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困难 教育公正仍让人揪心(图)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燕赵晚报
2010年03月09日07:56

  城乡户籍何时破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何时能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在今年两会上尤其引人注意。永安街,一条总长不足千米的小街。就是在这样一条几乎没有什么名气的街道上,一所小学近年来广受媒体关注。这就是以外来务工子女占绝大多数而远近为名的永安街小学。在这里,有着哪些不一样的故事呢?

  调查样本:永安街小学

  调查内容:外来务工人员现状

  调查时间:3月8日

  样本寻根:石家庄市永安街小学,始建于1947年,与石家庄解放同年。学校占地5亩,目前有6个年级8个班级,共计320名学生,22名教师在这里培桃育李。该校地理位置特殊,位于火车站站前商圈的中心地带。周围,有林立的大厦,更有低矮的棚户区。

  调查

  95%的孩子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3月8日上午,石家庄依然雪花飘飘。坐南朝北的永安街小学门前,不时有送货的三轮车通过,偶尔还会听到几声小贩的叫卖声,沿街的小门脸,因一场春雪,愈发显得冷清。

  透过校门,一群孩子正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上快乐地打着雪仗。眼前的这些孩子,记者随便问问,孩子们会立刻告诉你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四川,甘肃,邯郸……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永安街小学就读。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原来以城市子女为主的永安街小学,立刻换了小主人。“从1995年左右开始,学校的学生便开始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如今,这一比例已经达到95%。”永安街小学校长冯世元说。

  现在,这所学校一共有6个年级8个班级,在校学生320人。而在学生人数最多时,曾一度达到1000多人,外来务工子女最多时达到近500人。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棚户区改造后,学校学生人数逐年减少,但外来务工子女比例则逐渐接近上限。

  家长工作无定所,孩子流动性大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在学校的每一间教室里,都贴着这样一条标语,这条标语,也成为这所学校与城市里其他学校不同的“符号”。

  冯世元介绍,由于父母经常换岗位或者搬迁,也使得孩子们流动性较大。从一年级到毕业,都有学生们进进出出。

  谈到入学条件,冯校长介绍说,按规定,外来务工子女上学,家长需要提供暂住证、务工证明和房屋租赁证明以及预防接种卡。但目前,对这一规定,并不是太机械。“如果我们学校不收,我想市里就没有其它学校会收这些孩子了。对待这些孩子,我们是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

  很多孩子没去过公园、动物园

  冯世元说,很多学生的家长因为整日忙碌,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结果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难以同步。

  “开一次家长会,如果能有三分之一家长到场就很不错了。”这些学生中间,很多人还没有去过公园,没有去过动物园。“没有办法,我们也理解家长们的生活状况,所以我们只能尽老师们的努力,让学生们多学一些知识。并且由学校组织一些活动,让孩子去外边长一些见识。”

  学校有一个“爱心基金”,那是学校牵头创立,由学生自主管理的基金。同学们把卖废品得来的钱和零花钱拼凑起来,一起帮助其他贫困学生。“求人不如靠己。”冯世元说,现在“爱心基金”已经收集了2000多元,“基金会”的委员都是学生,自己管理。“都是好孩子,如果他们能够把学习成绩提上去,每人都会有美好的未来。”冯世元说。

  样本

  “城市花销大,准备回老家读中学”


  刘晓江(女,10岁,三年级,甘肃通渭)

  6岁之前,刘晓江随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属于典型的留守儿童;6岁后,她被父母接到了石家庄生活,并开始在永安街小学就读。晓江的爸爸妈妈在永安商业街摆了一个水果摊位,她也随父母住在水果摊位旁的出租屋内。刘的哥哥此前也在该学校就读,如今在精英小学读六年级。晓江说,这里比老家的学校好得多,但在城市里生活花销也多得多。所以,她准备回老家读初中。这样的话,她和哥哥就可以为父母省下一些开支。

  “以后当歌星,让父母过得更好”

  韩洁(女,11岁,四年级,邯郸磁县)

  妈妈是理发师,爸爸在一家单位当门卫。5岁就跟父母来石的韩洁,骨子里已经有了对城市生活的迷恋。还是这里好,老家的学校不如这里。平时,每每看到做美发师的妈妈回家后用针挑皮肤里的头发,她都会十分心疼。“妈妈太辛苦了,理发时的碎头发经常会钻到妈妈的皮肤里。”长大后当演员或者歌星,这是小韩洁的梦想。平时喜好唱歌的韩洁认为,演员或歌星,或许可以让父母过得更好。

  “长大后,我最大的理想是做画家”

  张露琦(13岁,六年级,四川梓潼县)

  张露琦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稳重。他从4岁开始,跟随父母来到石家庄。张露琦父母都是饭店服务员,他和家人目前在永安街上租住了一间约30平米左右的房子。他在三年级就学会了做饭,第一次做饭是煮面条,居然把锅熬干了。从那以后,做饭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成为问题。洗碗、扫地、擦桌子,样样都能干得来。张露琦说,长大以后,最大的理想就是做画家,或者是当科学家。

  “再苦也把俩儿子拉扯大”

  刘女士(学生家长,36岁,商贩)

  刘大姐是四川成都人,患有小儿麻痹症,年轻时嫁到石家庄的郊县,但她爱人去世了,给她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这么多年我独自拉扯两个孩子,已经习惯了。”刘大姐的普通话说得挺好,她说自己已经适应了石家庄的生活。如今,她的大儿子在上技校,小儿子在这儿上小学。她每天从租住在永安街上的一处小平房出门,到大经街、革新街的早市夜市摆摊,维持生计。“没有房子、没有保险,我现在真不敢想以后的生活,我只想先把两个儿子拉扯大。”刘大姐说。

  观点

  教育公正最让人揪心


  赵新月(社会学家,市总工会研究室主任)

  对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如果子女得不到正常的义务教育,那么就意味着永远贫穷;对政府而言,如果不能给予他们正常的受教育权利,就意味着有失社会公正。

  就外来务工人员的公正问题,包括:政治上的参与权、知情权;经济上的公正如择业权、就业权;身份公正则主要指户籍制度的公正;教育公正,则是农民工受教育权力和其子女受教育权利。

  这四个公正中,政治公正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经济公正目前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身份公正如户籍正在改进,而教育公正才是他们最关心和最揪心的。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应只是呼吁,关键的是要多提意见和建议。

  就解决教育公正而言,首先应加强立法,对流动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制度化、刚性化;其次应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在财力上确保支持;三是要加强社会力量办学,降低民间力量办学门槛和关卡,从而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进而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到较公平的教育。

  (本报记者 刘勇峰 丛俊儒 孔琳 实习生 郭丹丹 薛淼淼)
责任编辑:新闻公共帐号3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