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教育改革纲要 > 10教改纲要评论

教育投入应匹配“富可敌国”

来源:法制晚报
2010年03月01日13:55

  教育投入应匹配“富可敌国”

  新闻提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发布,其中提出了包括区域间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等一系列的政策,期望用推进教育均衡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

  纲要也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2012年达到4%”。

  城市家长最头疼的事情,就是给孩子择校。请客送礼加上掏赞助费,有的甚至把家搬到名校周边。就算是有钱,都不一定能花对地方,一些家庭倾全家之力,也未必换得来理想的学校。

  “名牌”学校,成了本身就稀缺的教育资源中最稀缺的部分。大量钱财流入,又使它们软硬件进一步增强,与其他学校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为进名校更要头破血流。教师交流、校长交流,是个办法,不仅仅是资源的流动,也是“权力”的流动,看上去不错。

  但校际差距的根源是什么?能不能治标又治本?说起教育资源稀缺,一方面师资不足(特别是落后贫困地区);另一方面是师范生流失,有些地方的师范生毕业后宁可去当洗脚妹。究其原因,就在于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越落后的地方越苦,甚至难以解决教师简单的生存问题,没人愿意去,甘于奉献的民办教师又遭遇“清退”。这样下去,差距成了恶性循环,为数不多的资源会越来越扎堆。

  简单地进行行政命令式的交流,恐怕不解决问题,本质上是牺牲名校资源去补充普通学校的资源,教育的总资源并没有增加。如果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得加大教育投入,让穷地方的资源增加。

  这就不能不谈到4%的教育经费支出。这个数字在今年的纲要中再次出现,实现期限是2012年。其实它在1993年的纲要中就提出了,实现期限是20世纪末。现在迟到了10多年,相关部门竟仍然认为“难度不小”。

  究其原因,一方面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另一方面欠债太多,除了教育,医疗、农业、社保等都要用钱,所以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局面。

  而老百姓自然要问,钱哪儿去了?巧的是就在这几天,媒体在报道中国多个大省(直辖市)已经“富可敌国”。这个欢欣鼓舞的消息告诉人们:某些省市的经济总量竟然超过了富裕的沙特。省长、市长们是否知道,沙特的教育、医疗全是免费的?

  这边夸富,那边窘迫,一点不匹配。当然,为此尴尬的绝对不该是老百姓。 本报评论员程赤兵

责任编辑:王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