同样排在上游区的省份,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从竞争力得分看,除上海市以外,北京市、江苏省和广东省得分都在90分以上,而福建省只有60多分,河北省分值只有上海市的一半强,与北京市和广东省的分值也有较大的差距。另外由于竞争力得分的变化,使得处于上游区的几个省份竞争力排位有所变化,其中有江苏省和广东省排位对调,天津市和山东省排位对调,但总体上看,两年之间各地区内部的排位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中部地区6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除江西省处在下游区外,其他5个省都处在中游区,与2007年相比,2008年湖北省、河南省和山西省综合排位波动明显,分布上升3位、下降3位和下降4位,而湖南省和安徽省的综合排位都下降了1位,中部地区各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不够稳定。从竞争力得分看,中部地区与上游区各省份得分差距较大,与下游区各省份之间得分差距更小,这说明从整体上而言中部地区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中部地区内部的6个省份也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湖北省处于中游区的前列,而安徽省处于中游区的末尾,江西省则处于下游区。从地区内部的排位变化来看,湖北省从中部地区的第3位上升到中部地区的第1位,河南省从中部地区的第1位下降到第2位,山西省从中部地区的第2位下降到第3位,这反映了中部地区各省份竞争力相对变化较大。

  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大多数处在下游区,只有内蒙古自治区处于上游区,四川省和陕西省处于中游区,其他各省份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地位,从表2-2的竞争力得分来看,西部地区平均得分只有东部地区得分的一半,表明其竞争力与上游区相比有很大差距,但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很多省份的竞争力得分差距很小,其竞争力劣势就不太明显。但从2007-2008年得分来看,平均得分有所增加,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缩小,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连续两年处于上游区,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的竞争优势得到加强。从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内部来看,同样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处于上游区,在全国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与西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除内蒙古自治区以外,尽管其他各省份的排位是比较接近的,但从竞争力的得分看,各省份之间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同样是处于下游区,重庆市综合得分是西藏自治区得分的1.65倍。正是由于存在这种明显的差距,使得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综合竞争力排位相对稳定,除了少数省份排位有所调整以外,没有太大变化。

  东北部地区3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分布越来越接近,2007年辽宁省排在上游区,黑龙江省处于中游偏上,而吉林省处于中游偏下,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特征不明显,但是到了2008年,三个省份的竞争力综合排位都有上升,特别是黑龙江省上升了4位,从中游偏下进入中等位置,使得东北地区三个省份竞争力综合排位区域靠拢。从竞争力得分看,2008年显著增加,不但明显缩小与东部地区平均得分的差距,还拉大了与中部地区的差距,说明相对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2008年竞争优势得到较大提升。

  14.问:今年的蓝皮书为什么要尝试把中国内地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与G20国家进行简单比较呢?

  答:2010年蓝皮书首次尝试选取GDP、进出口总额等10多个主要经济指标,把本评价期内中国内地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与G20国家进行简单的国际比较,从中可以更好地反映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状况,同时,通过这样的比较,力图反映我国各省市区在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当中所体现的活力和竞争力。

  在选择国际比较对象时,课题组考虑选取G20集团,这是因为G20集团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国际论坛(简称G20),包括19个成员国,即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土耳其、英国、美国和欧盟共同组成。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先后召开了多次峰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选择G20国家作为比较对象,由于欧盟作为一个联合体,和中国一起没有纳入比较范围。国内的省份选择近两年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在上游区的前十个省份,分别是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天津市、山东省、辽宁省、福建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了中国内地10个省份和18个国家共28个单位参与比较。

  课题组通过这样的比较主要是力图反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时,我国各省市区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振兴举措中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恢复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说,各省市区在本评价期内呈现的恢复性增长,推动了全国经济呈现V型反弹,这不仅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国家来说,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对世界经济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而作出的突出贡献。

  15.问:通过对中国内地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与G20国家进行简单比较后,会得到哪些发现?答:从反映经济总量的GDP来看,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和浙江省四个省份已经超过了G20中的部分国家,其中国内排名第一位的广东省排在第16位,超过了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国内排名第二位的山东省和第三位的江苏省则超过了阿根廷和南非,国内排名第四位的浙江省超过了南非。

  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来看,上海市、北京市和天津市三个直辖市已经超过了多个国家,其中上海市排在第12位,比2007年上升了2位,高于土耳其、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南非、印尼和印度等国家,仅次于俄罗斯;天津市排在第15位,北京市排在第16位,排位均高于阿根廷、巴西、南非、印尼、印度等国家,但仅次于墨西哥;浙江省和江苏省分别排在第19位和第20位,排位均高于南非、印尼、印度;广东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和福建省的排位均在印度和印尼之前。可以看出,我国广东等经济大省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中等发达国家,当然,人均GDP仍较低,排位低于大部分G20国家,需要继续加快发展。上海市等直辖市的经济总量比较小,低于G20的所有国家,但人口相对较少,人均GDP较高,已经超过大多数中等发达国家,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出口总额来看,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等四个省份超过G20中的多个国家,排位分别为第10位、第15位、第18位和第19位,两年内基本保持不变,只是江苏省下降了1位,其中广东省出口总额排位高于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印度、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印尼、南非、阿根廷等国家,仅次于韩国;江苏省排位高于巴西、土耳其、印尼、南非、阿根廷等国家,仅次于澳大利亚;而上海市和浙江省出口总额则排在土耳其后面,但高于印尼、南非和阿根廷;另外,山东省的出口总额也超过了阿根廷。其他5个省份的出口总额都低于G20国家。

  从进口总额来看,排位靠前的是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和上海市,排位分别为第12位、第15位、第18位和第19位,与出口总额的格局比较类似,不同的是北京市出口总额排位较低,而进口总额则排在第15位,仅次于巴西,但高于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印尼、南非、阿根廷等国家。从进出口总额来看,广东省、江苏省和上海市等三个省份可以超过多个G20国家,特别是广东省排在第10位,超过墨西哥、印度、澳大利亚、巴西、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印尼、南非和阿根廷等9个国家,可以说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净出口来看,我国10个省份中除了北京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是贸易逆差以外,其他8个省份都有较大的贸易顺差,排位都非常靠前,特别是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和山东省等5个省份,净出口额排在第4位到第8位之间,只是低于德国、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等三个国家,超过G20的其他大多数国家。贸易逆差最大的是美国、英国、法国和中国的北京市。

  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和浙江省等4个经济大省的投资规模超过了G20中的好多国家,分别排在第14位、第15位、第16位和第19位,除山东省外,都比2007年上了1位。土耳其和印尼排位在广东之后,而阿根廷和沙特阿拉伯排位在浙江之后。另外,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和上海市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超过了南非。

  从最终消费支出来看,只有广东省能够进入前20,并且比2007年前进1位,排在第16位,高于阿根廷和南非,其他九个省份的最终消费支出不但排位靠后,规模也比G20国家小很多,差距非常明显。另外山东省和江苏省的政府消费支出超过了南非、阿根廷和印尼,广东省的居民消费支出超过了阿根廷、南非和沙特阿拉伯,山东省的居民消费支出超过了沙特阿拉伯。

  //16.问:相比2007年,2008年港澳台地区的排名有没有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答:2008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由2007年的第1位下降到2008年的第2位,澳门特别行政区由第9位下降到第10位,台湾省则由第2位上升到第1位。导致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升降的动因,是由众多二级指标排位变化共同影响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八个二级指标中,产业经济竞争力下降了2位,发展水平竞争力下降了1位,但是统筹协调竞争力上升了2位,综合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经济综合竞争力下降了1位。澳门特别行政区尽管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和发展环境竞争力分别上升了1位和10位,但是政府作用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竞争力排位分别下降了2位和3位,同时也是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其经济综合竞争力下降了1位。台湾省除了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排位却上升到第1位外,尽管也有多个二级指标排位下降,但是综合外界多种因素的作用,使台湾省经济综合竞争力上升了1位。可以说,这些二级指标的综合排位变化以及其他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波动共同影响港、澳、台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排位变化。

  17.问:一些重要指标如GDP、FDI、进出口总额的权重有多少?是否作为评价一个省市(区)综合排名的决定因素?

  答:在208个四级指标中,所占权重最大前三个指标为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万元GDP综合能耗、R&D经费占GDP比重,权重分别是1.078%、1.073%和1.004%,整个指标体系只有这三个指标的权重超过了1%,权重排在前三位的指标都是与科技进步有关,说明了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推动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通常情况下,完全根据GDP来决定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排名方法是相对不合理和不科学的,难以综合体现该地区的潜在竞争能力。因此,本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指标的设置中,纳入了影响排名的各种要素,尽可能体现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真实排位,如地区生产总值即各地区的GDP所占的权重为0.63%,实际FDI所占的权重为0.52%,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权重为0.45%。这些指标所占的权重就不是很高,这也表明了我们所设置的指标体系是比较全面,比较广泛和比较科学的。

  18.问:《蓝皮书》的综合排名与过去以GDP为主要衡量标准相比有什么不同?

  答:《蓝皮书》所建立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起目前国内指标最多、体系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涵盖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财政金融、知识经济、发展环境、政府作用、发展水平、统筹协调等经济领域,而不是仅仅是把GDP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

  如,2008年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市GDP分别排在全国第7位、第13位、第22位,但根据《蓝皮书》所设立的评价标准,三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却分别排在全国第1位、第2位和第6位,这是因为本《蓝皮书》只是将GDP作为其中的一个四级指标,直接体现的比重较小,对总体评价结果不会产生明显影响,而是通过与其他指标计算比重和比率的方法,更多的从结构、增长和效益反映经济综合竞争力。这也更加说明本《蓝皮书》所采用的指标体系是比较全面,比较完整,更有代表性。

  //19.问:《蓝皮书》是如何客观地体现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

  答:根据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构成和特点,按照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公正性、可行性、可比性的设计原则,兼顾考虑“综合性”要素和“开放性”要素、“直接性”要素和“间接性”要素、“现实性”要素和“未来性”要素、“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多维性”要素和“动态性”要素,采用国际上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主流研究体系与方法,建立一个由四个层次指标构成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来客观评价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如2008年天津市GDP排在全国第22位,但由于人口较少的原因使其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3位)、人均财政总收入(第3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1位)、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3位)、人均工业增加值(第2位)、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第3位)等人均指标排位靠前,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度(第3位)、就业结构优化度(第3位)、外资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比重(第2位)、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第3位)和平均受教育程度等反映结构和效益的指标排位也都比较靠前,推动天津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在全国第6位。

  20.问:《蓝皮书》的特色体现在哪里?

  答:(1)形成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体系。在本《蓝皮书》之前,理论界和学术界尚未形成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专门理论,虽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基本上是照搬国外竞争力研究的模型和评价体系展开研究的,既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本《蓝皮书》首次对中国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理论论证,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关于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当然,这一理论创新是建立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决不是凭空而起的臆断。

  (2)建立起国内首个指标最多、代表性强且基本不使用主观性评价指标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既考虑总量、增量和均量指标(如GDP、GDP增长率和人均GDP)的作用,又考虑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显在因素和潜在因素、当前因素和长远因素,同时还考虑指标整体性、全面性和国家统计体系的可查阅性等多方面因素,建立了一个内容丰富、视野开阔、逻辑合理的比较科学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是迄今为止使用指标个数最多、最具创意、也最能经得起检验和评价的一个指标体系。

  (3)形成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立体化的研究模式。追踪国内外区域经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等研究动态,同时,立足竞争力研究的前沿方法研究,近两年又开辟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此外,有别于国内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框架设置,本《蓝皮书》形成了省域省情分析、逐层对各级指标的评价、指标变化的动态综合分析、发展路线和提升对策建议等完整的研究结构,这在目前国内是最完整的立体化研究体系。

  (4)建立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稳定性变化趋势评价模式。《蓝皮书》突破了以往只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静态分析的研究模式,既重视静态分析研究,又加强动态分析研究,在国内第一个开展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动态性研究,进行跨年度的追踪研究,对每个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趋势及稳定性作出结论,并指明每个层次中最具张力的指标、处于持续下降趋势的指标和变化最不稳定的指标,为深入认识和把握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规律开辟了一个新的层面和领域,也为稳定、有效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明了方向和关键着力点。

  (5)重视从大区域经济竞争和发展的角度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问题,为省域综合经济竞争力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野。本《蓝皮书》在国内第一个全面开展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四大区域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比较研究,通过从一个大区域的经济竞争中观察区域内处于相同发展水平的不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变化比较和不同大区域中处于相同发展水平的不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变化比较,揭示出各大区域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差距及其相对差异性,为优化我国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关系和统筹区域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

  //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